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涉外禮儀——國際交往中的禮儀指南 Ⅱ外賓的迎送與接待
迎送是最常見的社交禮節,這不僅是整個社交活動的開始和結束,而且是對不同身份的外賓 表示相應尊重的重要方式。
做好迎送工作,既可以顯示我方真誠歡迎外賓的到來,還能給回國的外賓留下美好的印象, 加深雙方的友誼,擴大雙方的合作。
所以,對於外國客人來訪,東道主作為接待方,首先要對迎送活動作出周密妥善的安排部署 ,以達到上述目的。
(一)迎送規格
對迎送禮儀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確定相應的規格。一切有關的迎送活動都與規格大小有 關。場麵氛圍怎樣,對待照顧如何,無一不是規格所帶來的效果。
確定迎送規格,各國的依據標準不盡相同,我國主要依據來訪者身份、訪問性質、訪問目的 ,並適當考慮當時兩國關係,以及參照國際慣例。一般來說,迎送外賓人員與外賓的身份應 該對等,也可以稍低一些(如副職)。這裏的基本原則是對等。
當然,也可能相應身份的迎送人因特殊情況無法到場,那就應指派代表前去,並向對方解釋 ,適當表示歉意。這就是靈活變通原則。
如果雙方的合作項目取得成功,雙方派出最高層人士前來參加簽字儀式,這時我方也應把常 規作適當提高。但如果僅僅是前來洽談,就該按常規辦理,否則對方會誤認為我方是急於求 成而造成被動。這就是實際需求原則。
除上述原則以外,還有個不是原則的原則,即迎送規格的確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當 時環境情況,相應加以靈活運用,例如,特殊背景之下,對有些外國來訪者, 我們從發展大局關係出發,可以破格接待,安排較大的迎送場麵。如我國在與美國建交前, 對美國乒乓球隊的迎送就是超出常規的,這主要出於改善兩國關係的目的出發,是“用小球 推動大球”。但是,為避免各種不必要的猜測,非有特殊情況,一般最好還是常規處理。
根據規格不同,通常分為三種迎送情況。
(1)隆重迎送
這種規格的迎送儀式,一般適用於來訪的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重要的官方代表團。
舉行此類歡迎歡送儀式,必須講求規範性和嚴肅性,還須遵從一般的國際慣例。活動的每一 個步驟、每一個細節都應仔細安排,稍有疏忽,都會給國家聲譽帶來損害。
當然,這種規格並非都能享用和舉辦,所以社交中還是以下麵兩種為主。
(2)一般迎送
一般迎送適用於一般人員或代表團,不論是政治性還是商業性的,這種規格在平常多被使用 。
對應邀來訪的客人,在他們抵達或離開時,均應安排相應身份的人員前往迎接或送別。
一般迎送並不“一般”,不能馬虎從事,隨便應付,即便是一般規格的迎送儀式,亦應妥為 安排、合理組織,免得使客人產生不快,影響感情和工作,應力求使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
(3)私人性質的迎送
如果來訪者是朋友,是屬私人性質的訪問,則迎送要安排方便、實用和禮貌。而且視彼此 關係,適當加以調整,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不講禮節,隨隨便便。
(二)禮賓次序
所謂禮賓次序,是指國際交往中對出席活動的國家、團體、各國人士的位次按某些規則和慣 例排列的先後次序。一般說來,禮賓次序體現著東道主對各國賓客所給予的禮遇;在一些國 際性的集會上則表示各國主權平等的地位。禮賓次序安排不當或不符合國際慣例,會引起不 必要的爭執與交涉,甚至會影響國家關係。因此在組織涉外活動時,對禮賓次序應給予重視 。
常見的排列禮賓次序的方法有如下三種。
(1)按身份與職務的高低排列
這是禮賓次序排列的主要根據。一般的官方活動,經常是按 身份與職務的高低安排禮賓次序。如按國家元首、副元首、政府總理(首相)、副總理(副首 相)、部長、副部長等排列。各國提供的正式名單或正式通知是確定職務的依據。由於各國 的國家體製不同,部門之間的職務高低不盡一致,故要根據各國的規定,按相當的級別和官 銜進行安排。在多邊活動中,有時按其他方法排列,但無論按何種方法排列,都要考慮身份 與職務的高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