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晉商的管理製度 家長製:錯過了票號改組銀行的機會(3 / 3)

“辛亥之亂,事起倉猝,為國家未有之大難,亦為商界未有之奇變。 ”——《同舟忠告》

“山西人辦事雖穩,而性情拘執,且不能和衷共濟、力顧大局。”——《南洋商報》

“同治以後,東西洋各銀行,已漸次侵入,奪權剝利,殆經庚子之變,中國當道注意財權,大清銀行之議,遂遍於各省。夫論信用之強弱,我票商經營二百年,根深蒂固,何事不堪於人爭衡,而銀行一設,未免相形而見絀者,其間亦自有故。以存款而言,彼則五六厘,而我四厘也。以運款而言,彼則鈔票,而我彙兌也。而且金庫全歸該行,貸款必有抵押,外洋銀行則憑借外力,大清銀行則倚仗官權,同屬財產關係,而彼各挾勢力以憑陵。”

“京師默計同行二十。餘家,其生意之減少已十之四五,存款之提取更十之六七也。即如京都銀行所到之處, 官款即全歸其彙兌,我行之間做交庫生意者,至此已成束手之勢……至於外國銀行漸將及於內地,所有商家貿易,官紳存款,必將盡為所奪。”

——《京都祁太平票幫會啟》

“查票莊與銀行不同。銀行資本雖不下數百萬之多。皆由集股而成,股非一人,東非一姓。票莊乃一姓之本,即使合股亦不過三五家合開。此其不同也。”——《同舟忠告》

“諸君眼光所及,即能射及全土,尚不足以操縱金融”。

“諸君既以數百年之基礎,而能得國民深厚之信用,今後能參以外國之良法美意,而加以擴充,乃反手間事,視學者空談銀行論著,豈可同日而語哉!諸君素以勤儉耐勞著稱,幾於凡種種實業家應備之美德無一不具,獨有一事為諸君缺憾也,則乏進取之精神是也。”

——《梁任公蒞山西票商歡迎會演說詞》

“人們常說山西票莊的失敗,是因為墨守繩法,不敢改革……清未民初,大勢已去,山西票莊幾次提倡改革,而沒有一次實現。這種至死不變、徹底守舊的精神,不能不令人驚訝。”——《山西票莊考略》

“敬啟者:我晉向以善賈馳名中外,彙業一項尤為晉商特色。近百年來,各業凋零,而晉人生計未盡絕者,獨賴彙業撐柱其間。乃自甲午、庚子以後,不唯倒欠累累、即官商各界生意,亦日見蕭疏。推其原故,因由於市麵空虛,亦實以戶部及各省銀行次第成立,奪我權利;而各國銀行複接踵而至,出全力以與我競爭。默計同行二十餘家,其生意之減少已十之四五,存款之提取更十之六七也。即如戶部銀行所至之處,官款即全歸其彙兌,我行之向做交庫生意者,至此已成束手之勢……晚等焦灼萬分,榜徨無措,連日會商,自非結成團體自辦銀行不足以資抵製,不足以保利權……諸執事久涉界家,閱曆最深,於世事變遷更已洞若觀火,即無晚等芻言,必已成卓在胸。思為改良之計,晚等睹此變局,悚心駭目,謹合詞妄陳,望垂察為幸。專此敬請台安,立候回示為盼。”

——《京都祁太平票幫公啟》

“你參與它要開辦,你不參與它也要開辦,既然擋不住還不如由自家來辦好。”——李宏齡給票號的信

“弟係指全局,並非指一人一事。且弟年已六旬有餘,蒙東君厚愛,股俸已豐,並非見好東君更思進步,隻因在號年久,既有所見,不得不具實上陳”。——李宏齡給票號的信

“今者機會已失,商運已衰,縱有救時良策,亦往托諸空言,惟耿耿之懷,終難自已,緩將籌設銀行前後信件前後次弟排列,俾閱者始知原委,知我票商之敗果天數乎,抑人事乎。”——《山西票號成敗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