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四季養生保健 第二節 四季養生(1 / 3)

第五章 四季養生保健 第二節 四季養生

298.四季養生的原則是什麼

(1)順應自然的原則:順應自然是四季養生的首要原則。這原則要求養生保健以天地為法則,順從陰陽的消長,根據天地自四季氣候的變化來調養身體,使心神、形體適應陰陽的變化和四氣候變化,以求自強不息,祛病延壽。

(2)順應人體生物鍾的原則:“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類養生保健就要順應人體的生物鍾,而人體生物鍾與大自然的季二十四節氣變化是一致的。養生順應人體生物鍾,具體說就應該適應日節律、月節律、年節律,使自身的飲食、睡眠、行動、坐與這些節律合拍、和諧,不使行為和三大節律有悖。

(3)順應日常生活的養生原則:養生保健要與日常生活相合,就是順應日常生活的原則。如飲食養生,也不是講究山珍味、人參鹿茸,而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常見的果蔬食物,隻在使用方法上要講究平衡。例如,主食與副食的平衡、酸性食物堿性食物的平衡、葷菜與素菜的平衡、饑餓與飽食的平衡、雜糧精糧的平衡、寒與熱的平衡、幹與稀的平衡、攝人與排出的平衡、與靜的平衡、情緒與食欲的平衡等。

299.為什麼說違背四季變化養生是有危害的

四季自然氣候的變化,與人的生命活動也是對應的,人體必適應四季氣候變化才能維持生命,否則生理節律就會受到幹擾,病能力和適應能力就會降低,即使不會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會致內髒功能失調而發生病變。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說:“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和,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其意思是說:若在春天不好好養生,背了春生之氣,體內的少陽之氣就不能升發,而會發生肝氣內部病變;若在夏天不注意保養,違逆了夏長之氣,太陽之氣不能調和就要發生心氣虛的病變;到了秋天,若違逆了秋收之氣,太陰之不能收斂,就會發生肺熱、脹滿、喘息的病變;到了冬天,不好好生,違逆了冬藏之氣,少陰之氣不能閉藏,就會導致少陰蓄藏的變。這就告誡人們,若與四季反道而行,破壞了五髒適應四季陰變化的正常規律,不可避免地會導致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失調發生病變,甚至危及生命。

300.春季養生注意的六條事項是什麼

(1)調養精神:春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精神調養應做到心開闊,情緒樂觀,戒鬱怒以養性。假日去踏青,遊山戲水、陶冶情,會使人氣血調暢,精神旺盛。

(2)防風禦寒:春天宜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活動,但要特別注防風禦寒,養陽斂陰。根據初春天氣乍寒乍暖一日三變的特點,服不可頓減,過早脫去冬衣,極易受寒傷肺,引發呼吸係統疾患。

根據“春捂秋凍”的原則,一定要隨氣溫的變化增減衣服,以適應季氣候多變的規律。

(3)調節飲食:春天新陳代謝旺盛,飲食宜微辛而溫,富含養,以健脾扶陽為食養原則,忌過於酸澀,宜清淡可口,忌油膩冷,尤不宜多進大辛大熱之品,如參、茸、附子、烈酒等,以免助熱火。春天宜多吃含蛋白質、無機鹽、維生素(特別是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特別是各種黃綠色蔬菜,如胡蘿卜、菜花、大白菜、子椒、芹菜、菠菜、韭菜等。當然,瘦肉、蛋類等也屬營養豐富的品之類。此外,不可過早貪吃冷飲等食品,以免傷胃損陽。

(4)運動鍛煉:春天空氣清新,這種環境最有利於鍛煉,會增免疫力與抗病能力,少患流感等疾病。人們可根據自己的年齡體質狀況選擇戶外運動,如太極拳、慢跑、放風箏、春遊踏青等。

(5)預防春困:春天犯困不是需要更多的睡眠,而是因為體循環受季節氣候影響所致。春天氣候轉暖,皮膚血管舒張,循環統功能增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液分泌增加。各器官血增加,供應大腦的血液就相對減少,供氧相對不足,因而會感到倦乏力。為此,一要保證睡眠,克服消極懶惰的思想情緒;二要極參加鍛煉和戶外活動,改善血液循環;三要適當增加營養,研證明,缺乏B族維生素與飲食過量是引發春困的重要原因,故多吃含B族維生索豐富的食品,吃飯不宜太飽;四要保持室內氣流通,少吸煙;如不太冷,適當減些衣服,或用冷水洗臉,都會困意盡快消除。

(6)保健防病:春天溫暖多風,最適於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繁傳播,易引發流感、肺炎、支氣管炎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以,一定要講衛生,勤洗曬衣被,除蟲害,開窗通風,提高防禦能力。

傳染病流行時少去公共場所,避免傳染。春天又是氣候交替的渡季節,若不重視保健,或過食辛熱助火之品,再被時令之邪侵襲一些舊病宿疾極易複發,如偏頭痛、慢性咽炎、過敏性哮喘、高壓、心肌梗死、精神病等,應特別注意從衣食住行各方麵調節預防。

301.春季養生的“六忌”是什麼

中醫學認為,立春後人體內陽氣開始升發,如能借春季陽氣升、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采用科學的養生方法,對全年的健防病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春季養生一定要適應氣候生理變化規律,防止進人誤區。

(1)忌“濕”:春季養生要防潮。立春後雨水增多,濕氣加重細菌、病毒容易生長和繁殖。居室每天要開窗通風,被褥和衣服保持幹燥透氣,多穿純棉的寬鬆衣服,可避免發生濕疹。另外,要選擇潮濕的地方進行鍛煉,出汗後要及時擦幹,並盡快將留有漬的衣服換掉。運動後不能帶著汗洗澡,以免出現汗疹或關節痛等病症。

(2)忌“酸”:春天飲食應“省酸增甘”。因春天本來肝陽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導致肝氣過於旺盛,而肝氣旺容易損傷脾胃。

所以,春季飲食宜忌酸,酸性食物有羊肉、狗肉,鵪鶉、炒花生、炒子、海魚、蝦、螃蟹等。宜食用甘溫補脾之品,可多吃山藥、春筍、菜、大棗、韭菜等。也可用山藥和薏苡仁各30克,小米75克,蓮25克,大棗10枚共煮成粥,加少許白糖當主食,長期食用。

(3)忌“靜”:春天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應該借助這一自然點,重點養陽。養陽的關鍵在動,切忌靜,應積極到室外鍛煉。季空氣中負氧離子較多,能增強大腦皮質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防止動脈硬化。但是,春練活動不要太早,以防止因早晨氣溫低霧氣重而患感冒或哮喘病、慢性支氣管炎,應在太陽升起後外出煉,且運動要舒緩。人晨起後肌肉鬆弛、關節韌帶僵硬,應先做備活動,扭動腰肢,活動關節,防止因驟然鍛煉而誘發意外。

(4)忌“怒”:春季是肝陽亢盛之時,情緒易急躁,要做到心胸闊,身心和諧。心情舒暢有助於養肝,因為心情抑鬱會導致肝氣滯,影響肝的疏泄功能,也會使神經內分泌係統功能紊亂,免疫下降,容易引發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疾病等。

(5)忌“妄”:春天是養陽的大好時機,如情欲妄動而房事較頻會耗氣傷精,損傷陽氣,因此在春天應適當節製房事。

(6)忌“凍”:進入春季不宜馬上脫去棉衣,換裝時應遵循“下上薄”的原則,下身寧熱勿冷,有助於養陽氣。特別是患有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的人,初春時要盡量使身體“不凍不寒”,避免受加重疾病。

302.夏季養生的重點是什麼

夏季是一年裏陽氣最盛的季節。對於人體來說,是新陳代旺盛的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旺盛,並活躍於體表麵。這一時期會出汗較多,宜適時調節體溫,適應暑熱氣候。

夏季不僅溫度高,濕度也較大,是腸遭傳染病和皮膚病發病的高期。因此,應該注意以下“四重”

(1)重養神:夏日炎炎,往往心中煩躁,而煩則更熱,故寧心尤為重要。夏季要保護好心神,具體有兩個方麵。一是要有事徽,使精神不空虛;二是要有較好的精神修養,可免除外界不良緒的幹擾。隻要做好這兩點,精神自然會飽滿,這是夏日精神調的基本法則。

(2)重避濕。濕為長夏之主氣,尤其在南方,天氣炎熱又多雨。

因為濕邪重濁向下,特別容易傷害脾胃功能,導致消化不良,也

別容易侵犯肌膚筋骨,所以在夏天多發生皮膚病變和關節炎等中醫學認為,夏季飲食宜清淡,少油膩,要以溫食為主,多喝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