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白內障疾病的防治
什麼是白內障?
白內障是指眼睛內透明的晶狀體變得混濁。晶狀體與照相機鏡頭一樣,是將光線彙聚在底片上成像。正常的晶狀體是將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影像。如果晶狀體逐漸混濁光線就無法正常透過,以致在視網膜上形成模糊的影像。
白內障分幾類?
該病可分為老年性、先天性、外傷性、代謝性、並發性、藥物及中毒性、放射性、後發性白內障。
怎樣早期發現白內障?
首先要注意自己單眼視力的變化,如果遮住一隻眼時發現另一眼的視力在逐漸減退,必須及時到醫院經過徹底的眼部檢查方可診斷是否患有白內障。患了早期白內障,患者不會感覺疼痛,眼睛也不紅,僅表現為視力減退。
適應白內障手術的症狀有哪些?
(1)未成熟期或成熟期白內障。
(2)外傷性白內障。
(3)先天性白內障。
(4)內眼術後引起的白內障。
(5)中、高度近視性白內障。
(6)糖尿病性白內障。
(7)由其他原因所致的並發性白內障。
高血壓、糖尿病、心髒病患者能否進行白內障手術?
隻要在術前經內科會診,將血壓、血糖穩定或控製在接近正常水平,心髒病患者無手術禁忌證時均可手術,必要時可行心電監護。
白內障手術在什麼情況下做最好?
以前的白內障手術,通常要等到成熟或近成熟期,也就是視力下降到僅有光感、手動。現在原則上白內障對生活、工作產生明顯影響就可手術,通常根據患者對視力需求的程度、醫生的手術經驗、醫院的設備來具體決定,一般均按視力0.3以下進行手術。
白內障手術前應做好哪些準備?
(1)全身檢查:包括血、尿常規,肝功能,血糖,心電圖,胸片,血壓等。
(2)眼科特殊檢查:角膜曲率、A/B超聲、角膜內皮鏡、眼壓、淚道衝洗、視覺電生理等。
(3)術前1~3天眼常規滴抗生素眼藥水,每天3~4次。手術前用散瞳劑充分擴大瞳孔。
(4)手術前按平時的飲食習慣進食,為保持顏麵部清潔可提前一天洗頭、洗澡,保持輕鬆的精神狀態來等待手術。特別注意不要患有感冒、咳嗽等。
選擇白內障手術的方式有哪些?
(1)白內障囊外摘除與後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為最佳術式。術後可迅速恢複雙眼單視和立體視覺。
(2)白內障囊外摘除術:除晶狀體脫位外均可采用此法。其優點是可減少玻璃體脫出,避免玻璃體疝、視網膜脫離、黃斑囊樣水腫等。
(3)白內障囊內摘除術:適用於晶狀體脫位,以及有較多透明皮質者。
(4)超聲乳化白內障吸出術:用超聲乳化儀將硬的晶狀體核粉碎使其呈乳糜狀,通過小切口將其吸出。此種手術的優點是角鞏膜切口小、傷口愈合快、術後產生的角膜散光小、視力恢複迅速、以後如遇外傷時不致發生切口破裂。這種手術已為許多先進國家普遍采用。但該儀器價格昂貴,目前在我國正在逐漸推廣。
(5)白內障針拔術:適用於年老體弱或其他原因不能施行白內障摘出者。因術後易產生並發症,一般不宜采用。
如何預防白內障疾病的發生?
近年來,老年性白內障的發生有上升趨勢,這種常見的老年疾病,是致盲的首要原因。由於此病的病因不明,所以對它的預防一直是醫學界不斷探索的課題。據保健專家長期研究和臨床實踐,以下方法可能預防老年性白內障的發生。
(1)戴深色眼鏡。研究發現,接受太陽光紫外線照射時間越長,患白內障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者指出,外出時戴深色眼鏡(或戴有簷帽),可使眼睛受到的紫外線照射量大大減少。60歲以後視力下降的老年人,如戴上黃褐色太陽鏡,可預防白內障的發生,阻止視力進一步減退。
(2)防止脫水。在發生脫水情況下,體內液體正常代謝紊亂,就會產生一些異常的化學物質損害晶狀體,導致白內障發生;而對已發生白內障的患者,脫水可使病情加劇。因此,一旦遇到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瀉、嘔吐,或在高溫條件下大量出汗等,都應及時補充水分,以滿足代謝的需要。
(3)攝入足夠的維生素C。眼睛中維生素C的含量大約比血液中高出30倍,隨著年齡的增長,營養吸收功能及代謝功能逐漸衰退,晶狀體營養不良,維生素C含量明顯下降,久而久之引起晶狀體變性,導致白內障發生。故應攝入足夠的維生素C。維生素C可以減弱光線和氧對晶狀體的損害,防止視力減退和老年性白內障的形成。
(4)適當服用阿司匹林。老年性白內障患者體內氨基酸水平往往較高,色氨酸及其代謝產物與晶狀體蛋白結合變為棕黃色物質在晶狀體沉積,形成白內障。而阿司匹林可以減慢這一進程,從而可推遲白內障的形成。阿司匹林對胃黏膜刺激性較大,一般應飯後服用。
外傷性白內障則可較好地預防,如工作時采用合適的防護措施防止異物飛進眼內,平時不要給小朋友玩剪刀、牙簽等尖細的東西等。至於先天性白內障則在母親孕期不要患流感、風疹等疾病,不要隨便服用藥物。
什麼是老年性白內障?
老年性白內障是晶狀體老化過程中逐漸出現的退行性改變,是我同目前最常見的致盲眼病之一。確切病因不明,一般認為與生理性老化、生活環境、自然條件的影響、晶狀體營養和代謝障礙和遺傳因素有關。通常雙眼先後發病。本病發生率50~60歲者約60%~70%,70歲以上者可達80%。多因年老體衰,肝腎兩虧,精血不足;或脾虛失運,氣血虧虛,晶珠失養而成。此外,肝經鬱熱或陰虛兼挾濕熱上攻於目,亦可使晶珠混濁發為本病。
老年性白內障的種類有哪些?
臨床上老年性白內障分為皮質性白內障、核性白內障以及後囊膜下白內障3類。
(1)皮質性白內障:該病最為常見,多見於50歲以上患者,晶狀體混濁呈雙側性。按其發展程度可分為4期:
①初發期:晶狀體混濁局限在周邊部,呈輻射狀排列,常需散瞳後才能發現。此時眼底清晰可見,視力常不受影響。
②膨脹期:晶狀體呈彌漫性混濁,皮質因吸收水分膨脹,前囊膜緊張飽滿,前房變淺。此期可誘發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眼底較難窺見,視力明顯下降。
③成熟期:晶狀體全部混濁,虹膜半月投影消失,眼底完全無法窺見,視力嚴重障礙,常隻有眼前指數或以下視力。
④過熟期:晶狀體混濁的皮質出現液化、鈣化或膽固醇結晶,核下沉。若液化皮質被吸收,隨著核的下沉,瞳孔區域可出現透明區,從而使視力有所恢複,並可窺見部分眼底。
(2)核性白內障:該病是以核混濁為主的老年性白內障,稱為核性白內障,多見於高度近視眼患者。晶狀體核呈棕褐色混濁,皮質常較透明,虹膜半月投影清楚,散瞳後可窺見部分周邊眼底。散瞳後或在光線減弱的環境下視力可能相對提高。晶狀體混濁可停留在初期核性混濁階段,長年靜止不變。自初期發展到成熟期,常需經過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