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巧取匈牙利
在進軍匈牙利的過程中,又是速不台的奇計挽救戰局。公元1241年,蒙古軍隊欲攻打禿納河(今多瑙河)的馬紮兒城(今匈牙利)。速不台受任為先鋒,與諸王拔都、呼裏兀、昔班、哈丹分五路領兵進攻。
速不台在仔細分析地形後,選擇了從水深的下遊出發,準備結筏潛渡,繞到敵人背後襲擊。諸王爺或從水淺的上遊進軍,或選有橋的中遊進攻,都爭搶著乘馬涉河作戰,但因軍隊間爭橋渡河,受到敵人猛烈的反擊。渡河後,諸王爺因剛受挫於敵軍,認為敵軍強大,便想要放棄撤退。速不台堅持進攻,並說:“王欲歸自歸,我不至禿納河馬茶城,不還也。”這樣,速不台毅然率部按原計劃前進,諸王也隨之趕來,蒙軍前後夾擊,終於占取馬紮兒城。
戰功囿於時代,觀念超出階級
1.時代局限:輝煌的戰功與血腥的戰爭
通過幾次戰役的對比可看出,速不台的軍事才能明顯高於與他同時代的貴族將領和王爺。無論是戰術計謀,還是實戰拚殺,速不台與其同時代人相比,確實是出類拔萃的。但速不台的與眾不同不僅局限於此,靠他再近一步,你會從一些細節上發現他靈魂深處的獨特。
速不台一生立下無數軍功,但這些軍功背後隱藏的,卻是血淋淋的戰爭。速不台生活的時代,諸國征戰,各民族部落相互仇視、侵犯,相互掠奪,長期的割據戰爭,嚴重地破壞了生產,人民在痛苦中掙紮,艱難地生存。速不台追隨成吉思汗進行的旨在結束分裂、實現民族統一的戰爭,受時代的局限,此類戰爭必然無法擺脫封建戰爭的殘酷性與破壞性。但它在客觀上促進了國家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其方向是前進的,因而對速不台在此期間立下的戰功應予以肯定。
初期的西征,是為了反抗花刺子模方麵的侵犯,是正義的反擊。但對於二次西征,成吉思汗的目的是擴展疆土,戰爭的性質就轉化為侵略擴張,是非正義的。加上西征造成巨大的曆史性破壞,這場戰爭的發動者便等同於災難的製造者。盡管速不台隻是在執行軍令,但他仍要承擔一定的曆史責任,此時就要另外看待他在西征時所創下的戰功了。
2.階級的超脫:人性化的處理方式
作為一名蒙古將領,速不台自然不可能超脫其所處的時代和階級本質,畢竟那時的蒙古草原還是一個未開化的原始環境,對於生活於其中的人們,生存,強有力地生存下去才是人生的第一要旨。於是勇武和殺戮便模糊了界限。弱肉強食,也是原始生命力的要求在人們血液中的沉澱。因而格鬥、戰爭便無休止地延續在廣闊的草原上,強大的戰鬥力逐漸成為人們的崇尚與追求。這些,也一定會體現在速不台的身上。但是認真研究一下速不台在西征以及其他一些戰爭中對問題的處理,還是可以發現,較之同時代的將領,他確實在思想觀念上有很大的進步。
如《蒙兀兒史記·西域列傳》中所載:速不台在招撫降城奴隸時,對他們說:“汝曹獲保性命,心當已安。況家畜農具一不籍沒。但勿攜一物出城,出必諮稟,否則不免兵士劫奪也”。從中可看出速不台對招降奴隸的些許寬容。史書還記載:“甲午(公元1234年),蔡州破,金主自焚死。時汴梁受兵日久,歲饑人相食,速不台下令縱其民北渡以就食。”速不台此時表現出對饑民的同情,他甚至在想辦法幫助他們,這就與一般的蒙古貴族將領不同。
再如西征時,速不台曾路經辣得康城,他“愛其地饒花木,不忍擾,留官主之”。速不台不忍踐踏美麗的城市,流露出他內心對美好事物的憐惜與嗬護。
速不台對平民群眾所持的態度也可反映出他在觀念上對封建貴族階級的一種超越。這種超越階級的思想觀念更體現在公元1224年,他與成吉思汗對“奴告其主”事件的不同處理上。速不台對告發自己主人的奴隸,給予“奏放為良民”的處置;而成吉思汗則認為對背叛主人的奴隸都應該“戮之”(《蒙兀兒史記·速別額台傳》)。速不台的處置方法,反映出他允許平民反抗主人的思想,這種思想觀念顯然違背了他的階級利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他對貴族階級觀念的超脫。如此看來,速不台的確是比他同時代的貴族將領高出一頭的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