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成由勤儉敗由奢 打破“富不過三代”的神話(1 / 2)

第八章 成由勤儉敗由奢 打破“富不過三代”的神話

俗話說:“為富不過三代”。然而山西有許多巨商大家都是子孫承業100餘年、200餘年不衰,其中緣由之一正是他們的不尋常的家法與進步的商規,起了支柱其間的作用。

這些家法與商規,貫穿著晉商對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觀念的繼承與認同。它真切地告訴人們, 晉商精神不僅體現在創業時的艱苦奮鬥中,也體現在他們成功後的經營管理文化中以及他們致富後的家族文化中。

我們先說說晉商的家法。

在以山西幾大巨商為代表的家族文化中,有一個共同點:雖然這些豪商大賈都是出身農民,是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沒有什麼文化知識,但是對子弟的培養教育都是很嚴格的。

不論其培養目的是為了仕舉之途,還是為了學而優則商,承繼祖業,子弟必須進入家塾、學堂讀書。目的是使其知書達禮,打好立身基礎——既包括知識, 也包括道德。與此同時,通過代代相傳的祖訓、家規來約束家族成員中有損於家族利益的行為舉止。中國有句古話:“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對子弟們來說遵守家規就成了接受教育、修身正己的一項重要內容。

以喬家為例。喬家的經商史要從乾隆初年算起,喬家創業始祖喬貴發從小木訥口拙,家境貧寒,備受鄉鄰冷遇。他的母親王氏卻教育他:“為人若肯學好,羞甚擔柴賣草!為人若不學好,誇甚尚書 閣老!”“人欺不是辱,人怕不是福,不怕沒出息,就怕不自立”。這些教誨可以說是樸實無華,但寓意深刻。

小時候的喬貴發一則有感於鄉鄰親朋的嗤笑,非得爭口氣幹出個名堂來不可,二則受母親的教誨,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明白,隻要走正道,憑著勤勞自立,不管幹什麼都不是丟人的事,於是背井離鄉加入到走西口的行列,來到內蒙古薩拉齊廳(今包頭市東,黃河北岸)。他為人拉過駱駝,當過夥計,吃盡千辛萬苦。後與鄰縣徐溝大常鎮一位姓秦的夥計結為異姓兄弟,十餘年後兩人稍有積蓄,始轉移到包頭西腦包自立門戶,開草料鋪、磨豆腐、做豆芽、打燒餅、切麵,靠省吃儉用,精打細算維持生意。到乾隆二十年以後,生意才見起色,開始建立了“廣盛公”鋪號。

喬貴發的長子全德、次子全義、三子全美繼承父業,繼續克勤克儉,慘淡經營。到第三代致祥、致遠、致庸,喬家開始發跡。致字堂兄弟三人分取三個堂名,即德星堂、寧守堂、在中堂,堂名的含義均出自儒家所論。

喬致庸雖入商途,其經商哲學卻是首重信,次講義,第三才是利。他還警戒兒孫三個字:驕 、貪、懶。他要求:既以信譽徠客,就不能以權術欺人;既講德義,就不能貪取昧心黑錢;既要取利,就不能懶惰侈靡,走的是致富之正道,始終以信義為先。

他治家則以“朱子格言”為本,對子孫督責甚嚴。子孫如有過失,就讓他跪著背誦:“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並告以祖爺喬貴發創業時經曆的千辛萬苦:烈日當頭在沙漠中趕駱駝,腳上的皮磨了一層又一層。以此激勵後代珍惜今日富貴,繼承祖爺艱苦創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