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四季養生保健 第一節 四季保健(2 / 3)

此季節應少食羊肉、狗肉等溫熱之品。藥物調養要考慮脾胃功的特點,用生發陽氣之法調補脾胃。可選用沙參、西洋參、決明子白菊花等。精神上還應注意清心寡欲,不妄勞作,以養元氣。

276.驚蟄時節的保健有哪些

驚蟄是春雷乍動,氣溫回升較快,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節。初春陽氣漸生,氣候日趨暖和,但北方陰寒未盡,冷空氣較強氣候變化大。

驚蟄時的養生,要根據自然物侯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神、飲食、起居的調養。《黃帝內經》日:。春三月,此謂發陳。天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行,以使誌生。”這說,春天萬物複蘇,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體健康。對於北方氣溫較低、早晚溫差大的地區的人來說要注保暖。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現代流行病學查,春天屬肝病高發季節,應注意養肝、保肝,防止春季傳染病流行。

飲食調養要根據節氣變化和每個人的體質情況而定。主要“春夏養陽”為原則,可適當多吃有升發陽氣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薺菜等。春天肝氣旺易傷脾,故驚蟄季節要少吃酸,多吃大棗、巴、山藥等甜食以養脾,可做成大棗粥、山藥粥。在日常飲食中注意做到飲食品種的多樣化,以保證人體能夠得到豐富而充足營養素供給。維生素對人體的生理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維生素c的攝入能夠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

由於驚蟄後的天氣明顯變暖,不但各種動物開始活動,各種生物也開始生長繁殖,所以需要適當鍛煉,增強體質以抵禦病菌病毒的侵襲。

277.春分時節的保健有哪些

春分節氣平分晝夜、寒暑。在保健養生上人們應注意保持體的陰陽平衡狀態,關鍵體現在精神、飲食、起居的調節。從立到清明前後,是草木生長萌芽的時期,人體血液正處於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於相對高峰。這個季節的飲食調養非常關鍵,總原則要禁忌大熱、大寒的飲食,保持寒熱均衡。可根據每個人的質情況選擇搭配飲食,如吃寒性食物魚、蝦佐以溫熱散寒的蔥、薑酒等,食用韭菜、大蒜等助陽之物時,配以滋陰之蛋類,以達陰陽衡之目的。春分時節適宜的膳食有:白燒鱔魚、杜仲腰花、大蒜茄子等,有補虛損、降血壓、涼血止血的功效。春筍性味甘寒,具滋陰益血、化痰、消食、去煩、利尿等功效,也是春分宜食之品。

278.清明時節的保健有哪些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春季節氣候不穩定,人們應預防清明前後的“倒春寒”,做好室內戶外的保暖措施。停止供暖後,應注意及時增加衣服,如果房間度低,一定要適當多穿點;室溫低於16℃的話,最好使用電暖氣輔助供暖設備,並注意加強通風,改善房間濕度。有心腦血管病的人特別要注意,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病、風濕性心髒瓣膜病是春天的易發病,一旦患上感冒,容易誘發這些病症,而且著涼易引發哮喘、肺部感染等。

279.穀雨時節的保健有哪些

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養生要應自然環境的變化,通過人體自身的調節使內環境(人體內部的理環境)與外環境(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人體各髒功能的正常。

穀雨養生要注意的是,氣溫雖然轉暖,但早晚仍較涼,早出歸者要注意增減衣服,避免受寒感冒。過敏體質的人這個季節防花粉症及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特別是注意避免與過原接觸,減少戶外活動。在飲食上減少高蛋白質、高熱能食物的入,出現變應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在這個時節適宜的膳食有:參蒸鱔段、菊花鱔魚等,具有祛濕、舒筋骨、溫補氣血的功效,草菇豆腐羹、生地鴨蛋湯具有滋陰胃、降壓降脂、抗菌消炎、養血潤燥的功效。

280.立夏時節的保健有哪些

立夏,此時天氣漸熱,植物繁盛,中醫學認為此時人體的心功能處於旺盛時期,根據順應四季的養生法則,人在整個夏季的生中要注重對心髒的特別養護。

盛夏酷暑,人體出汗多,需補充水分,保持機體平衡。夏日熱,胃腸功能相對減弱。為保證胃腸功能正常,選用食物滋養益,以抵禦暑熱侵襲,是夏季養生的重要一環。例如,將綠豆、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並煮粥,並擱涼後食用,可到健胃、驅暑的功效。

281.小滿時節的保健有哪些

小滿節氣中氣溫明顯增高,雨量增多,下雨後,氣溫會急劇降所以要注意添加衣服,不要著涼受風而患感冒。夏天天氣悶潮濕,正是皮膚病的易發期,飲食調養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瓜、黃花菜、水芹、荸薺、黑木耳、胡蘿h、西紅柿、西瓜、山藥、鯽魚草魚等,忌吃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

282.芒種時節的保健有哪些

芒種時節養生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征,在精神調養上應保愉快的心態,忌惱怒、憂鬱。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夏日晝長夜短,午小憩可助消除疲勞,有利於健康。

曆代養生家都認為夏三月的飲食宜清補。唐朝的孫思邈提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小食肉食多食穀蔬菜果自然衝和之味。”

283.夏至時節的保健有哪些

夏至正值盛陽覆蓋其上,陰氣始生於下,所謂“陰陽爭死生分”

的時節,表示喜陰的生物開始滋生,而喜陽的生物將逐漸死去。

夏季養生須心靜,古人常說“心靜自然涼”。嵇康在《養生論中說:“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熱為熱,更生熱矣。”意念中存想心中有冰雪,便不會感到天氣極炎熱了。為順應自然界陰陽盛衰變化,一般夏季宜晚睡早起,盡保持每天有7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

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284.小暑節氣的保健有哪些

大暑前後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是佳的治療時機。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調養,重點防治。

暑天,運用飲食的營養作用養生益壽,是減少疾病、防止衰的有效保證。夏季的飲食調養是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由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藥粥滋補身體。《醫六書》讚;“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藥雖說對人體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據每人的不同體質、疾病,選適當的藥物,配製成粥方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夏季養生,水也是人體內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壽物。傳統的養生方法推崇飲用冷開水。

285.大暑時節的保健有哪些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炎熱的程度到達高峰,天氣炎熱酷暑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且暑氣逼人,心氣易於虧損,其是體虛氣弱者易患中暑等病。當出現持續6日以上最高氣溫於37℃時,中暑人數會急劇增加。如果發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暈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惡心等症時,多為中暑先兆。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休息,適當給患者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暑的誘發因素很複雜,但主要原因還是氣溫太熱,故要以預防主,常收聽當地天氣預報,在家也好,外出活動也好,應巧妙地避最高氣溫段。此節氣是心血管疾病、腎髒及泌尿係統疾病患者一大危險關頭,所以心髒病、糖尿病和前列腺炎等病的患者,在節氣要格外小心。

大暑節氣運用飲食的營養作用養生益壽,是減少疾病、防止老的有效保證。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尤其推崇藥粥養生,他說:“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

286.立秋時節的保健有哪些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立秋時,天氣仍然很熱,但是已沒夏天的濕度大。按照中醫理論,立秋後,人的肺功能開始處於旺時期。起居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睡可調養人體中的陽氣早起則可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太過。

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少吃蔥、薑等辛味,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其燥,禁寒飲。”有人主張人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總之,秋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粳米、蜂蜜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287.處暑之時的保健有哪些

處暑節氣時,炎熱的氣候已接近尾聲。此時早晚溫度低,白氣溫高,要注意隨天氣變化增減衣服。秋燥與人的體質有關,所預防秋燥的最好方法是增強身體素質和重視精神調養,以平和心態對待一切事物,順應秋季收斂之性,平靜地度過這一時節。

注意飲食調節也能預防秋燥。首先要多喝開水、淡茶、果汁料、豆漿、牛奶等,做到少量而頻飲;其次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還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蓮子等清補之品,以順應肺髒的清肅之性。

要少吃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多食會助燥傷陰,加重秋燥。

288.白露時節的保健有哪些

白露時節秋高氣爽,正是人們外出旅遊的大好時光。但是,有不少遊客在旅遊期間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其實不一定是感冒可能是花粉熱。其發病有兩個基本因素t一是過敏性體質;二是止一次地接觸或吸人外界的過敏原。此節氣的養生重點是加強體鍛煉,注意早晚不要受涼,積極預防過敏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