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情緒與心態的自我剖析
熱忱可以改變一個人對他人、對工作、對社會及全世界的態度。
——哈佛大學教授 威廉·詹姆斯哈佛大學和美國許多名校都有一個規定:期末考試之前,還有一次退課的機會,也就是說你可以把你沒有把握的課程退掉不修,這種方法是這些名校幫助學生疏導壓力和負麵情緒的一種途徑。然而在中國的高中,我們別無選擇地必須修所有的課程,如果自己無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最後受到傷害的也隻能是我們自己。
常常有人用“我煩得要死”來表達內心極度的憂慮煩惱。是的,一個人如果長時間過分憂煩,就容易患上疾病。一位醫生說,他的病人中有一大半人伴有憂煩的症狀,有位病人整個身體狀況日益惡化,缺少抵抗力,膚色變得灰暗,眼睛失去光彩。醫生說:“這個人最致命的疾病,是他長期心懷憤恨。”很多人身體不健康,就是因為情緒和精神狀況不健康而引起的。
心理不健康、情緒不穩定,會嚴重妨礙身體機能。如果情緒長期壓抑,就會成為所有疾病的催化劑。那些感到自己力不從心的人,身上往往積累了許多負麵的情緒。當一個人在抱怨壓力太大的時候,往往會發現,自己離健康已經越來越遠。
哈佛大學的醫學專家發現,身心健康的人更樂於接受壓力。因為精力充沛,就能在麵對壓力和挑戰時全力以赴,進入忘我的境界,這種精神狀態是有益健康的。可是一個人如果有不端正、不健康的想法,就容易變成真的不健康;所以我們想要擁有健康、活力和朝氣,就必須克服內心各種不健康的想法。
人長期處在緊張、壓抑中,會產生精神消沉和疲勞,同時也會降低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各種憂慮和煩心,失去控製的感情和脾氣,現代生活的高壓力和快節奏,憤恨、苦悶、恐懼等負麵情緒,就像有毒物質,毒害著我們身心的健康。因此要定期清洗自己的心靈,拋棄煩惱和怨恨,才能保持心理健康。
我們的整個高中一定會有很多壓力,升學、生活、麵對家長的期許和自己的理想,所有的壓力都慢慢積累,這些壓力可以讓我們成長進步,但不健康的心理也可能讓壓力輕易將我們壓垮。
心理學家指出,壓力是一把雙刃劍,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完成工作,也可以損害我們的身心健康。壓力會使身體在特定情況下形成一種狀態。當人們迫切需要花大力氣完成什麼事情的時候,人的大腦就會重新調配身體資源,使人對事物的洞察力變得更加敏銳,注意力高度集中,身體的力量和反應也得到加強,對疲勞的耐受力也相應提升,就能更好地完成高難度的任務。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專家認為,解除精神壓迫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提高抗壓能力。
每個人所感受到的精神壓力的大小,同自身的抗壓能力剛好成反比。麵對同樣的外界壓力,一個人自身抗壓能力越強,感受到的精神壓力就越小。反過來,自身抗壓能力越弱,感受到的精神壓力也就越大。
提高抗壓能力,就要把困難看作是生活不可分離的一部分。當你把困難看作是羈絆,區區小事都會使人哀歎艱難坎坷。但是,一旦人生樂章中注進了不畏困難的旋律,縱使層巒疊嶂,也難以使人止步。
2.確定誌向水平。
就是確定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和規定的標準。假如把誌向水平定得過高、脫離實際,就會遭遇失敗。幾次之後,就可能形成精神上的壓力。若不及時消除這種壓力,就會逐漸降低自信力。但是誌向水平定得太低,人就會失去進取心,變得平庸。而且,一個在生活中甘居下遊而故步自封的人,很容易被別人輕視。這樣又會感覺到有新的精神壓力向自己奔來。所以說要從實際出發,確定自己的誌向水平,並且努力有計劃地逐步提高。
3.強化意誌。
卓越者的一大優點就是,在不利、艱難的處境中能夠百折不撓。人的意誌力,就是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動的全部精神力量的總和,是抗衡精神壓力的主力軍。
人的意誌,會在戰勝自我和外界壓力的過程中閃光,但是戰勝自我同寬容自己並不矛盾。要戰勝自己身上的缺點和弱點,也要善於寬容自己,不給自己製造過大的精神壓力。意誌的強者應該同時是善於寬容自己的智者,對自己該苛責時就要苛責,該寬容時就要寬容。這種心理調適的藝術是一種良好的自我修養。
一旦有了精神壓力,我們應該怎樣及時消除呢?這就要學會緩解精神壓力。可以采取以下3種形式:
1.自我宣泄。
有的人失戀後會奮筆疾書,以傾訴自己的痛苦。寫完了之後內心如釋重負,頓感輕鬆。有的人遇上突如其來的悲痛事件,幹脆抱頭痛哭一場,淚盡哀去,心裏也就好受多了。應當注意的是,自我宣泄一定要講文明,不能采取有損他人利益,或以糟踐自己甚至自殘的方式宣泄。
2.請人疏導。
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減壓形式。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往往很有限,甚至很模糊。所以一旦有了精神痛苦、不滿或困擾,切莫悶在心裏,可以找朋友,找親人,找組織,把心事全倒出來。盡管問題未必能立即解決,但是心中的疙瘩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緩解。如果讓痛苦、困擾放在心裏,隻會使精神壓力越來越大、不堪重負。
3.代償遷移。
就是通過另一種活動,創造另一種情境,以轉移自己因挫折、失敗、困難所造成的精神壓力。比如拿筆寫詩歌,畫圖畫,或者埋頭工作等,痛苦和壓力就會大大減輕。
總之,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如意,要想生活得好、生活得快樂,讓自己輕鬆一點,那就需要進行自我調節,學會減壓。在生活中要學會隨時給自己減壓,才不會被快節奏的生活和沉重的工作壓垮、打倒,快樂地過好每一天,才能享受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會減壓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是不會減壓的人一定不會成功。人生最大的快樂,就在於有目的、有朝氣地工作。一個人必須擁有健康的身體和無限的精力,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人生成功的根本保證,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情緒。就像攀爬高山,在職場打拚中,體力不濟的人隻能在半路打住,永遠都到不了山頂。
◎哈佛心理評估:你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
“積極心理學”成為哈佛最火爆的科目,多數哈佛學生認為該學科能增強心理適應能力,改善生活質量。麵對複雜多變、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想獲得更充分的生存與發展,就要具備較強適應能力。通過下麵的測試,你便可以了解自己的適應能力,根據需要實行相應的補救措施。
1.一件重要的東西不見了,你:
A.把可能的地方找一遍
B.瘋狂掀起地毯搜索
C.鎮靜回想可能放在哪裏
2.急著上課,半路遇到堵車,你:A.急躁不堪,想象老師惱火的樣子B.設想老師能體諒你不得已而遲到C.急也無益,幹脆不想了
3.收到學校教務處的信,你:
A.自己弄清緣由
B.裝作沒看到
C.找個理由推給其他同學去處理
4.你向來用水筆寫字,現在要你換鋼筆書寫,你會:A.感到別扭
B.有點不順手
C.感覺沒什麼差別
5.你在大會上演說與教室裏講話相比:A.沒什麼差別
B.說不準
C.遜色多了
6.聚會時發現全是陌生麵孔,你:A.喝點兒飲料放鬆一下
B.感到不自在,又能相敘甚歡
C.積極加入,不感到一絲陌生
7.到了交作業的最後期限,你:
A.更有效率
B.錯誤百出
C.著急中維持正常狀況
8.剛與人唇槍舌劍,你:
A.轉回學習上,難免出神
B.嘮叨不停,工作效率大減
C.不受影響,專心工作
9.去外地實習,你:
A.失眠換姿勢,換枕頭
B.有時會失眠
C.和在家沒差別
10.分班之後,盡管學習很努力,卻沒有以前的效率高:A.是
B.說不上
C.不是
11.學校上課的時間做了調整,你:A.長時間紊亂
B.起初兩三天不習慣
C.很快習慣了
12.有人莫名其妙把你罵一頓,你會:A.頭腦清醒,適度回擊
B.蒙了,過後才想如何反擊
C.還了幾句,未中要害
13.和朋友約好喝咖啡,他卻說不能來了。你:A.既來之則安之,自己喝
B.總在想這件事
C.打電話給其他朋友
14.小李脾氣古怪,你:
A.覺得小李蠻好接近
B.說不上什麼感覺
C.也有同感
15.你正看書,外麵突然很嘈雜,你會分心嗎?
A.是的
B.看吵鬧的程度
C.隻要不是跟我吵,照讀不誤
答案分析
1.A.3;B.5;C.1
2.A.5;B.1;C.3
3.A.1;B.3;C.5
4.A.5;B.3;C.1
5.A.1;B.3;C.5
6.A.5;B.3;C.1
7.A.1;B.5;C.3
8.A.3;B.5;C.1
9.A.5;B.3;C.1
10.A.5;B.3;C.1
11.A.5;B.3;C.1
12.A.1;B.5;C.3
13.A.3;B.5;C.1
14.A.1;B.3;C.5
15.A.5;B.3;C.1
15~29分:適應性強,遊刃有餘。
30~57分:適應性中等。事物的變化不會使你失魂落魄。
58~75分:適應能力差。對世界的變化、生活的摩擦不習慣。
如何快樂——高中課堂裏學不到的知識情緒指引著行動,但事實上,行動與感情是可以互相指導、互相作用的。快樂並非來自外力,而是來自於內心的指引,因此,當你不快樂的時候,也可以調整內心,選擇讓自己快樂起來。
——哈佛大學教授 威廉斯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普萊格教授指出:明白了歡樂並不等於快樂,並不能令我們最終得到解脫。或許你會以為,假如有個人住在好萊塢,或迪斯尼樂園所在的地方,一年到頭陽光充沛、充滿歡聲笑語,那麼他一定會比別人快樂。如果你這樣想,那麼你的看法就不免有些錯誤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總是認為歡樂就等於快樂。但事實上,這兩者之間很少有共通之處。
歡樂就是人們在進行一種活動時,所得到的即時感受;快樂則往往是在活動結束之後才會感受到的一種成就感。所以快樂是更深入、更持久的情緒。
歡樂與快樂的區別就在於,到遊樂場去遊玩,去看球賽、電影或者看電視,因為全都是歡樂的活動,能幫助人們放鬆身心、忘卻煩惱,甚至會哈哈大笑。但是,它們不一定會帶來快樂。
執迷不悟的人,認為生活充滿歡樂就等於快樂,而這種觀念卻隻能減低他們得到真正快樂的機會。如果尋歡作樂就等於快樂,那麼痛苦就應該等於不快樂了。然而,事實卻剛好相反:能帶來人生快樂的事物,往往都含著一些痛苦的元素。
一位作家寫道:我當然也愛好尋歡作樂,喜歡打網球,愛開玩笑,還有許多嗜好。可是,這些作樂方式並未真正令我快樂。而一些比較困難的事情,例如寫作、撫育子女、促進夫妻關係、嚐試做好事等帶給我的快樂,遠遠大於從那短暫的歡樂中所能獲得的。
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教師本·沙哈爾指出:要好好控製住腦子的反應,你不得不隨時注意自己身心所處的狀態?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在於追求快樂的同時逃避痛苦,然而我們若是改變心態,就可以很快改變先前對快樂和痛苦的認知。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是成功的關鍵。當我們麵對挫折、困難或不如意的時候,我們不妨讓自己的心態轉變一下,就會發現結果是截然不同的。一個人快不快樂,其實就在於他自己。
拿破侖在得到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渴望擁有的榮耀、權力和金錢時,他卻說:“我這一生從來沒有一天快樂的日子。”美國殘疾女青年海倫·凱勒,又聾、又瞎、又啞,可她卻說:“生活是這麼美好。”美國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指出:“你的快樂與否,正是你自己的生活態度所決定的!”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告訴學生:你認為自己處於某種狀態,這種狀態就會愈發的明顯。如果你認為自己很可憐,讓自己沉浸在苦悶之中,那麼你的生活就會真的很痛苦。如果你相信自己很快樂,並且能夠快樂地生活,那麼你的生活也就真的很快樂。快樂的神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就在你自己心中。
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的先驅者菲利普·斯通教授指出:使你快樂或不快樂的,是你對它的想法。他經常給學生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美國人開車去加油站加油。那天天氣很好,他感覺很舒服。他在加油站看到有個年輕人站在那兒,不期然地問他:“你身體好不好?”
“我覺得很好啊。”
“你好像有病!”年輕人說。可這一次卻沒有前一次那麼自信了:“我覺得很好啊,我再好不過了。”
年輕人堅持說:“你看起來並不太好。你氣色不對,臉上黃黃的。”
他開車離開那個加油站,車還沒開到另一交叉道時,就想停下車來,看看鏡子好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回到家中,他還繼續尋找臉黃的原因:我的肝可能有問題,我可能病了自己還不知道。他為此有些焦慮。但第二次他又到那個加油站時就發現,原來加油站噴的是有病態象征的黃色油漆,使每個到那裏的人都變成了黃臉。
可是他發現自己竟然讓一個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把那天的態度完全改變了。一句沒有依據的猜測,就使他的心情從快樂變為焦慮。一個人的言語能有這麼大的力量,真是難以想象。
常常會有兩個背景和處境幾乎相同的人,做同樣的事,然而其中一個人鬱鬱寡歡,另一個人卻歡欣愉快,這就是兩個人對同一事物的不同態度導致的。
使你快樂或不快樂的,不是因為你有什麼、你是誰、你在哪裏,或是你正在做什麼,而是你對它的想法,也就是你對待快樂的態度。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埃倫·蘭傑曾經指出:生活中大概有90%的事情是對的,隻有10%是錯的。如果要得到快樂,那麼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要把精力放在那90%正確的事情上,而不要理會那些錯誤。
1.認知偏差型。
這種人主要是在認知上出了偏差,認為“我注定不會有快樂”;“我想快樂會帶來災難”;“我不配享受快樂”等。如果有上述想法,就要采用認知糾偏法來進行緩解。應該深刻認識到,上天把快樂公平地分給我們每一個人,享受快樂並不是某個人的特權。快樂未曾光臨,千萬不要以為是上天遺棄了你,而是因為當快樂來敲門時,你卻把它拒之門外。
2.目標障礙型。
這樣的人目標不明,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在哪裏;也可能目標不合適,常常做背離快樂的事,常常使自己陷入困境。如果人生目標出現障礙,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尤其是剛剛走上社會的年輕朋友常常陷入這種困惑中。如果有這樣的痛苦,就要采用目標定位法進行糾正。首先就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再結合職業特點來明確人生目標。你必須明白,有了職業並不等於事業的成功。其次要根據社會的需要製定人生目標。一個正確的方向應該根據社會需要,在自己所希望達到的目標中確定方向。
3.感覺遲鈍型。
這種人對生活的感覺有些麻木,其實快樂一直就在身邊,卻總是捕捉不到。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應采用激活感覺法。美國心理學家讓快樂缺失症患者寫日記,這種方法治療一段後,發現患者激活了對事物的感覺,生活中也多了幾分快樂。
4.憂慮積鬱型。
這樣的人因為憂慮積鬱在胸,因而堵塞了快樂感覺的神經通路。麵對這樣的問題,不妨采用欲擒故縱法。美國心理學家羅蘭德,有一項治療憂慮的措施很獨到。他不是讓憂慮者不再憂慮,而是來個“欲擒故縱”,讓憂慮者每天拿出一段時間專門進行憂慮,即“用憂慮戰勝憂慮”。你不是怕憂慮的困擾嗎?那麼,索性就專心致誌地憂慮一會兒,而且不能“偷工減料”。結果人往往並不能一門心思憂慮,於是憂慮悄然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