公元957年,周世宗進攻南唐的壽州,南唐軍築連環寨據守,高懷德奉命帶領帳下數十親信視察敵軍的防禦設施。他帶兵連夜渡過淮河,拂曉時分便行至城下,敵軍這才有所覺察,高懷德以少勝多,擒獲—名副將,探明了敵軍虛實,並具告世宗。世宗大喜,賜給他襲衣、金帶、器幣、銀鞍勒馬,以彰其功。一日,世宗騎馬在淮河邊上觀察敵情,忽見一將單騎追擊敵軍,並掄奪長矛而回,世宗馬上令親信探查此人,方知是高懷德,於是立刻召高懷德進帳慰勞,並特許他使用節铖的禮遇。世宗北征契丹時,高懷德和韓通率先進入滄州,飛速攻占關南和瓦橋關。
恭帝即位後,提升高懷德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寧江軍節度使,後又升任北麵行營馬軍都指揮使。
3.擁戴有功,建功大宋
公元960年,時任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被部下擁上皇位,史稱宋太祖。高懷德正是發動這一事變的主要將領之一。太祖即位後,高懷德因擁戴有功被拜為殿前副都點檢,鎮守滑州,充任關南副都部署,太祖還將胞妹燕國長公主嫁給他,加封他為附馬都尉。
後周太尉李筠在上黨反叛宋太祖,太祖要禦駕親征,命令高懷德率部與石守信聯合先行進攻,在澤州南,宋軍便一舉殲滅李筠部隊。消滅叛黨後,高懷德以功升忠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尉。此後他又追隨太祖平定揚州。公元973年秋,高懷德被加授同平章事一職。
宋太宗時期,加封高懷德為兼侍中、檢校太師。公元979年,高懷德隨太宗平定太原後鎮守曹州,被封為冀國公,七年後,他改任武勝軍節度使,於當年七月去世。朝廷感念其功勳,追贈他中書令,追封渤海郡王,諡號“武穆”。
軼事廣傳民間
1.高父“借人頭”,結拜太祖
高懷德與宋太祖趙匡胤可謂是至交。據民間相傳,趙匡胤之父與高懷德之父高行周是結拜弟兄。趙匡胤在後周為將時,後周皇帝郭威,因忌高行周之名,疑其有不臣之心,便派趙匡胤前去征討,並要求他攜高行周的人頭複命。趙匡胤難以違抗軍令,進退兩難。進兵巴公原後,趙匡胤單騎隻身入關求見,言於高行周說:“君命難違。若借得叔王人頭,巧奪兵權,殺昏君統一天下,不但此仇可報,天下百姓亦感叔王恩德。”高行周見趙匡胤氣度不凡,躊躇滿誌,又聽得此真切之語,料定眼前之人日後必有所為。於是答應借人頭與他,但要趙匡胤允諾與其子高懷德、高懷亮結為生死兄弟,並推翻郭威江山為民除害,趙匡胤一一答應,還許諾將小妹嫁於高懷德為妻。高行周應許拔劍自刎。趙匡胤披麻戴孝,重殮高行周後,將其首級裝入禮盒中,帶回汴梁複命。趙匡胤獻上人頭後,郭威被高行周怒目圓睜的人頭嚇死。後柴榮繼位,封趙匡胤為兵馬大元帥。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稱帝,統一江山,建立宋朝,並封高懷德為大元帥,賜婚燕國長公主。這一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還被編成地方戲,劇名《高平關》,亦稱《借人頭》。
2.杯酒釋兵權,功臣解甲
高懷德既是宋太祖的結拜兄弟,又是太祖妹夫、皇親國戚,還是大宋的開國元勳,在宋朝建立後,理當位列朝廷重臣,於公於私,他都可能日漸得勢。誰知功成之後,宋太祖一場“杯酒釋兵權”徹底打消了這種可能性。趙匡胤即位後,有鑒於唐中葉以來藩鎮割據、武將拔扈造成的的後果,與宰相趙普密商,遂決定削奪大將兵權,以加強中央集權。
公元961年,一次晚朝後,太祖設宴款待各位開國大將。喝到酣醉之時,太祖突然屏退侍從,感歎地說:“如果沒有諸位的功勞,我不會有今天的地位,現在我雖身為天子,卻沒有從前當節度使時輕鬆快樂,自登基以來,我是夜夜不得安眠啊!”眾將聽聞此言,都驚慌下跪。得知皇上在為皇位擔心,石守信等人忙叩頭說:“現今天下安定,誰還敢有異心?陛下何出此言?”太祖說:“不然。你等雖無異心,可天下誰不貪圖富貴呢?假使你們的部下也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到時你們可就由不得自己了。”眾將說:“我們昏庸無能,沒想到這些,請求皇上寬恕。”太祖說:“人的一生匆匆而過,不如多積錢財、廣置田宅留給子孫,天天欣賞歌舞,享樂一生,這樣,君臣之間互無猜忌,彼此相安,不是很好嗎?”眾將見皇上話已說明,再無回旋餘地,隻得俯首聽命。次日,石守信、高懷德等人紛紛以年老體病為由,請求解除兵權。太祖欣然批準,一律授以閑職,給予豐厚待遇。後來宋太祖還兌現了與禁軍高級將領聯姻的諾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給高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