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四季養生保健 第一節 四季保健
270.四季對人體健康有什麼影響
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從人體的精神活動、氣血活動、五髒動、水液代謝四方麵影響人體的健康。
(1)影響人體的精神活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指出“四氣調神者,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髒之誌也。”這裏的“四氣”,即春、夏、秋、冬四季氣候。“神”是指人們精神意誌。四季氣候變化,是外在環境的主要方麵,精神活動是體內在髒氣活動的主宰,內在髒氣與外在環境取得統一協調,才保證身體健康。
(2)影響人體的氣血活動:《素問-脈要精微論》裏說,四季脈象,春脈浮而滑利,好像魚兒遊在水中;夏脈則在皮膚之上,脈盛滿如同萬物茂盛繁榮;秋脈則在皮膚之下,脈像蟄蟲將要伏藏樣子;冬脈則沉伏在骨,猶如蟄蟲藏伏得很固密,又如冬季人們寒,深居室內而不出。這就說明了自然界氣候的變化對人體氣經脈的影響是顯著的。若氣候的變化超出了人體適應的範圍,會使氣血的運行發生障礙。
(3)影響人體的五髒活動:在《素問.金匱真言論》裏曾明確出“五髒應四季,各有效應”的問題,即五髒與自然界四季陰陽應,各有影響。實際上,四季氣候對五髒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如,夏季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活躍的時期,尤其是室外活動特別多而且活動量也相對增大,再加上夏天晝長夜短,天氣特別炎熱,睡眠時間也較其他季節少一些。這樣使得人體內的熱能消耗多,汗出亦多,血液循環加快。因此,在夏季的心髒負擔特別重,不注意加強對心髒功能的保健,就容易使其受到傷害。故中醫出“心主夏”的觀點是有根據的。
(4)影響人體的水液代謝:《靈樞.五癃津液別》篇裏說:“天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胱,則為溺與氣。”意思是在春夏之季,氣血容易趨向於表而多汗而秋冬陽氣收藏,氣血容易趨向於裏,表現為皮膚致密,少汗多等,以維持和調節人與自然的統一。
271.如何借助四季調養陰陽
調養陰陽就是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其目的在於借天時以整陰陽平衡。一年四季呈現著生、長、收、藏的自然趨勢,其律是
(1)春主生:春天生發,就是在春天借助大自然的生機激發體的生機,鼓動生命的活力,從而進一步激發五髒,盡快從冬天藏伏狀態中走出來,進入新一年的生命活動。春天重在養肝,因肝主生機,應於春。
(2)夏主長:夏天養長,就是利用夏天天地的長勢,促進入體生長功能,重點在養心,通過調動心的氣血運行功能加強人體的長功能。養長包括夏天要長個子、長肉、長骨骼。
(3)秋主收:這裏所說的秋主收,就是要順應秋天大自然的勢,來幫助人體的五髒進入收養狀態,讓人體從興奮、宣發的狀逐漸轉向內收、平靜的狀態。
(4)冬主藏:冬天主藏是指順應冬天天時的藏伏趨勢,調整體的五髒,讓人體各髒經過一年的辛苦後,逐漸進入休整狀態,就是相對的“冬眠”狀態。
在此調養生、長、收、藏的意義,最重要的是借助於天時調整們的陰陽。
272.如何借助四季調養五髒
一年四季產生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天時中的六氣既養人,也傷人。六氣養人,是說每一個“氣”對人體都是不可的,人的生命活動離不開天地中的六氣。六氣傷人是指非正常候形成的風、寒、暑、濕、燥、火,這種異常六氣叫六淫。六淫侵害體會形成疾病。
(1)風氣通於肝;大自然中的風氣和肝的關係最大。風是春的主氣,所謂春天主風。風在傷害人的時候,稱為風邪。風邪屬陽邪,最容易損傷人的肝,尤其是損耗人的肝陰,使人發生肝陰足,出現頭暈、眼幹、目澀、脅肋灼痛、手足蠕動、舌紅少津、脈弱效等症。風邪甚至還會擾動肝陽,出現肝風甚至中風。這種情叫外風引動內風,所以春天養生最應重視養肝息風。
(2)火氣通於心:夏天,大自然中的火氣、熱氣最大,與心的係也最密切。火在傷害人的時候叫做火邪,火邪屬於陽邪。火最先傷害心髒,這就叫做火氣通於心。心為火髒,火為陽邪,兩相逢,心神最易受擾,出現心煩、失眠,甚至汗多、躁狂等情況,所夏天應注意養心安神。
(3)濕氣通於脾:長夏(農曆六月,陽曆7~8月),天氣又濕熱,濕與脾的關係最大,因為脾髒屬濕,長夏是天濕、地濕、人的也濕,這樣脾的消化功能就常常受到影響,而出現惡心、舌苔厚膩食欲缺乏,甚至頭暈、頭痛。所以,長夏要注意健脾、醒脾,要吃藿香、佩蘭、薄荷、生薑等芳香化濕之品及健脾養脾的藥食,如白豆、白術、薏苡仁等。
(4)燥氣通於肺:秋天,天時中的燥氣最強,燥氣和人體五髒的肺關係最為密切,燥是陽邪,性幹。燥氣為患,往往最先影響肺這叫做燥氣通於肺。而肺又是一個很嬌氣的髒器,最怕燥,一旦燥邪所傷就易出現氣逆、喘咳、口幹鼻幹、咳痰黏稠等肺燥津虧逆的病症。所以,秋天應注意養肺生津。
(5)寒氣通於腎:冬天寒氣最重,寒氣傷人時,稱為寒邪。寒最易傷人的腎,因為腎氣是水髒,其性為寒,這樣天時的寒氣和體的腎寒,兩寒相逢,腎陽易受傷害,叫做寒氣通於腎。腎陽受就會出現怕冷、肢涼、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苔白質淡、脈沉無力,至出現腰腿腫等情況,所以冬天要小心養腎。
273.如何根據四季時段進行保健
《黃帝內經》中“運氣七篇”把一年四季的氣候分成六個時段與人體關係非常密切。
(1)大寒至春分;大寒(1月20日或21日)至春分(3月21或22日),這個時段內的氣候特點是風氣主時,氣候開始轉暖。體易患各種風病、肝病、脾病及溫病。養生原則是養肝調肝,防肝病。避免傷風,多保護肝髒。常吃枸杞子、大棗、蔥、花生等。
(2)春分至小滿;春分(3月21日或22日)至小滿(5月21或22日),該時段內的氣候特點是溫熱之氣主時,氣候溫熱。人易患溫病、心病及肝病。養生原則是調養心氣、肝氣,防治心病、病。應多保護心髒及肝髒,常吃蓮子、百合、麥冬、小棗、小米粥養心之品。
(3)小滿至大署:小滿(5月21日或22日)至大暑(7月23或24日),此時段內的氣候特點是大熱之氣主時,氣候炎熱。人易患熱病、火病及心病。養生原則是保護心髒,防治心病。常以葉、麥冬泡水飲或喝苦丁茶。
(4)大暑至秋分:大暑(7月23日或24日)至秋分(9月23或24日),這一時段內的氣候特點是濕氣主時,氣候濕熱。人體患濕病、脾病及腎病。養生原則是養脾調脾,防治脾病。平時不久處濕地,居室房間多開窗,常吃健脾燥濕之品,如薏苡仁、自豆;芳香化濕之品如藿香、佩蘭、薄荷等。
(5)秋分至小雪:秋分(9月23日或24日)至小雪(11月22或23日)。該時段內的氣候特點是燥氣主時,氣候幹燥。人體易燥病、肺病和肝病。養生原則是調養肺髒,防治肺病。平時多水,室內經常灑一些清水。可常吃潤肺生津之品,如杏仁、百合、耳及各種水果。
(6)tl。、雪至大寒:小雪(11月22日或23日)至大寒(1月20或21日),該時段內的氣候特點是寒氣主時,氣候寒冷。人體易寒病、腎病及心病。養生原則是調腎養腎,防治腎病。日常生活要避寒就溫,保護腎髒,可多吃溫腎益腎的食品,如枸杞子、山藥狗肉、羊肉、雞肉等。腎陽虛的可配合服用金匱腎氣丸,腎陰虛則輔以六味地黃丸。
274.立春時節的保健有哪些
立春時節的物候特征是:白天漸長,陽光暖和,氣溫趨於上升日照、降水也逐漸增多。立春時節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而此時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擋能力有所減弱。以,立春時節,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馬上脫掉冬天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更應審慎,不可驟減衣服。《千金要方》主春天穿衣服適宜“下厚上薄”,亦即春天增減衣服應保護好腿腳,上身衣物可以適當減少,以適應陽氣上升的特點。
立春時節飲食調養方麵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應吃些辛溫散之品,而不宜吃酸斂之味。在五髒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人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髒所好,應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藥可選用枸杞子、鬱金、丹參、延胡索等}食品則應選擇辛溫發散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飲食藥膳應以“生補”為主,適宜膳食有首烏片、蝦仁韭菜、珍珠三鮮湯等,有補肝腎、益精血、烏明目、溫中益氣的功效。
立春時節養生的另一方麵,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別是初春,氣剛剛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開始生長繁殖,在古代為“溫熱毒邪”,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在此時發生和流行。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首先要消滅染源,其次要勤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還要加強煉,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犯之路。
275.雨水時節的保健有哪些
雨水節氣的含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雨水之後,氣溫一可升至零度以上。中醫學認為,雨水時節應該注意調養脾胃。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的強弱決定著人的健康狀況。
雨水時節空氣濕潤,又不燥熱,正是養生的好時機,調養脾應首當其衝。脾胃功能健全,則人體營養利用充分,反之則營養乏,體質下降。古代著名醫學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氣衰則人折壽”,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氣。”強調了這個季節調養脾胃的重要性。
調養脾胃可根據自身狀況選擇飲食調節、藥物調養和起居逸調節。這個時節人常見口舌幹燥現象,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少食油膩之品。可多食大棗、山藥、蓮子、韭菜菠菜等,北方人食療以粥為主,可做成蓮子粥、山藥粥、大棗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