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上篇:經商的智者 第八章 猶太人的處世哲學(1 / 3)

第一卷 上篇:經商的智者 第八章 猶太人的處世哲學

猶太人做生意的手法體現了"和氣"的本質,即"人性化經營"。猶太大亨們說過,最成功的買賣不是最賺錢的買賣,而是大家都感到滿意的買賣。

最具有忍耐精神的民族

"忍一分晴空萬裏,讓三分海闊天空",對這個道理,猶太人是這樣詮釋的:"人的細胞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每天都會更新。昨天生氣的細胞,已為今天新的細胞所代替。酒足飯後所思考的內容,與饑腸轆轆時所考慮的也不一樣。我僅僅在等你的細胞更替。"

成功之途是崎嶇曲折的,它不可能是暢通無阻的康莊大道。猶太人在2000多年漂泊流離的生活中,一直處在各種困境、逆境之中,在這漫長的日子裏,他們學會了忍耐,能夠忍耐於己不利的障礙,具有堅忍不拔的忍耐性。

猶太企業家路德&蒙德,學生時代曾在海德堡大學和著名的化學家布恩森一起工作,在工作中,他們發現了一種從廢礦中提煉硫磺的方法。

因為這個專利是有經濟價值的,蒙德萌發了自己開創化工企業的念頭。他在柴郡的溫寧頓買下一塊地,建造了廠房。同時,他繼續實驗,好讓這個化學專利更成熟、更穩定。然而,實驗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敗。為此,蒙德幹脆住進了實驗室,日夜不停地工作,最終解決了技術上的難題。

工廠開工後,剛開始的情況並不理想,成本居高不下,連續幾年,企業都是虧損。同時,當地居民也擔心大型化工廠會破壞生態平衡,集體抗議,希望蒙德遷廠。

這個時候,猶太人能夠忍耐的性格,幫蒙德度過了難關。他毫不氣餒,咬緊牙關地忍耐著、堅持著、等待著,經過6年的忍耐,他在技術上又取得了重大突破,產量增加了3倍,成本也降了下來,產品由原先每噸虧損5英鎊,變成獲利1英鎊。

當時的英國普遍實行12小時工作製,工人一周要工作84小時。而蒙德做出了一項重大決定,將工人工作時間改為每天8小時。但事實證明,工人每天8小時內完成的工作量,與原來的12小時一樣多。另外蒙德規定,在他的工廠上班的工人退休後,兒子可以接班。這樣,工廠周圍居民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大家爭先恐後要進入他的工廠上班。

到了後來,蒙德的這家企業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企業之一。

凡事不順利的時候,就要懂得忍耐。長期與猶太人打交道的日本商人藤田說過:忍受了2000多年苦難的猶太人,與動不動就剖腹自殺的日本人相比,是一個更具有忍耐精神的民族。

人不是萬能的,每個人總有一些事情是自己無力解決而又無可奈何的,總有一段除了忍耐以外再也沒有任何方法可通過的。所以,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暫時的忍辱負重,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猶太商人主張寬宏大度,克己忍耐。也許與猶太民族的曲折經曆有關,猶太商人常給人留下克己忍耐但又不失精明的印象。比如,猶太人一坐到談判桌上總是一副笑臉,當談判過程中出現不愉快的場麵時,許多人會怒氣衝衝地中斷談判,甚至長時間不理睬對方,而猶太人則不同,不管對方多麼生氣,他都會麵帶微笑,向對方表現出一副坦誠友好的姿態。當對方措手不及,忙於應付這種出乎意料的場麵時,猶太商人往往已經掌握了談話的主動權。

"小不忍則亂大謀",猶太人是十分善於"忍"的。他們在2000多年的受迫害中所積累的忍耐精神,一直伴隨著他們,直到今天猶太人仍應用在商務活動乃至處世哲學中,並由此獲得了成功。

在以色列建國之初的艱難歲月中,原聯邦德國主動提出給以色列一大筆援助,這引起了猶太人大規模的抗議。有些猶太人認為,我們猶太人的命,絕不是能用錢來買的。但德國人則謙卑地表示,這筆錢與贖罪無關。人死不能複生。明智的以色列領導人頂住國內壓力,接受了這筆錢,為以色列的振興起了重要的作用。

猶太人考夫曼能成為股市"神人",就是他頑強忍耐的結果。考夫曼1937年出生於德國,因遭受納粹的迫害,1946年隨父母逃到美國定居。他剛到美國時不懂英語,進入學校讀書十分困難。但他很有耐性,不怕別人嘲笑,大膽地與美國小朋友交談,從中學習英語。他還利用課餘時間補習英語,吃飯時和走路時也背誦英語詞句。半年時間過去了,他能熟練地講英語了。他家境不佳,卻以半工半讀形式讀完了大學,並獲得了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在工作中,他不辭勞苦,刻苦鑽研,從銀行的最底層任職做起,直至成為世界聞名的所羅門兄弟證券公司主要合夥人、首席經濟專家和股票、債券研究部負責人。他對股市料勢如神,成為美國證券市場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