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節氣中要預防秋燥,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現幹、唇幹、鼻幹、咽幹、大便於結及皮膚幹裂等症狀。預防秋燥可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氣的中藥,如西洋參、沙參等,對緩解秋燥有良效。
289.秋分節氣的保健有哪些
秋分標誌著已經真正進入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們在養生中也需本著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按照《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不可出現偏頗。
精神調養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誌安寧,避肅殺氣,收斂神氣,適應秋天平容之氣。古代民間有九九重陽(陰曆陽節)登高觀景之習俗,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所有的憂鬱惆悵等不良情緒頓然消散,這是調節精神的一荊良方。
在飲食調養上,中醫從陰陽平衡方麵作為出發點,將飲食分宜與忌,有利於陰平陽秘則為宜,反之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宜忌,如對於那些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的人,則應忌食大熱峻補品;痰濕體質的人應忌食油膩;火熱體質的人應忌食辛辣l患有膚病、哮喘的人應忌食蝦、蟹等海產品;胃寒的人應忌食生冷食等。不論是哪種人,其實質都應防止實者更實、虛者更虛而導致陽失調。
秋分以後,氣候漸涼,是胃病多發與複發的季節。中醫學為,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不注意飲食生活規律,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子。胃患者還要避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黏的食物,更忌暴飲食。另外,服藥時應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飯後服用,以防刺激胃膜導致病情惡化。
29O.寒露時節的保健有哪些
寒露以後,隨著氣溫的不斷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氣溫下降和空氣幹燥時,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強。據統計,慢性氣管炎患者感冒後90%以上會導致急性發作,因此要采取綜合施,積極預防感冒。另外,這個時節也好發中風、哮喘病、肺炎等病,應注意預防。
在寒露節氣中,合理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對身體的健康著重要作用。要科學調理飲食,注意藥物防治,改善居室環境,免煙塵汙染,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另外,保持良好的心態,因勢導,宣泄積鬱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也是養生不可缺少的內之一。
寒露後的飲食養生應在平衡飲食的基礎上,根據個人的具情況,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防治咽幹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荸薺、香蕉等,蔬菜有胡蘿h冬瓜、藕、銀耳等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早餐應吃溫食,最喝藥粥,如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黃精粥等。慢性病者應多吃些大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食品。
291.霜降節氣的保健有哪些
霜降時節,民間食俗很有特點,古人一般吃羊肉、兔肉秋補。
有些地方的民俗是霜降時吃紅柿,據說能補筋骨。
此節氣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複發的高峰期。於寒冷的刺激,人體的自主神經功能發生紊亂,胃腸蠕動的正常律被擾亂,人體新陳代謝增強,胃液及各種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改善,食量增加,必然會加重胃腸的負擔,影響已有潰瘍的愈合。
因此消化道潰瘍患者在寒冷的深秋及冬天,要特別注意自我保養。
霜降之時,根據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應以淡補為原則,並且要補氣以養胃。
292.立冬時節的保健有哪些
立冬這一節氣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活動趨向休止,似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做準備。
立冬之後,睡覺前應先用溫水泡腳,然後用力揉搓足心,除能禦寒保暖外,還有補腎強身、解除疲勞、促進睡眠、延緩衰老及治感冒等病症的作用。
由於大自然處於“陰盛陽衰”的狀態,故冬天應常曬太陽,能到壯陽、溫通經脈的作用。曹慈山《老老叵言》記載,“背日光而坐列子謂‘負日之喧’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體和暢。日為太陽精,其光壯人陽氣”,明確提出了“負日之喧”的健身養生作用。
在飲食上要加強營養,增加熱能。在蛋白質、糖和脂肪這三產熱營養素中,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保持在平時的需求水平,熱能加部分靠提高糖類和脂肪的攝取量。
中醫學認為,冬季是飲食進補的最好季節,但冬令進補必須照“秋冬養陰”的原則進行,視機體陰陽的盛衰而進行調補。同時冬季食補應注意營養的全麵搭配和平衡吸收。
293.小雪時節的保健有哪些
小雪節氣中,天氣時常陰冷晦暗,此時人們的心情也會受其響,特別容易引發抑鬱症,所以應調節自己的心態,保持樂觀,經參加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強體質。
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體強健,而飲食不當則是導致疾病和衰的重要原因之一。為避免血液黏稠,應多食保護心腦血管的品,如丹參、山楂、黑木耳、西紅柿、芹菜、紅心蘿卜等;適當吃些血脂食品,如苦瓜、玉米、蕎麥、胡蘿卜等;這個季節宜吃溫補性物和益腎食品,如羊肉、牛肉、雞肉、狗肉、鹿茸、腰果、芡實、山藥栗子燉肉、白果燉雞、大骨頭湯、核桃等。另外,要多吃燉食和黑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294.大雪時節的保健有哪些
大雪節氣後,天氣越來越冷,我國北方開始出現大幅度降溫降雪天氣。雪後的大風使氣溫驟降,咳嗽、感冒的人比平時多。醫學認為,人體的頭、胸、腳三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俗話“寒從腳下起”,腳離心髒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暖性較差,一旦受寒,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使抗病能力下降,導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數九嚴寒腳部的保尤應加強。
295.置冬至時節的保健有哪些
冬至後,天氣寒冷,應注意防寒保暖,並適當進補,以適應寒的氣候,少生病,保健康。此時養生要做到
(1)勞而勿過:“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一碗”。唐代名醫孫思邈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不能堪耳”,即為養生之道。
(2)起居有常:“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
合理安排作息就能保養神氣,養其腎精。做到“行不疾步,耳不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以保持頭腦清醒靈活、五官動敏銳、肢體強健有力。
(3)心態平和:即處世要豁達謙讓,和善待人,生活知足,保自信,勤於用腦。宋代醫家陳直有詩雲t“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將心自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心態平和才能保心理健康。
(4)飲食養生:冬至期間在飲食上應多食羊肉、菠菜、香菇等品,以養脾腎。從冬至日起可常吃羊肉燉蘿卜和炒雙菇等食品,肉燉蘿卜能補虛禦寒,強身健體,炒雙菇則可補益腸胃,化痰散寒。
家庭菜肴搭配,應避免油膩或過成,同時食宜溫熱熟軟,寒人體陽氣漸衰,故宜食溫熱之品保護脾腎陽氣。
296.小寒時節的保健有哪些
中醫學認為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
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注意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體,防禦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
日常食物中屬於熱性的食物主要有鱒魚、辣椒、肉桂、花椒等屬於溫性的食物有糯米、高粱米、刀豆、韭菜、茴香、香菜、薺菜、筍、芥菜、南瓜、生薑、蔥、大蒜、杏子、桃子、大棗、桂圓、荔枝、木瓜櫻桃、石榴、烏梅、佛手、栗子、核桃仁、杏仁、羊肉、豬肝、豬肚、腿、狗肉、雞肉、羊乳、鵝蛋、鱔魚、鱅魚、鰱魚、蝦、海參、淡萊、蚶、等。特別要提出的是,小寒時節正是吃麻辣火鍋、紅燜羊肉的好節。下麵介紹兩款適合於小寒時節食用的食療方。
(1)當歸生薑羊肉湯:當歸20克,生薑30克,羊肉500克,酒、調料適量。將羊肉洗淨,切為碎塊,加入當歸、生薑、黃酒及料,燉煮1~2小時,食內喝湯。本品溫中補血、祛寒強身,適用神疲乏力、麵色蒼白、畏寒怕冷的人群。
(2)核桃仁餅:核桃仁50克,麵粉250克,白糖少許。將核仁碾為碎末,與麵粉、白糖混合在一起,加水適量,攪拌均勻,烙薄餅食用。本品有補腎禦寒、潤腸通便的作用,適用於腰痛腿軟畏寒怕冷、大便於結等肺腎兩虛的人群。
297.大寒時節的保健有哪些
大寒是天氣寒冷已極,故名大寒。大寒時的養生,要著眼“藏”。人們在此期間要控製自己的精神活動,保持精神安靜,把藏於內不要暴露於外,避免急躁發怒,不要輕易擾動陽氣,這樣有利於安度冬季。
在這個季節,除了要注意精神調養、早睡晚起外,還應注意養腎氣。古人常在此節氣服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以補充腎氣,氣充足,能抵禦寒邪,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起到健體防病的作用。
古諺有“大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參芪酒,晚服地黃丸”的說法,明了在此節氣補養人體腎氣的重要性。下麵介紹對補腎養血很益處的兩款藥膳
(1)紅杞三七雞:枸杞子15克,三七10克,母雞1隻,薑、蔥紹興酒、胡椒、味精各適量,燉湯食用。有溫中補虛、補腎養血活的功效。
(2)當歸羊肉湯:當歸30克,生薑30克,羊肉500克,燉湯用。能助陽、補血、活血、溫通經絡。
大寒時節應少吃海鮮、冷飲等,因為天氣寒冷,內食寒涼,內皆寒易傷脾胃,進而損傷人體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