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四次機遇成就500年晉商 第四次曆史機遇 建立票號成為金融業翹楚
哪裏有發達的商業貿易,哪裏就有貨幣結算的需要。“財幣欲其行如流水”,商品流通總是必須以貨幣為媒介。但攜帶大量現金進行商業活動,一者笨重不便,二者風險較大。
中國曆史悠久,貨幣的變化也五花八門。除了銅錢以外,在傳統經濟生活中,白銀價值穩定,運用最為廣泛,而明清時期,也是做為主要的貨幣形式占有不可取代的位置。
銅錢也好,黃金也好,白銀也好,要想成千上萬地搬運,很難為人力所能勝任。為了解決金屬貨幣的長途轉運問題,曆代政府和商人煞費苦心,有不少高明的創造。唐朝的飛錢,就是早期彙票的一種形式。
“千錢以重六斤四兩為準,每錢重二銖四參” “千錢為銅六斤,鑄 器則斤得錢六百。”——唐代法律
所謂飛錢,就是商人把錢款交給本地在京的進奏院,進奏院就相當於現在的各省的駐京辦事處,是唐朝中央與地方的聯係紐帶,商人把錢交到進奏院以後,進奏院負責官員發給商人一份票券,上麵標明商人所繳的錢幣數目。票券一分為二,其一交給商人本人,其一通過驛站寄回本地官府。商人憑借手中的一半票券到官府拚對。拚對正確後,當地官員即按所標數目付給商人現錢。商人在進奏院交付的錢款則作為地方官府向中央政府交納的賦稅款。
“今民間子錢家多用券,商賈輕齎往來財用會,此即前人用鈔之意出。”——《錢幣論》
這種方法,官商兩便,在中國貨幣彙兌曆史上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
在飛錢以後,宋朝的時候又出現了便錢,功能與形式都與飛錢類似。唐朝“飛錢”與宋朝“便錢”的使用與流通,是建立在中央政府的信譽與王朝統治的穩定上的,沒有這兩個條件作保證,商人就不會有安全感,這種彙兌製度就無法實行。所以到了明清之際,隨著商業活動的日益頻繁和貿易規模的愈加擴大,民間就出現了一些其他形式的彙兌方式,主要是帳局和錢莊。
帳局和錢莊大部分是由晉商開辦的,都是在明代時候出現的。帳局主要是放帳生利,錢莊主要是代替商人保管錢財,都是一種信用機構,也可以說是中國早期的銀行機構。
隨著晉商資本的積累,銀子越來越多,同時在全國各地開設了很多的商號,這樣就出現了存款、結算、資金調撥等等不方便的問題。那個時候運送銀兩主要是依靠雇傭的鏢局,但是由於社會動蕩,有時候鏢局也很不安全。在這樣的情況下,票號就應運而生了。
曆史上第一家票號是山西的日升昌票號。
日升昌票號的前身是一個顏料作坊。當時有一個晉商開設的顏料作坊叫西裕成,一些原料大多從四川購進。由於路途遙遠,各地盜賊紛起,對商業資本的流動經營造成了很大威脅,攜帶大量現銀容易被人搶劫,使生意受損。西裕成就在四川分號吸納同鄉商人的現銀,用以購買銅綠原料,再由平遙總號憑信付款給其家人,免除了路途上的不測與不便,改現銀隨身攜帶為憑證異地劃撥,使商業經營資金運轉得更安全、方便、靈活。
可以說,開始時西裕成商號的資金彙兌工作還是“業餘”的,並沒意識到這可以成為一項前景遠大的金融行業。但隨著清朝地域性商業集團的迅速崛起與巨額商業資本的運轉流動,對異地彙兌業務的需求日趨強烈,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
這時,擔任西裕成京師的商號總經理的雷履泰敏銳地發現了金融資本運轉的發展趨勢,並意識到這一行業蘊含的巨大“含金量”與發展潛力。經過深思熟慮後,他向老板李大全提議,專門設立一商號,從事商業資本的彙兌存放業務,並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續費,從而成為一種可以獲利的經營行業。
做為老板,李大全也是很有經濟頭腦的。兩人一拍即合,馬上開始籌備創建一個嶄新的金融行業——票號,從而把山西商幫的商業金融活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