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聲鼎沸的哈佛課堂,沒有正確的答案(3 / 3)

二、準備充分。

兵家有雲:不打無準備之仗。提問同樣如此,充分的問前準備是十分必要的。老師經常教育學生,思考之後再發問、實踐之後再提問。實踐出真知,在學習階段,真正的學習是“做”出來的,不是“聽”出來的。通過自己的實踐,將問題進行轉化後提問出來。

三、注意找準時機。

恰當的時機提出恰當的問題,可以提高提問的有效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老師講過一個問題,當時沒有提出任何問題,過了很久之後,老師已經淡忘,再提出問題的話,不僅會造成老師的困擾,也會影響問題解決的效果。

四、注意實用性。

提問要注意實用性,在高中的校園中,如果你提出愛因斯坦“相對論”或者“黑洞”理論的問題,那麼顯然,是沒有什麼實用性,也是沒有太大的價值和意義的。

五、注意適量原則。

單次提問,注意問題的數量不宜過多,一來,不宜解答;二來,不宜消化。如果問題相對較多,也需要注意問題之間的聯係,盡量將多個問題用同樣的線索串聯起來。

學生讀書,一定會產生許多問題,有完全不懂的問題,有懂得不透的問題,也還有教師或其他同學提出的而自己尚未察覺的問題,有的比較淺顯,有的比較深刻。有問題才會產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長期以來,教學中常常忽視學生的這種學習潛能,教師不能發揮他們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有意或無意地在壓抑學生好問的天性,致使學生產生了各種心理障礙,如:對自己的認識產生自我否定的意識,存在認為自己根本提不出問題的自卑心理;自己有問題,但顧慮重重,擔心提出的問題不合教師的意圖而受到教師的指責;或提出的問題過於簡單,不能引起教師的重視,並擔心遭到同學的嘲笑等。

在學習和生活中,養成提問的良好習慣對每一位莘莘學子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這個世界時時處處都有知識、有科學、有問題,平時學生們應該多到校園外去,接觸一下社會,養成喜歡觀察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的習慣。

◎哈佛心理評估:測試你的明辨是非。

你聽說社區門前貼了張懸賞告示,獎金是10萬元,你覺得是在找什麼?

A.尋找失物

B.尋人啟事

C.尋找寵物

D.為交通事故或其他犯罪事件尋找線索答案分析

選A:你很容易識別善惡,並產生警戒。

你很容易識別善惡,也很容易進入戒備狀態:如果有一個可疑的人在你的麵前出現,你會采取很引人注意的防禦行動,讓大家都知道你的態度。雖然你的觀察力不錯,可是容易衝動行事,打草驚蛇,反而將自己的想法泄露給對方。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啊!

選B:你能識別善惡,但不隨便起疑。

你能洞悉人性的複雜和險惡,但不會隨便懷疑別人,因為你有強烈的好奇心,也喜歡和人相處,相信人性有美好的一麵,久而久之,便見識到了各種人的嘴臉,並且能和不同的人處理好關係,能在喧鬧的人群中遊刃有餘、怡然自得。

選C:你太天真善良,根本無法辨別人心。

有沒有聽過人家這樣罵你:“笨蛋!這麼幼稚,人家把你賣了你還幫人家數錢呢。”說真的,這是值得你好好想一想的問題。因為你純真善良的本性根本無法辨識人心的真偽善惡,總把所有的事情都想得很美好,很容易受傷的。

選D:你不但能洞悉善惡,你的精明令人畏懼。

真佩服你的精明,你的警覺性很高,一點點兒不對勁的狀況馬上就能引起你的注意,很少有人能唬得住你。而你也有精確的判斷力,能迅速掌控全局,馬上就把對方的底細探得一清二楚。再聰明的騙子一見到你那銳利的眼睛,也會產生畏懼。

列出質疑的問題,多思考,不輕信讀書不要存心質疑,也不要全盤相信,而是要思索,要權衡。

——世界著名作家 培根

質疑,需要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樣,如果沒有質疑的精神,那思考也沒有意義。隻有質疑加思考,才能啟發大腦對事物的深刻研究,最後做出判斷。

在哈佛的一堂課上,曾有過這樣一個故事。教授為同學們講述了一種學術理論,他告訴同學們,這種理論隻存在於中世紀某一特殊時期的某個國家,但是因宗教以及各方主流派的壓力,這個理論很快就被禁止傳播了,所以很少有文獻記錄它。同學們認真地將這個珍稀的理論記錄了下來,並且按照教授的要求分成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結果也被記錄了下來。

接下來的一次測驗中,教授出到了這個題目,於是大多數學生將教授在課堂上所教的理論以及小組討論的結果反映到了考卷上,他們認為應該可以獲得好成績。

然而萬萬沒想到,當試卷發下來,這道問題的答案旁邊都劃著一個大大的叉號,學生們簡直驚呆了!這次測驗,全班同學得的都是零分。這是怎麼回事呢?

教授解釋道,其實事情很簡單。這個理論本身就是錯的,關於這個學術理論的一切,都是教授自己故意編造出來的,它從來就沒有出現過。因此,學生們所記錄下來的,全部都是虛假錯誤的信息。

全班同學都感到不可思議:教授為什麼要和學生開這種玩笑?

緊接著教授說,學生們隻要去圖書館查證,或者去別的教授那裏請教,本該很容易識破他的把戲。然而他們竟對此深信不疑,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理論的真實性。

哈佛的教授其實是希望學生能夠從這次經驗中吸取教訓,並告誡每個人要牢牢記住,任何老師或者課本都不能不假思索地輕易相信,每個人都難免犯錯誤。凡事要多質疑,勤於思考,千萬不要讓自己的大腦“睡大覺”,一旦發現老師或課本上有什麼錯誤,都要立刻指出來,勇於發起疑問。

在今天,不被旁人左右自己的思維,不一味地隨波逐流,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對事物不輕信,學會獨立思考,自身的潛能才有機會更多地發揮出來。

在求知的道路上,在追逐自己理想的道路上,我們應該學習哈佛的理念,敢於質疑,善於質疑,積極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有一天,愛迪生在路上碰見一個朋友,看見他手指關節腫了。

愛迪生問:“為什麼會腫呢?”

“我還不知道真實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你沒有看過醫生嗎?醫生是怎麼說的?”

“我看過好幾個醫生,但是每個醫生說的都不同,不過有一些醫生說是痛風症。”

“痛風症,這是什麼病?”

“他們告訴我說,是尿酸積淤在骨節裏,所以造成這樣的症狀。”

“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不從你骨節中取出尿酸來呢?”

朋友回答:“他們說尿酸是不能溶解的,不曉得如何取。”

這位世界聞名的科學家回答:“我不相信。”

愛迪生抱著質疑的態度回到他的實驗室裏,立刻開始試驗,他要看看尿酸到底是否能溶解。他在實驗室排好一列試管,每隻試管內都注入不同的化學試劑,每種試劑中都放入尿酸結晶。驚喜的是,兩天之後,他發現有兩種試劑中的尿酸結晶已經溶化。於是,愛迪生這個新的發現問世了,並且很快被傳播出去。如今,愛迪生發明的這兩種試劑中的一種,已經被運用於醫學,普遍在醫治痛風症中被釆用。

愛迪生敢於不斷質疑的精神,才促使了又一項科研新成果的誕生,並且使得後世人得以獲益良多。青少年朋友們,在學習中發現疑難問題,可在讀書筆記中記下來,以備日後用來深入思考和多方請教。千萬不要輕易撚滅自己心中那股質疑的火苗,那將是你通向成功的星星之火,相信日後必定燎原。

“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不疑則不進”,在人類前行的過程中,批判和懷疑起著無可置疑的推動作用。

試想,一個時代怎麼會在權勢中進步呢?漠視、孤立那些敢於提出疑問的人,其本身不正是在扼殺一個社會的本性嗎?當絕對的權力備受爭議時社會才會進步,欲使曆史之手行運,必須讓質疑之輪不停運轉。

質疑權威亦是現實對於完美的挑戰。在很多人心目中,《阿凡達》和第82屆奧斯卡的主角《拆彈部隊》,一部有億萬觀眾支持,一部有影評界力挺,然而最後奧斯卡獎卻頒給了《拆彈部隊》。其實如今想來,這結果也實屬正常。

《阿凡達》作為人類未來的一個權威的代表更趨向於完美派,保持人們對於理想生活的追求與向往,然而《拆彈部隊》則更是批判現實的質疑者。現實與完美不可兼容,現實終會淩駕於完美之上,我們也不能永遠生活在權威的影響下,走出權勢,也許會讓社會更美好。

勇於質疑那些精英,科學的進步離不開質疑精神,以古代瑪雅人的預言為背景的電影《2012》,上演後在全球引起轟動,其中的精英主義與平民主義的博弈則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民眾質疑精英,這是理所當然的,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上,多數人的命運由少數人決定,多數人被少數人統治,這是一個常態,盡管在這些少數的精英中,也產生了大眾民主的思想,產生了平民主義的精神,也不時出現為多數人歡呼的人物,但是人類的曆史發展方向由精英決定基本從來沒有改變過,但作為權威而言,如果脫離了會質疑的群眾,他們又怎麼能有成功呢,質疑才是掌握權勢的前提。

高中生,更應該膽大心細,勇於質疑敢於發現,跟隨著科學家質疑精神的腳步,穩紮穩打。用優秀兩個字要求自己,凡事都要問個“為什麼”,多問一次,你的知識就會增加一分,你的思考能力就會增強一分。經過三年的曆練,相信你一定能成為思考能力接近哈佛人的優秀學生。

◎哈佛心理評估:測試你的思考度。

1.甲、乙、丙都喜歡對別人說謊話,不過有時候也說真話。一天,甲指責乙說謊話,乙指責丙說謊話,丙說甲與乙兩人都在說謊話。其實,在他們3個人當中,至少有一人說的是真話。請問到底是誰在說謊話呢?

2.4個人在對一部電視劇主演的年齡進行猜測,實際上隻有一個人說對了。

張:她不會超過20歲;

王:她不超過25歲;

李:她絕對在30歲以上;

趙:她的歲數在35歲以下。

選擇答案

A.張說得對;

B.她的年齡在35歲以上;

C.她的歲數在30~35歲之間;

D.趙說得對。

3.A、B、C、D四個學生參加一次數學競賽,賽後他們四人預測名次如下:A說:“C第一,我第三。”

B說:“我第一,D第四。”

C說:“我第三,D第二。”

D沒有說話。

等到最後公布考試成績時,發現他們每人預測對了一半,請說出他們競賽的排名次序。

參考答案

1.甲在說謊。

(1)如果甲說真話,乙說的就是謊話,因為乙指責丙說謊,那麼丙說的就成了真話,而丙說甲乙都在說謊,矛盾;(2)如果乙說真話,則丙在說謊,上述(1)分析知甲在說謊,成立;(3)如果丙說真話,意指甲說的“乙說謊話”為假,那麼乙說的就是真話了,而乙說的是真話則丙在說謊,矛盾。

2.應該選B。

趙的話包括了張、王的答案,還包括李的一部分,得知隻有李說對了,實際應該是35歲以上。

3.競賽的排名次序是:BDAC。

BC兩人說的D的名次,可能全錯也可能一對一錯;假如全錯,則BC說的另一半“B第一”“C第三”就是對的,但這個結果與A矛盾(A全錯),所以不成立。BC說的D的名次必然是一對一錯。

(1)如果“D第二”是對的,那“C第三”就是錯的,同時“D第四”是錯的,“B第一”就是對的;那麼從A說的推出:“A第三”正確,則“C第四”,不矛盾。

(2)如果“D第四”是對的,“B第一”就是錯的,同時“D第二”錯、“C第三”對,則“A第三”錯、“C第一”對,C的名次矛盾,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