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四季養生保健 第二節 四季養生(2 / 3)

(3)重護陽:夏天取涼時,要保護體內的陽氣。首先,不能隻眼前舒服,過於避熱趨涼,如在露天乘涼過夜或陰冷無度,會致中氣內虛,從而導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而人。在乘涼時,要特注意蓋好腹部。其次,人久處冷氣環境之中一下子進入炎熱的境時,機體會發生一係列反應,若調適不當,易生疾病。所以,在暑季節,為防冷氣侵害,應注意室內外的溫差不宜過大,以不超5℃為好。室內溫度不低於25℃。

(4)重選食:在盛夏,人們的飲食問題很重要,這是因為天氣熱時人們會因出汗而流失不少水和營養素。而夏天人們食欲退,也會限製營養的攝人,所以,夏天要注意補充一些營養素。補充足夠的蛋白質,以魚、肉、蛋、奶和豆類為好,還要補充水和機鹽,可食用含鉀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類或豆製品、海帶、類等。多吃些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烏梅、草莓、西柿、黃瓜、綠豆等。

303.為什麼說自我調理是擺脫“苦夏”的最好方法

炎炎夏日,人們常感到煩躁、疲乏無力、食欲減退,甚至頭暈胸悶、惡心等,出現這些症狀中醫學認為,是“暑傷氣”,民間則說“苦夏”。其實,擺脫“苦夏”的最好方法是自我調理與保健。

(1)睡眠調理:夏季晝長夜短,又因燥熱,一般睡得晚,造成眠不足,可用午睡補充,午睡隻需小憩片刻,不宜坐著或伏案而睡更不宜在涼風處、過堂風處或電風扇旁睡,因為睡後皮膚肌肉弛,汗毛孔擴張,容易著涼感冒。睡眠的質量對解除“苦夏”十分要,奉勸中年人要重視睡眠問題。

(2)心理調適:在炎熱的夏季,大約有16%的人會出現情緒行為異常,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其表現為:情緒煩躁、發脾氣、心境不佳、行為古怪。這與氣溫、出汗、睡眠時間和飲食有密切關係。當環境溫度超過30℃、日照時間超過12小時時,感障礙發生明顯增多。加上出汗多,人體內的電解質代謝障礙,響大腦神經活動,從而產生情緒和行為方麵的異常。人們常說“心靜自然涼”是有科學道理的。夏季養生學倡導“調息靜心,常兆雪在心”,要保持恬靜的心理狀態,不要過於激動,更不要發急躁。

(3)飲食調理;夏天氣溫高,人體消化液分泌減少,胃酸降低食欲受到抑製,因此飲食營養的調理和水分的補充至關重要。食應多樣化,不渴也要主動喝點水。此外,夏天喝綠豆湯可以解毒、止煩渴,茶水防癌,荷葉粥、薄荷粥、百合粥、菊花粥等對風熱冒者、高血壓病者及患有眼科炎症者均較適宜。另外,一些新鮮拌菜,加些蒜泥、薑末、醋及其他調味品,既可增進食欲,又能防道傳染病,吃時切忌一次過量和過涼。另外,還要注意多吃新鮮果、蔬菜、豆製品及瘦肉、魚和蛋,既保證營養平衡,又補充水分,能滿足人體對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的需要。

304.為什麼在盛夏高溫天須防高熱

在高溫季節裏,沒有適當的防護很容易熱出病來。人體的常體溫一般是36℃~37.5℃,體溫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果當體溫高於或長期處於39℃的環境下,身體獲熱與產熱大於熱,體內蓄熱量不斷增加,人體內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就會紊亂產生種種不適。尤其是體質虛弱者,更需要防暑降溫,減輕勞動度,有效地減少機體熱負荷,避免蓄熱過度而發生過熱現象。

高熱,是指體溫在39℃以上,如不及時治療,體溫會繼續升,當體溫超過4l℃時,醫學上稱為超高熱。超高熱會造成人各係統和器官功能障礙,使有害物質進入中樞神經係統,直接引腦損傷。所以盛夏高溫季節,發熱患者要及時測量體溫,積極采降溫措施。最常用的降溫方法是物理降溫,用冰袋敷額部,用醫酒精或溫水擦拭患者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

3O5.過夏須防哪三個誤區

(1)空調總保持恒溫狀態:炎夏,在封閉的房間裏使用空調,讓整個居室的溫度有所變化。但變化幅度要循序漸進,剛開始變化幅度控製在3℃~5"CI半個月後,幅度可逐漸提高到6'1210"(2。溫度變化也不要太突然,而是要平衡地提高或降低,每次節以1℃~2℃為宜。

(2)太陽鏡顏色越深越好:如果鏡片顏色過深,會嚴重影響見度,眼睛因看東西吃力而容易受到損傷,反而起不到保護眼睛作用。夏季選擇太陽鏡的標準是:鏡片應能穿過15%~30%的見光線,以灰色和綠色為最佳。這樣,不但可抵禦紫外線,而且物清晰度最佳,透視外界物體顏色變化也最小。

(3)夏季衝涼越涼越好:炎夏時人們外出活動會吸收大量的量,人體肌膚的毛孔都處於張開的狀態,而立即衝涼(會使全身毛迅速閉合,使得熱量不能散發而滯留體內,從而易引起高熱症。時,衝涼之時,因腦部毛細血管迅速收縮,也容易引起供血不足,人頭暈目眩,重者還可引起休克。因此,夏天洗澡水溫不宜過低。

306.為什麼秋季養生貴在“和”

秋季養生在對精神情誌、飲食起居、運動健身等方麵進行調時,應注重一個“和”字。

(1)調和情誌勿悲秋:對中年女性來說,在秋季調攝精神應神斂氣,保持內心寧靜,可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精神的影響,方適應秋季的特征。

(2)秋凍有節利強身:從防病保健的角度看,中年女性練習“凍”,加強禦寒鍛煉,可提高機體的抗寒能力,有利於預防呼吸道染等疾病的發生。但要順應秋天的氣候變化,適時地增減衣服,到“秋凍”有節、循序漸進,與氣候變化相和諧,方為明智之舉。

(3)飲食調和防秋燥:在秋季稍有疏忽保健,易被秋燥耗傷液,引發口幹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症。因此,秋日宜吃清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百合蓮子潤肺益腎,三色粥清熱養肺,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鮮生地汁粥血潤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肌防燥,鬆粥潤肺益腸,菊花粥明目養神,茶粥化痰消食,燕窩粥養肺止嗽,藥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各人可根據自己的實情況來選擇不同的粥食用,方可使髒腑陰陽氣血和諧,達到滋補體之目的。

(4)動靜和諧體康健:選擇鍛煉項目應因人而異。在進行“功”鍛煉的同時,可配合“靜功”,動靜和諧,動則強身,靜則養神,達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307.為什麼秋季養生貴在“收”

秋季宜收不宜散,秋天的3個月,是萬物榮盛豐收的季節。天天氣晴朗,多風少雨,地麵比較幹燥,心理調節方麵應注意使緒保持平靜,不急不躁,心氣平和,以躲避秋季的肅殺之氣。在體的精氣神方麵也應注意“收”,而不像夏季那樣“開泄”,這樣才合秋季的養收之道。

(1)早睡早起收神氣: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順應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秋天早晨的空氣中含氧量較高,宜起,吐故納新。秋天的夜晚,天氣轉涼,宜早睡養神,有助陰精蓄,保持人體陰陽調和。

(2)飲食清潤養肺陰:秋季飲食應貫徹“少辛多酸”的原則。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要盡可能少吃蔥、薑、蒜、韭菜及辣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一些酸味甘潤的果蔬,如梨、檸檬、蘋果、欖、葡萄、枇杷、石榴、山楂、甘蔗、梅子等。在食物上宜多選甘寒潤之品,如藕、白蘿卜、冬瓜、鴨肉、豬肺、鰱魚、幹貝等。

(3)精神安寧心態平:秋季日照減少,花木凋零。常使人觸景情,心中產生淒涼、憂鬱、煩躁等情緒變化。這時,人們應該保持誌安寧,以適應秋天的容平之氣。

(4)運動有節益氣血:夏季肌體的氣血向體表散發,到了秋則開始從體表向內髒“收攏”,因此在秋季不適宜從事劇烈運動。

308.為什麼秋季養生要防“燥”

立秋後,人們在享受秋高氣爽的同時,可別忘了它帶來了時的主氣——燥。中醫學認為燥易傷肺,在幹燥的氣候環境中,人會產生諸多的幹燥症,如肺髒受傷,多有咳嗽。秋天咳嗽常為幹無痰或黏痰難以咳出,謂之“燥咳”。鼻乃肺之竅,鼻幹燥或鼻衄立秋之後尤為常見。喉、咽也分別是肺之門戶和肺氣之通道,秋所襲,往往會導致咽幹、口燥、音啞等不適。肺又外合皮毛,秋季現的皮膚幹澀、皸裂甚至毛發不榮,都和秋燥有關。此外,肺與腸還有密切聯係,肺燥可下移於大腸,腸燥則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