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視網膜疾病的防治(3 / 3)

什麼是黃斑?

視網膜是位於眼球後部內表麵的一層感光膜。視神經從大腦延伸至視網膜中部附近,然後其神經纖維再分布於視網膜各個部分。視網膜中心部稱為黃斑,黃斑部感光神經細胞密度最高,因此具有最敏銳的視覺分辨力。視網膜動脈和視網膜靜脈伴隨視神經進入眼內,並分支和分布於視網膜。如同視神經一樣,視網膜也有豐富的血管供給血液和氧氣。眼角膜和晶狀體使光線聚焦於視網膜,視網膜神經細胞感受光線,再由視神經將光信息傳到大腦,最後大腦解釋信息,形成物像。

什麼是黃斑變性?

黃斑變性為視網膜最重要的中心區域--黃斑部發生的退行性變。本病多見於老年人,男女發病率相等。黃斑變性的病因與黃斑長期慢性的光損傷、遺傳、代謝、營養等因素有關。

黃斑變性有哪些症狀?

黃斑變性可緩慢地或突發性引起無痛性視力下降。少數患者也可首先表現為一隻眼視物變形,看細直線條變為彎曲。有時在症狀出現以前,醫生可在黃斑周圍發現早期改變。黃斑變性可嚴重損害視力,但很少完全失明,周邊視野(周邊視力)和辨色能力一般不受影響。

黃斑變性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黃斑變性有兩種類型:①萎縮性(幹性)黃斑變性,表現為黃斑部色素沉著,但無瘢痕形成,也無出血或滲出;②滲出性(濕性)黃斑變性,表現為黃斑有滲出物堆積,且常圍以小片出血。最終滲出物吸收,遺留下瘢痕。這兩種類型黃斑變性常常同時累及雙眼。

怎樣治療黃斑變性?

對黃斑變性的治療,目前尚無很多方法,但是如黃斑部及其周圍有新生血管生長時,可采用激光光凝封閉新生血管,以免進一步造成危害。

什麼是老年性黃斑病變?如何治療?

老年性黃斑變性是一種隨年齡增大而發病率上升並導致視力下降的疾病。發病年齡一般在50歲以後。病因尚不清楚,多數人認為是在多種有害因素如光損傷、環境影響、遺傳因素和免疫功能失調等的長期作用下,視網膜色素上皮的代謝功能衰退所致。其病臨床分兩型:萎縮型和滲出型。萎縮型:多為雙側病變,發病可先後。老年人的正常眼底多可見黃斑區的玻璃膜疣和色素紊亂,稱為老年黃斑改變。玻璃膜疣有硬、軟之分,前者分散分布,圓點狀,淡黃色,邊界清楚,多有較強的透見熒光;後者色暗,較大,大小不均,時常融合成片狀,透見熒光弱。玻璃膜疣數量增加是早期老年性黃斑變性的重要體征之一。滲出型:除了類似於萎縮型色素上皮改變之外,此型重要特征是色素上皮下脈絡膜新生血管形成。此期即可有新生血管滲漏,故患者除中心視力下降外,多有視物變形。大量的新生血管滲漏或出血可導致色素上皮脫離。有時滲液或出血可進入到視網膜下,引起神經上皮脫離。少數患者出血可進入玻璃體內。

其治療方法有:無特效藥物和根本性的預防措施。對於中心凹200微米以外的新生血管可用氬激光封閉,但可能複發。近年,視網膜下手術切除新生血管、光動力療法、經瞳孔溫熱療法、黃斑轉位手術等均有報告,但療效尚待評價。

什麼是視網膜脫離?

視網膜是眼球壁最裏麵的一層組織,不僅十分菲薄,而且其結構精細複雜,顯微鏡下視網膜可以分為10層,最外麵一層叫色素上皮層,其餘9層為神經感覺層。正常情況下,視網膜色素上皮層和神經感覺層之間的黏附相當牢固,隻有當視網膜或玻璃體發生病理變化時(如玻璃體液化、粘連、視網膜裂孔等),色素上皮層與神經感覺層才容易分開,這種分離稱視網膜脫離。視網膜脫離是一種嚴重的眼病,一旦發生,就像照相機裏麵的底片脫落一樣,物體就不能在眼裏形成物像,因而引起嚴重的視力減退,如脫離範圍較大或伴有黃斑區脫離,治療又不及時,常可導致失明。

視網膜脫離的主要症狀有哪些?

(1)發生前常出現火花與閃光感。

(2)有時感到眼前有一層烏雲般的黑影從一個方麵朝著視野的中央部推進。

(3)視物模糊、視物變形。

(4)視力突然下降。

(5)眼壓降低,眼球變軟。

如發生以上幾種情況要及時到醫院檢查、診斷與治療,不應延誤時間,以免錯過治療機會。

視網膜脫離可分為哪幾種類型?如何治療?

視網膜脫離一般分為孔源性、滲出性和牽拉性三種:

(1)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發生在視網膜裂孔形成的基礎上。液化的玻璃體通過視網膜裂孔進入視網膜神經上皮與色素上皮間隙,使之相互分離。高度近視、眼外傷無晶狀體眼、老年人和視網膜格子樣變性等易患孔源性視網膜脫離。其症狀是:患眼突然出現大量飛蚊、閃光感或幕狀陰影,某一象限視野缺損,累及黃斑時中心視力下降或視物變形。擴瞳檢查眼底,可見玻璃體多呈塵埃樣混濁,有色素顆粒,部分患者可伴不同程度的玻璃體積血。一般均能找到視網膜裂孔,1/2患者有2個以上裂孔,以周邊馬蹄孔和萎縮小圓孔多見,另可有巨大孔、鋸齒緣離斷及黃斑裂孔。裂孔以顳上、顳下居多,年齡大者多為上方馬蹄孔,而年輕人多為下方變性小孔。其治療方法是:根據病情選用鞏膜外墊壓術、鞏膜環紮術、玻璃體手術等,使視網膜複位。

(2)滲出性視網膜脫離:滲出性視網膜脫離是由於眼部或全身疾病引起的視網膜脫離,視網膜無裂孔。其症狀:主要為視力下降和視野缺損。眼底檢查,脫離的視網膜光滑,體位改變時視網膜脫離的位置也隨之改變。沒有視網膜裂孔。有相應的眼部或全身疾病表現。其治療方法:主要針對原發病。少數病例可試行視網膜複位手術。

(3)牽拉性視網膜脫離:牽拉性視網膜脫離是指增生性膜牽拉引起的視網膜脫離。病因多樣,牽引力量主要來源於玻璃體內,如眼球穿孔傷、增生性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靜脈周圍炎、靜脈阻塞等。其症狀:多伴視力下降,玻璃體增殖條索牽引視網膜呈帳篷樣隆起,帳篷頂即為牽引中心點。脫離的視網膜僵硬、發展慢,極少波及到鋸齒緣。部分患者由於牽拉性視網膜裂孔形成,視網膜脫離可迅速發展。其治療方法有:若牽拉性視網膜脫離僅局限於周邊部,不發展,在積極治療原發症前提下可密切隨訪。廣泛的牽拉性視網膜脫離多需玻璃體手術複位,同時治療原發病。

視網膜脫離的因素有哪些?

視網膜脫離與許多因素有關,有些因素極易導致視網膜脫離,因而被稱為易患因素。主要有:

(1)高度近視眼:高度近視眼易於產生玻璃體變性及後脫離。視網膜變性如格子樣變性、鋪路石樣變性等更可能在近視眼中見到。高度近視眼周邊視網膜脆弱,又有玻璃體牽拉,很容易導致視網膜脫離。

(2)無晶狀體眼:白內障手術伴有玻璃體並發症的人特別容易發生視網膜脫離。發生在白內障囊內摘除術後者,可能與填補原晶狀體空間的玻璃體運動有關。玻璃體腔增大,增加了玻璃體擺動的空間,使其對視網膜的牽引力增強。術中玻璃體的丟失加劇了這種作用。有玻璃體嵌頓時,則改變了玻璃體後脫離的自然狀況,從而誘發了玻璃體對無晶狀體眼視網膜的效應。

(3)老年人:老年人玻璃體大多變性、液化,常伴有各種視網膜變性,因而容易發生視網膜脫離。

(4)視網膜變性:有些視網膜變性,如格子樣變性、霜樣變性、鋪路石樣變性,特別容易形成視網膜裂孔。這是因為變性降低了視網膜的黏著力,使抗牽引力降低。

(5)外傷:在挫傷中,撞擊運動的瞬間可使眼球暫時變形,盡管眼球壁能順應外力,但玻璃體不能,此時玻璃體基底部與球壁分開,容易產生視網膜鋸齒緣離斷。穿孔性外傷可直接造成視網膜脫離,而後期玻璃體增殖可導致牽引性視網膜脫離。

為什麼玻璃體變性後容易發生視網膜脫離?

玻璃體為透明膠樣結構,填充於眼球內後部4/5的空腔內,對視網膜神經上皮層貼著於色素上皮層起著支撐作用。

玻璃體變性時,必然發生玻璃體後脫離,此時玻璃體與視網膜分離,分離往往從眼球的後上部開始,繼而向前擴展。隨著脫離範圍的擴大,甚至僅留下粘連緊密的視盤處。此時眼睛的迅速運動將產生玻璃體的連續地旋轉擺動,使視盤處玻璃體視網膜粘連分離,即形成了玻璃體完全脫離。玻璃體脫離時,對其下視網膜有牽拉作用,或引起視網膜裂孔,或使以前已存在的裂孔活化,促進了視網膜脫離的發生。玻璃體全脫離時,僅在基底部與視網膜粘連,脫離的後部玻璃體以此為支點發生搖擺,在此處產生明顯的牽拉作用,而周邊視網膜又是各種視網膜變性的好發區域,非常容易受牽拉造成視網膜裂孔,這也是為什麼視網膜脫離時裂孔多位於周邊視網膜的原因。

玻璃體變性,伴隨著玻璃體稠度的變化,即玻璃體液化和凝縮。液化的玻璃體充滿了脫離後留下的空隙,一旦視網膜裂孔形成,液化玻璃體會由此進入視網膜下腔,當進入液體超過色素上皮層向後轉運能力時,液體就逐漸積聚,最終發生視網膜脫離。

由此可見,玻璃體變性導致玻璃體後脫離是造成視網膜脫離的重要原因之一。

視網膜脫離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視網膜脫離是有早期症狀的,隻有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視網膜脫離的早期症狀有以下幾種:

(1)飛蚊與閃光:出現最早。實際上是玻璃體後脫離的症狀。中老年人特別是高度近視眼患者,突然出現大量飛蚊、某一方位持續閃光時,應警惕視網膜脫離的可能。

(2)中心視力下降:後極部的視網膜脫離,視力急劇下降。周邊部初脫時,對中心視力無影響或影響甚小。高危患者有視力下降時應詳細檢查眼底。

(3)視物變形:當周邊部視網膜脫離波及後極或後極部發生淺脫離時,除中心視力下降外,尚有視物變形。

(4)視野缺損:視網膜脫離時,部分敏感患者可發覺視野缺損。

視網膜脫離手術治療的方法有哪些?

絕大多數的視網膜脫離需用手術治療,其目的在於設法封閉視網膜裂孔和解除玻璃體增殖物對視網膜的牽拉,使脫離的視網膜恢複到原來位置。有裂孔或有廣泛變性的視網膜脫離用保守治療是沒有效果的。手術適應證的掌握關係到手術的成敗和預後的好壞,在視網膜脫離的治療中占重要地位。原發性視網膜脫離有裂孔者,幾乎都是手術的適應證。繼發性視網膜脫離,往往沒有裂孔,玻璃體常有增殖性病變,視網膜及脈絡膜功能差,手術難度大,一般條件差的醫院行此手術應慎重。近10年來,視網膜脫離的手術方法及技術上有了迅速的發展和突破,治愈率也不斷提高。常用的基本手術方法有鞏膜縮短術、鞏膜外加壓術、鞏膜環紮術等,這些方法都是通過眼外途徑做的。對複雜性視網膜脫離或多次手術失敗的視網膜脫離,上述方法則不能奏效,需要用玻璃體手術,也就是通過眼內途徑才能使視網膜脫離複位成功。

哪些視網膜脫離患者適用於玻璃體切割術?

雖然常規視網膜脫離手術是絕大多數患者選擇的方式,但玻璃體切割手術的引入極大地拓寬了可治療的範圍。玻璃體切割術在某些病例中適用於初次手術,並非常規手術失敗後才可考慮使用,因為每做1次手術,視力預後就越差。

(1)看不清視網膜情況:多種原因可導致屈光間質混濁和瞳孔不能開大,看不到眼底,所以視網膜脫離及裂孔情況不詳,治療困難。經B超及電生理檢查,確定有視網膜脫離,且視網膜功能良好時,應行玻璃體切割術,以便清除混濁的屈光間質,安全地開大瞳孔,改善眼底觀察,提高術後視力。

(2)牽拉性視網膜脫離:常由眼外傷及視網膜血管性疾病引起。玻璃體切割是牽拉性視網膜脫離最好的手術方式。手術解除所有方向對視網膜的牽引,切開、分離增殖的血管膜,去除黃斑前膜。隨著牽引的解除,視網膜可良好複位。有時需做視網膜切開、排液及眼內光凝。

(3)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脫離: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是導致視網膜脫離複位手術失敗的主要原因。這一病變常發生於長期、陳舊性脫離的視網膜,眼內炎症,視網膜脫離伴有玻璃體出血,巨大裂孔,多次視網膜脫離複位手術失敗或過度視網膜電凝、冷凝術後。這些情況應做玻璃體切割、剝膜,眼內排液,眼內氣體或矽油填充,眼內光凝及鞏膜環紮術,必要時做視網膜切開或切除,以鬆解視網膜利於複位。巨大裂孔性視網膜脫離、巨大裂孔後瓣翻轉、固定的巨大視網膜撕裂者,可予玻璃體切割、剝膜以解除玻璃體對視網膜的牽引。必要時做氣體或矽油填充術和鞏膜層間加壓術。

(4)視網膜僵硬或牽拉性後極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此類視網膜脫離病情複雜,常規手術操作困難,易損傷視神經及黃斑。可用玻璃體切割結合氣體或矽油填充術治療。

(5)複發性視網膜脫離:由於多次常規視網膜脫離複位手術或玻璃體切割術的失敗,導致了嚴重的玻璃體視網膜病變,視網膜同定皺褶多,網膜僵硬,活動性減弱。因此需做玻璃體切割及玻璃體填充聯合鞏膜環紮術。

視網膜脫離手術前應注意哪些事項?

(1)手術前盡量安靜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及轉動眼球,防止視網膜脫離的範圍擴大。

(2)黃斑未脫離者應盡早手術。

(3)術前充分擴大瞳孔。

視網膜脫離手術後應注意哪些事項?

視網膜脫離,尤其是複雜的視網膜脫離或再次發生視網膜脫離,經視網膜複位手術治療後,恢複了部分視功能,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住院期間有醫護人員的治療護理和監督,出院後的恢複時期更需嚴格按照醫護人員的出院指導去執行。要認識到,手術出院後並非萬事大吉,仍要經常複查,密切配合;看書、看電視要適當,注意勞逸結合,避免用眼過度;保證睡眠質量;防止眼部外傷,注意珍惜和保護已恢複的視力,確保手術療效。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

(1)臥床休息5~7天,保持頭部少活動,有利於視網膜神經上皮層與色素上皮層緊貼複位,防止視網膜再次脫離。

(2)臥床休息5~7天後,視網膜已平複無浮起時,患者可以先起床在床上活動,無頭暈、眼花等不適後再下床活動。開始下床時需有人在旁扶持,避免因臥床時間長,體質弱而發生體位性暈倒。

(3)術後應根據手術方式及裂孔部位不同而要求患者采取不同的體位。矽油及氣體注入的患者大部分采用俯臥位。

(4)出院後患者應在家人幫助下采用仰臥位洗頭法,輕輕地衝洗,並保護好眼睛,勿使頭部劇烈運動。

(5)做好保暖,預防感冒、咳嗽。遇大力咳嗽或打噴嚏時,應用舌頭頂住上齶,防止患者視網膜再次脫離的發生。

(6)術後患者應保證眼睛恢複時的足夠營養。增加粗纖維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及適量的豬肝等,忌煙、酒,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避免過度用力大便。

視網膜脫離手術後的複查要素有哪些?

術後3個月內應經常到醫院複查,適當口服一些神經營養藥,如維生素B1★、肌苷、三磷酸腺苷等,有利於視網膜功能的恢複。3個月後也應定期到醫院複查,如眼前出現閃光感或火花閃動,應立即到醫院散瞳檢查眼底,以早期發現視網膜病變部位及程度,並及時治療,防止再次發生視網膜脫離。

如何預防視網膜脫離?

視網膜脫離的恢複比較困難,手術難度也很大。不過在未發生脫離之前,要做好預防工作:

(1)用眼不宜過度疲勞。

(2)不提重物。

(3)不做劇烈活動。

(4)預防近視眼的發生。

(5)如患近視眼的患者應定期到醫院檢查,尤其是眼底不好的近視眼患者。

(6)防止眼外傷。

什麼是視網膜色素變性?如何治療?

視網膜色素變性是一種遺傳病,以維生素A缺乏、視野縮小、眼底骨細胞樣色素沉著和光感受器功能不良為特征。大多為少兒期起病,青春期症狀加重。絕大多數雙眼發病。其症狀是:維生素A缺乏,以後緩慢發展視野縮小,晚期呈管狀視野;眼底三聯征:骨細胞樣色素沉著,動脈一致性變細,視盤蠟黃色萎縮;有的在視網膜深層出現顯著的白點,稱白點狀視網膜變性;視網膜電流圖(ERG)檢測,光感受器功能不良;可並發白內障,有的伴青光眼。其治療措施是:無確切療效的治療方法,主要為處理並發症,如白內障、青光眼。

什麼是視網膜母細胞瘤?如何治療?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嬰幼兒最常見的原發性眼內惡性腫瘤。分為兩型:一是遺傳型,發病早,多為雙側,視網膜上可有多個腫瘤病灶,且易發生第二惡性腫瘤。二是非遺傳型,發病較晚,多為單眼,視網膜上僅有單個病灶,不易發生第二惡性腫瘤。其症狀:50%患兒出現白瞳症,約20%的患者因腫瘤位於黃斑部、視力障礙而表現為內斜視或外斜視。少數有眼紅痛及青光眼;眼底檢查可見視網膜上有圓形黃白色隆起腫塊,表麵可有出血,或伴有漿液性視網膜脫離。腫瘤團塊可播散於玻璃體及前房中,造成玻璃體混濁或在虹膜表麵形成灰白色腫瘤結節。腫瘤長大引起眼內壓增高,引起青光眼。晚期,腫瘤穿破眼球壁,表現為眼球表麵腫塊或眼球突出等。腫瘤細胞可經周圍組織蔓延,或經淋巴和血液轉移,導致死亡;偶有表現特殊。如:①雙眼RB同時伴發顱內腫瘤,稱為三側性RB;②遺傳型患兒若幹年後可發生其他原發性惡性腫瘤,如骨肉瘤、纖維瘤,稱為第二惡性腫瘤;③有的人也可能腫瘤自發消退或伴發良性視網膜細胞瘤;超聲波、CT等影像學檢查可分別顯示眼內或眶內實質性病變、鈣化灶及眶骨壁改變。

其治療方法是:首先應考慮控製腫瘤生長、轉移,挽救患兒生命;其次考慮能否保留眼球及有用視力。治療方法應根據腫瘤發展的程度而定。局限於視網膜內的早期小腫瘤,可采用激光或冷凍治療。中等大小但較局限者,可用敷貼器放療。大多數情況下仍需采取眼球摘除手術。若腫瘤已擴散到眼外,可行化療或聯合放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