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多爾袞——定國開基,厥功最著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自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起,至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共統治中國267年之久。滿清得以統一中國,睿親王多爾袞可謂功不可沒,他指揮清軍入關,並作為攝政王輔佐年幼的順治皇帝,推行了一係列的開明政策,為滿清的統治開創下定國基業。多爾袞謀勇兼備,功績卓著,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最喜愛的兒子。他輔政幼帝,號稱“皇父攝政王”,是什麼原因令他一生無緣於皇位?民間盛傳順治母孝莊皇太後曾下嫁多爾袞,這是真的嗎?多爾袞死後,因“意圖篡位”的罪名被順治帝削爵毀陵,那麼,多爾袞是否有謀逆之心呢?
皇父攝政王
1.母遭“生殉”,無緣汗位
睿親王多爾袞是完成大清基業的開國功臣。他指揮清軍入關,問鼎中原。在定都北京後,他以攝政王的身份輔佐年齡尚幼的順治帝,並推行了一係列較為開明的政策安撫民心,整頓吏治,有力地促進了清朝初期局勢的穩定,滿漢民族關係的緩和。他雖有雄才偉略,卻因年幼無力爭奪汗位,一生隻得在攝政王的位子上施展才華。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11.17—1650.12.31),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他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老城),其母為馬拉那拉氏,名阿巴亥,是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四位大妃,同母兄弟阿濟格與多鐸都是太祖的嫡出幼子。清太祖努爾哈赤一生共有16個兒子,據說多爾袞的相貌最像其父,而且勇敢機智,深得太祖的喜愛。
努爾哈赤生前最寵愛的妃子就是多爾袞的母親大妃馬拉那拉氏,因而多爾袞及其兄弟阿濟格、多鐸的地位也高於其他貝勒。努爾哈赤曾有意讓多爾袞作為自己的汗位繼承人,可惜一切都隨著他的辭世而改變。公元1626年八月,太祖努爾哈赤去世,臨終前,他曾傳召愛妻烏拉氏阿巴亥,似乎要授以遺命。但聖召被八皇子皇太極所扣,眾貝勒也都想擁戴皇太極繼承汗位,遂在太祖死後,他們宣稱奉太祖的“遺命”,聯合起來將大妃馬拉那拉氏逼殉。多爾袞也因此失卻了汗位,他們三兄弟一下子變成孤兒,既無政治依靠,又被兄弟們壓迫著,連所領旗分都難保全,處境十分艱難。
繼位之後的皇太極,通過三份效忠的誓詞將多爾袞兄弟的地位貶低很多,他在後來一係列加強皇權的行動中,也總是壓製他們的兩白旗勢力。富有心計的皇太極同時還防備著代善、阿敏和莽古爾泰三大貝勒,為製衡他們的勢力,皇太極開始主動拉攏多爾袞。
公元1628年三月,皇太極廢黜了阿濟格的旗主之位,以多爾袞繼任固山貝勒,正好將兩白旗納入自己的控製之下。
2.戰場上的“墨爾根戴青”
失去母親的多爾袞盡管隻有十五歲,卻已然深諳生存之道,他生就聰明,母親的“逼殉”更讓他學會了在排擠中掙紮立身,韜光養晦。為博取皇太極的歡心,他在戰場上表現得英勇異常,並屢立軍功。
公元1628年,多爾袞隨從大汗皇太極征伐察哈爾蒙古多羅特部,他奮力拚殺,一戰取得敖木倫(今大淩河上遊)大捷,俘虜萬數敵兵,立下大功,皇太極很高興,賜他“墨爾根戴青”的稱號,稱讚他機智聰明,不久他被封為固山貝勒。
公元1629年,多爾袞隨皇太極進攻明朝。多爾袞在漢兒莊、遵化、北京廣渠門諸役中總是身先士卒,勇猛無畏,創下許多驕人戰績。一年半後,他又參加了大淩河(今遼寧淩海)之戰,勝明總兵祖大壽部。接著他與貝勒阿巴泰等奔襲錦州,擊敗出城明軍。
多爾袞第一次作為主帥出征是在對蒙古察哈爾部的戰役中,也是此戰令他聲名鵲起。公元1635年,皇太極命多爾袞率軍肅清察哈爾部林丹汗殘敵。多爾袞首先遇到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後及瑣諾木台吉來降,又趁大霧包圍林丹汗之子額哲所部。他派人前去招降額哲所部,雙方盟誓而回。這一次出征,多爾袞不僅出色地完成了皇太極交給他的任務,還從蘇泰太後(林丹汗之妻)那兒得到了遺失二百餘年的元朝傳國玉璽,其璽“交龍為紐,光氣煥爛”。元傳國玉璽的獲得,從政治和輿論上為太宗皇太極稱帝奠定了基礎。
多爾袞還曾跟隨皇太極征戰朝鮮。他率軍進攻朝鮮王子、王妃及眾大臣所居之江華島,在“戢其軍兵,無得殺戮”的同時對敵兵竭力勸降,並禮待投降的朝鮮國王。這使朝鮮君臣放棄繼續抵抗,減少了民眾兵士的死傷。
公元1636年四月二十三日,多爾袞得封和碩睿親王,名列代善與濟爾哈朗之後,位居首封之六位親王中的第三位。多爾袞那時年僅24歲,如此殊榮正得自於獲取元傳國玉璽的功勞。公元1638年八月,多爾袞被授予“奉國大將軍”一職,率兵遠征明朝。此次出征,多爾袞率軍從青山關入明境,共攻克36座城池,降6城,俘獲人畜超過25萬,他也因功獲賜駿馬5匹,白銀兩萬兩。多爾袞從1640年起,已參加了圍困錦州的軍事行動。公元1642年,多爾袞與洪承疇率領的13萬明軍展開決戰。皇太極接到多爾袞的求援信後,親統大軍前來增援,多爾袞請求太宗駐紮在較為安全的鬆山、杏山之間,自己則率兵衝鋒陣前。多爾袞從錦州大路向塔山大路截殺明軍,所向披靡,明軍敗戰潰逃,退守鬆山孤城。鬆錦之戰以清軍大勝而告終,明將祖大壽投降,洪承疇也被豪格所擒獲。
3.擁立之勳,親王攝政
公元1643年八月九日,太宗皇太極在沈陽清寧宮猝死。由於皇太極死得突然,並未指定繼承人,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再次開演。
諸位親王貝勒中,最有繼承資格的是代善、豪格與多爾袞。代善因年老,自動退出競爭。實際上角逐皇位的隻有豪格和多爾袞。豪格乃皇太極的長子,且占據三旗,很有實力,他獲得了圖爾格、索尼、圖賴等黃旗大臣的支持;阿濟格和多鐸則力挺胞兄多爾袞。
作為天子自將的兩黃旗大臣們為了維護他們在八旗中的特殊地位,堅決主張立皇子即位,即豪格和福臨兩者之一。兩白旗諸王大臣一致擁戴地位與威望最高的旗主多爾袞,主張由弟弟繼承兄位。兩派勢均力敵又互不相讓,於是召開了諸王大臣會議議立嗣君。兩黃旗大臣明確表示要以死捍衛皇子的繼承權。由於畏於兩黃旗的勢力,足智多謀的多爾袞立即表示,願立九皇子福臨繼承大統,鑒於其年幼,可由他和濟爾哈朗左右輔政,待其年長即行歸政。多爾袞力挺福臨,是因為他知道福臨年幼,無力執政,自己做為攝政王可獲得實際的權力,而且他擁立有功,福臨即位後必然對他言聽計從,自己同樣可以擁有皇帝之實。如此一來,多爾袞既化解了眼前的僵局,又可獲得實利,可謂一舉兩得。
同年十二月,年僅六歲的福臨即位,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多爾袞改稱攝政王,濟爾哈朗主動退讓,他宣布凡事“皆先啟知睿親王”,於是,多爾袞實際掌握了大權,成為大清國真正的最高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