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 吉姆·菲比格
哈佛大學教授安娜·斯洛博士在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說:哈佛的學生在學習中經常互相提問、辯論、質疑,甚至批判對方的觀點。這樣的學習培養了學子們敏銳的思維和分析能力,以及持續學習和刻苦學習的習慣。同時,也培養了從不同視角看待問題的習慣和創新能力。
哈佛鼓勵學生具有顛覆和批判的眼光。敢於質疑,善於質疑。雖然,敢於對權威說“不”是每個精英人士必備的勇氣,哈佛大學也著重培養學生勇於質疑的精神,但是,勇於質疑不代表可以隨意對別人無禮,對權威說“不”也需要技巧。
質疑就是不滿足於現有的認識,能重新審視、重新批判,指出缺點及弊端。質疑是社會發展的生命。質疑思維方法,就是用懷疑、批判的眼光,對現有的理論、經驗、觀點進行重新審視、重新評判,試圖從中找到缺點和弊端,然後加以改進創新。可以說,敢於質疑的頭腦,是大財富。
要想解決任何一件事情,首先就要發現問題,然後分析問題,最後才能解決問題。但很多時候並不是解決不了問題,而是發現不了問題。如果連問題出在哪都發現不了,又談何解決呢?因而質疑思維就是要提出“為什麼”。
味精的研製者池田菊苗博士,在吃飯時喝了一口湯,覺得異常鮮美,就問夫人加了什麼調料。夫人告訴他,湯裏除了海帶,並沒有加其他的調料。池田菊苗還以為太太在開玩笑,什麼都不加,這個湯為什麼會這麼鮮美?他的質疑,使他開始想:湯是不是因為海帶才變鮮的?海帶讓湯變鮮的原因是什麼?
是因為海帶中含有某種成分嗎?於是他開始分析化驗海帶的成分,終於提煉出一種叫穀氨酸的物質,這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後來,他申請專利開辦味精工廠,由此獲得巨大的利潤。
質疑就是敢於提出為什麼。敢於破除陳規,是創造性思維的關鍵一步,我們既要尊重名人和權威,又要敢於超過他們,在他們創造性勞動的基礎上,再進行新的創造。隻有這樣,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能不斷增強。
為了探求蜜蜂如何發聲的秘密,一個名叫聶利的小女孩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然後用放大鏡仔細查找,就這樣觀察了一個月,終於在蜜蜂雙翅的根部,發現兩個比油菜籽還要小的小黑點,蜜蜂鳴叫時,小黑點就會上下鼓動。為了確定是不是這個小黑點在起作用,她就用大頭針小心地捅破小黑點,這時,蜜蜂就不再發聲了。她又找來一些蜜蜂,不損傷它們的雙翅,隻刺破小黑點,結果蜜蜂在飛來飛去的時候,居然沒有一點兒聲音。
一年以後,這個已經12歲的小女孩,撰寫了她的科學論文——《蜜蜂不是靠翅膀振動發聲》,這篇論文在第十八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榮獲了優秀科技項目銀獎,以及高士奇科普專項獎。
一、質疑不是叛逆。
叛逆是青少年朋友常常會有的情緒,是一種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在思維標新立異,在行為上異於常人,希望以此引起別人的注意。叛逆會讓人為了否定而否定,為了說“不”而說“不”。尤其是願意與家長、老師等“唱反調”,認為家長的話有錯誤,認為老師的話不可信,甚至對其他優秀的人也會無端否定。
比如:在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希望通過先進人物的事跡來感染青少年,以此喚起他們對學習和奉獻的熱情。而有時候,這些先進的人物會無端被質疑,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會讓學生的逆反心理更強。所以,敢於質疑,並不代表目空一切地叛逆。
青少年朋友們,不要為了質疑而質疑,權威之所以是權威,是通過長時間的理論與實踐驗證之後的結果,總有一定的可信度。在質疑權威之前,請消除自己的逆反心理,以健康的心態和正確的態度來質疑。
二、尊重是基礎。
200年來,哈佛的學生們從來沒有停止過質疑權威、追求真理,他們為世界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做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然而,雖然他們敢於對權威說“不”,卻從來沒有對真理和自己的教授有過不尊重。即使是在自己十分懷疑的時候,也是以十分恭敬的態度來質疑權威的。
無論是朋友之間的交往,還是師生之間的探討,尊重是一切的前提。尊重是一個人基本素質的體現,如果做不到尊重他人,那麼就會顯得粗魯無禮。追求真理的路上,不應該有無禮的人。
在質疑他人的時候,請給予足夠的尊重。如果在課堂上對老師所講內容有不同看法,那麼請舉手示意老師,得到老師的許可之後提出自己的質疑;在與師長進行探討的時候,充分發揚尊師重道的精神,有修養地去“找茬”。
三、深思熟慮。
如果隻會說“不”,卻不知道為什麼“不”,那麼,這樣的質疑是無效的,也是無知的。懷疑別人是錯的,前提是自己知道什麼是對的,或者已經掌握了別人錯的證據。
在今天這個關係緊密的社會當中,無知會給自己和身邊的人造成不好的影響。培養質疑的精神,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追求真理與知識。那麼,在質疑原有真理和權威的時候,首先我們自己要注重知識的培養,在提出疑問的時候,不要讓自己的質疑被別人稱為無知。
質疑一件事情,不要隻看到一個點上的可疑之處就完全否定這件事的全部。要窮盡各種可能,通盤考慮,深思熟慮之後才能下結論。
敢於質疑,我們才可能進步。學習是質疑的過程,沒有什麼是可以一步登天的。遇到困難和複雜的事,如果我們隻會閉上眼睛幹等,那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所以,我們需要學會去質疑、去思考,不管它有多困難,多令人無奈,我們隻能持之以恒、努力不懈地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閉上眼睛等天上掉餡餅。閉上眼睛,隻是讓時間更快地溜走;睜開眼睛後,隻會是一事無成,所以在我們麵對疑難時,應當去積極思考、探索,去質疑解難,隻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獲得進步。
敢於質疑,我們才有可能獲得成功。古代學者張載曾說過:“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學習是一個解決疑問的過程,如果說學習沒有“可疑”之處的話,那我們的學習就不可能進步,隻會故步自封。華羅庚,一個沒有讀過大學的教授,就因為敢於大膽質疑、積極釋疑,敢於向大師和世界頂尖級疑難挑戰,從而使他成為世界知名數學家。所以,做學問一定要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探索問題的真相,去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隻有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雖然權威並不總是對的,但是我們在保有質疑精神的同時,也要充分尊重權威。既能尊重權威又能質疑權威,在保有自己的思想、不盲從的同時,也要通過正確合適的方法來捍衛自己追求真理的尊嚴。這樣,才能成長為一個有修養的成功人士。
◎哈佛心理評估:測試你是不是一個有修養的人。
1.你對待店裏的售貨員或飯店的女服務員是不是跟你對待朋友那樣很有禮貌呢?
2.你是不是很容易生氣?
3.如果有人讚美你,你是不是會向他說“謝謝”呢?
4.有人尷尬不堪時,你是不是覺得很有趣?
5.你是不是很容易露出笑容,甚至是在陌生人的麵前?
6.你是不是會關心別人的幸福和舒適?
7.在你的談話和信件中,你是不是時常提到自己?
8.你是不是認為禮貌對一個男子漢無足輕重?
9.跟別人談話時,你是不是一直很注意對方?
答案分析
1.是。一個富有修養的人,不論是對什麼樣身份的人,始終都彬彬有禮。
2.不是。動不動就生氣的人修養不會很好。
3.是。善於接受他人讚美是一種做人的藝術。
4.不是。幸災樂禍顯出你的修養較差。
5.是。微笑始終是對你自己或其他人通往快樂的最好的入場券。
6.是。關心體貼別人是一個人成熟和有魅力的第一個條件。
7.不是。那些經常大談他自己的人很少會受到別人的歡迎。
8.不是。良好的風度和禮貌,是一個人所必需而且應該有的自然反應。
9.是。尊重別人的意見才能使別人尊重你。
提問的能力——哈佛教授歡迎質疑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
——亞裏士多德
在哈佛大學,教授們十分歡迎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即便是自己教給學生的觀點,他也歡迎學生隨時來質疑自己。隻要學生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證明自己的觀點,即使學生提出的這個結論是錯的,那麼對於學生今後的發展都是很有好處的。在這個質疑的過程中,學生所獲得的不僅僅是向權威說“不”的勇氣,更多的是一種獨立思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積極思考,提出問題,才能分析問題,最後方可解決問題。疑而後問、問而後知,打破砂鍋問到底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質疑思維。提問使人進步,問題和答案一樣重要,因此,我們要培養質疑思維,首先就要善於提問。
敢於質疑,我們才可能發現真理。如果牛頓沒有敢於質疑的精神的話,那麼萬有引力定律也許會推遲幾百年才發現。牛頓坐在蘋果樹下,一個蘋果忽然落下來;這個看似很普通的場景,但牛頓卻發出質疑,從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假設是我們坐在蘋果樹下,蘋果掉下,我們會怎樣呢?我們也許會拿去吃了,或許會感歎說,這是多麼好的運氣呀!當然或許真的會去想原因,但又有幾個能持之以恒去探索呢?麵對複雜而又需要去“疑”的東西,我們感到的隻是頭昏腦漲,然後再搖頭說放棄,這就是我們與牛頓最大的區別。所以,如果我們想像牛頓們那樣去揭示和發現真理,就必須學會質疑、解疑。
拉瓦錫對舊理論、舊觀念和前人的實驗結論敢問一個為什麼?這正是創新意識的動力和實質。他從不機械地重複別人的實驗,而是批判地繼承,使之成為新思想、新理論的論據。如在氧氣製取實驗上,拉瓦錫不僅重複了普裏斯特列加熱氧化汞產生氧氣的操作,還使產生的汞和氧氣重新結合生成氧化汞,結果,原來消耗的氧氣量與重新生成的氧氣的量完全相等。在驗證氧氣性質時,他不僅做了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還做了磷、硫、木炭、鐵、錫、鉛及有機物在氧氣中的燃燒實驗;做了氧化鉛、硝酸鉀的分解實驗以及動物的呼吸實驗等。在此基礎上他才提出了氧化學說。
在科學上,拉瓦錫勇於批判舊規範、探索未知領域的精神始終如一。如:他改進了波義耳關於金屬煆燒的實驗,指出波義耳錯誤的關鍵。在水的組成實驗上,他不僅讓氧氣和氫氣化合生成水,又使水蒸氣通過熾熱的鐵管分解得到了氧氣和氫氣,在化合與分解兩方麵證明了水的組成,並由此提出了科學的元素觀。他首次提出了物質不滅定律和質量守恒定律,首次給化合物以合理的命名,首次對早期元素進行了分類,列出了第一張元素表……縱觀拉瓦錫一生的科學活動,始終寓偉大成就於不斷地創新求索中,所以他才能石破天驚,宣布一個科學新時代的到來。
居裏夫人能成為全世界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牛頓發現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玻爾組建了世界上一流的量子物理學派;貝爾發明了電話……這些出人意料的累累碩果與勇於質疑、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是分不開。
而提出問題本身,也是一門藝術,是學生需要培養的一種能力。青少年朋友們或許會發現,校園裏並不缺乏敢於向老師和同學提問的人,但是卻並不是每個人都善於提問。有時候老師在課堂上被提到的問題,本身與課堂所講內容完全無關,以至於老師一時不知道從何回答;一些同學隨感而發,隨意提問,有時候連自己都不知道這個問題的提出是為了什麼;一些同學因為倉促提問,思考不周,或者詞不達意,老師聽不明白問題,導致討論無法繼續等。
那麼,在校園中,如何提問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從而提高自己的提問能力?以下幾點建議,可供學子們參考。
一、明確提問目標。
有目的性地提問能克服學生提問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提出的問題要圍繞主題,切記不要思維過於發散,導致偏離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