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四季養生保健
246.四季對人體健康有什麼影響?
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對人體的精神活動、氣血活動、五髒活動、水液代謝等,均可產生影響。
(1)影響人體的精神活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指出:"四氣調神者,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髒之神誌也。"這裏的"四氣",即春、夏、秋、冬四季氣候。"神"是指人們的精神意誌。四季氣候變化,是外在環境的主要方麵,精神活動是人體內在髒氣活動的主宰,內在髒氣與外在環境取得統一協調,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2)影響人體的氣血活動:《素問?脈要精微論》中指出:四季的脈象,春脈浮而滑利,好像魚兒遊在水中;夏脈則在皮膚之上,脈象盛滿如同萬物茂盛繁榮;秋脈則在皮膚之下,脈像蟄蟲將要伏藏的樣子;冬脈則沉浮在骨,猶如蟄蟲藏伏得很固密,又如冬季人們避寒,深居室內而不出。這就說明了自然界氣候的變化對人體氣血經脈的影響是顯著的。若氣候的變化超出了人體適應的範圍,則會使氣血的運行發生障礙。
(3)影響人體的五髒活動:《素問?金匱真言論》中提出"五髒應四季,各有效應"。即五髒與自然界四季陰陽相應,各有影響。
實際上,四季氣候對五髒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就拿夏季來說,夏季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活躍的時期,尤其是室外活動特別多,而且活動量也相對增大,再加上夏天晝長夜短,天氣特別炎熱,故睡眠時間也較其他季節少一些。這樣,使得人體內的熱能消耗很多,汗出亦多,血液循環加快。因此在夏季,心髒負擔特別重,稍不注意加強對心髒功能的保健,就容易使其受到傷害。
(4)影響人體的水液代謝:《靈樞-五癃津液別》中指出:"天暑如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流於膀胱,則為溺與氣。"意思是在春夏之季,氣血容易趨向於表而多汗;而秋冬陽氣收藏,氣血容易趨向於裏,表現為皮膚致密,少汗多尿等,以維持和調節人與自然的統一。
247.如何借助四季調養陰陽?
調養陰陽就是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其目的在於借天時以調整陰陽平衡。一年四季呈現著生、長、收、藏的自然趨勢。其規律是:
(1)春主生:春天養生,就是在春天借助大自然的生機激發人體的生機,鼓動生命的活力,從而進一步激發五髒,盡快從冬天的藏伏狀態中走出來,進入新一年的生命活動。春天重在養肝,因為肝主生機,肝應於春。
(2)夏主長:夏天養長,就是利用夏天天地的長勢,促進人體的生長功能,重點在養心,通過調動心的氣血運行功能。加強人體的生長功能。養長包括夏天要長個子、長肉、長骨骼。
(3)秋主收:這裏所說的秋主收,就是要順應秋天大自然的收勢,來幫助人體的五髒進入收養狀態,讓人體從興奮、宣發的狀態逐漸轉向內收、平靜的狀態。
(4)冬主藏:冬天主藏是指順應冬天天時的藏伏趨勢,調整人體的五髒,讓人體各髒經過一年的辛苦後,逐漸進入休整狀態。
248.如何借助四季調養五髒?
一年四季產生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天時中的六氣,既養人,也傷人。六氣養人,是說每一個"氣"對人體都是不可少的,人的生命活動離不開天地中的六氣。六氣傷人是指非正常氣候形成的風、寒、暑、濕、燥、火,這種異常六氣則稱六淫。
(1)風氣通於肝:大自然中的風氣和肝的關係最大。風是春天的主氣,風在傷害人的時候,稱為風邪。風邪屬於陰邪,最容易損傷人的肝,尤其是損耗人的肝陰,使人發生肝陰不足,出現頭暈、眼幹、目澀、脅肋灼痛、手足蠕動、舌紅少津、脈弱細數等。風邪甚至還會擾動肝陽,出現肝風,甚至中風。這種情況叫外風引動內風,所以春天養生最應重視養肝熄風。
(2)火氣通於心:夏天,大自然中的火氣、熱氣最大,與心的關係也最密切。火在傷害人的時候叫做火邪,火邪屬於陽邪。火邪最先傷害心髒,這就叫做火氣通於心。心為火髒,火為陽邪,兩火相逢,心神最易受擾,出現心煩、失眠,甚至汗多、躁狂等情況,所以夏天應注意養心安神。
(3)濕氣通於脾:長夏(農曆6月,陽曆7~8月),天氣又濕又熱,濕與脾的關係最大,因為脾髒屬濕,長夏是天濕、地濕,人的脾也濕,這樣脾的消化功能就常常受到影響,而出現惡心、舌苔厚膩、食欲缺乏,甚至頭昏、頭痛。所以,長夏要注意健脾、醒脾,要吃點藿香、佩蘭、薄荷、生薑等芳香化濕之品及健脾養脾的藥食,如白扁豆、白術、薏苡仁等。
(4)燥氣通於肺:秋天,天時中的燥氣最強,燥氣和人體五髒中的肺關係最為密切,燥是陽邪,性幹。燥氣為患,往往最先影響肺,這叫做燥氣通於肺。而肺又是一個很嬌氣的髒器,最怕燥,一旦被燥邪所傷,就易出現氣逆、喘咳、口幹、鼻幹、咳痰黏稠等。所以,秋天應注意養肺。
(5)寒氣通於腎:冬天寒氣最重,寒氣傷人時,稱為寒邪。寒邪最易傷人的腎,因為腎是水髒,其性為寒,這樣天時的寒氣和人體的腎寒,兩寒相逢,腎陽易受傷害,叫做寒氣通於腎。腎陽受損就會出現怕冷、肢涼、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苔白質淡、脈沉無力,甚至出現腰腿腫等情況,所以冬天要小心養腎。
249.如何根據四季時段進行保健?
《黃帝內經》中"運氣七篇"把一年四季的氣候分成六個時段,與人體關係非常密切。
(1)大寒至春分:大寒(1月20日或21日)至春分(3月21日或22日),這個時段內的氣候特點是風氣主時,氣候開始轉暖。人體易患各種風病、肝病、脾病及溫病。養生原則是養肝調肝,防治肝病。避免傷風,多保護肝髒。常吃枸杞子、大棗、蔥、花生等。
(2)春分至小滿:春分(3月21日或22日)至小滿(5月21日或22日),這個時段內的氣候特點是溫熱之氣主時,氣候溫熱。人體易患溫病、心病及肝病。養生原則是調養心氣、肝氣,防治心病、肝病。應多保護心髒及肝髒,常吃蓮子、百合、麥門冬、小棗、小米等養心之品。
(3)小滿至大暑:小滿(5月21日或22日)至大暑(7月23日或24日),這個時段內的氣候特點是大熱之氣主時,氣候炎熱。人體易患熱病、火病及心病。養生原則是保護心髒,防治心病。常以淡竹葉、麥門冬泡水飲或喝苦丁茶。
(4)大暑至秋分:大暑(7月23日或24日)至秋分(9月23日或24日),這個時段內的氣候特點是濕氣主時,氣候濕熱。人體易患濕病、脾病及腎病。養生原則是養脾調脾,防治脾病。平時不要久處濕地,居室房間多開窗,常吃健脾燥濕之品,如薏苡仁、白扁豆;芳香化濕之品,如藿香、佩蘭、薄荷等。
(5)秋分至小雪:秋分(9月23日或24日)至小雪(11月22日或23日),這個時段內的氣候特點是燥氣主時,氣候幹燥。人體易患燥病、肺病和肝病。養生原則是調養肺髒,防治肺病。平時多喝水,室內經常灑一些清水。可常吃潤肺生津之品,如杏仁、百合、銀耳及各種水果。
(6)小雪至大寒:小雪(11月22日或23日)至大寒(1月20日或z1日),這個時段內的氣候特點是寒氣主時,氣候寒冷。人體易患寒病、腎病及心病。養生原則是調腎養腎,防治腎病。日常生活中要避寒就溫,保護腎髒,可多吃溫腎益腎的食物,如枸杞子、山藥、狗肉、羊肉、雞肉等。腎陽虛者可服用金匱腎氣丸,腎陰虛者可服用六味地黃丸。
250.立春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立春時節的氣候特征:白天漸長,陽光暖和,氣溫趨於上升,日照、降水也逐漸增多。立春時節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而此時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擋能力有所減弱。所以,立春時節,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馬上脫掉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更應審慎,不可驟減衣服。《千金要方》主張春天穿衣服適宜"下厚上薄",即春天增減衣服應保護好腿腳,但上身衣物可以適當減少,以適應陽氣上升的特點。
立春時節飲食調養方麵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應吃些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吃酸收之味。在五髒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髒腑所好。為此,應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可選用枸杞子、鬱金、丹參、延胡索等;食物則應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飲食藥膳應以"生補"為主,適宜的膳食有何首烏片、蝦仁韭菜、珍珠三鮮湯等,有補肝腎、益精血、烏發明日、溫中益氣的功效。
立春時節養生的另一方麵,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別是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開始生長繁殖,在古代稱為"溫熱毒邪",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等也多在此時發生和流行。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首先要消滅傳染源;勤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加強鍛煉,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注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首先犯肺之路。
251.雨水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雨水節氣的含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雨水之後,氣溫一般可升至零度以上。中醫學認為,雨水時節應該注意調養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的強弱決定著人體的健康狀況。
雨水時節空氣濕潤,又不燥熱,正是養生的好時機,當然調養脾胃應首當其衝。脾胃功能健全則人體營養利用充分,反之則營養缺乏,體質下降。古代著名醫學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根據"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唐代藥王孫思邈指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強調了這個季節調養脾胃的重要性。
調養脾胃可根據自身狀況選擇飲食調節、藥物調養和起居勞逸調節。這個時節人常見口舌幹燥現象,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少食油膩之品,可多食大棗、山藥、蓮子、韭菜、菠菜等。北方人食療以粥為主,可做成蓮子粥、山藥粥、紅棗粥等。
此季節應少食羊肉、狗肉等溫熱之品。藥物調養則要考慮脾胃功能的特點,用生發陽氣之法調補脾胃。可選用沙參、西洋參、決明子、白菊花等。精神上還應注意清心寡欲,不妄勞作,以養元氣。
252.驚蟄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驚蟄是春雷乍動,氣溫回升較快,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初春陽氣漸生,氣候日趨暖和,但北方陰寒未盡,冷空氣較強,氣候變化大。
驚蟄時的養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精神、飲食、起居的調養。《黃帝內經》日:"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行,以使誌生。"這是說,春天萬物複蘇,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對於北方氣溫較低、早晚溫差大的地區的人來說要注意保暖。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春天屬肝病高發季節,應注意養肝、保肝,防止春季傳染病的流行。
飲食調養要根據節氣變化和每個人的體質情況而定。主要以"春夏養陽"為原則,可適當多吃有升發陽氣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薺菜等。春天肝氣旺易傷脾,故驚蟄季節要少吃酸,多吃大棗、鍋巴、山藥等甜食以養脾,可做成大棗粥、山藥粥。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做到飲食品種的多樣化,以保證人體能夠得到豐富而充足的營養素供給。維生素對人體的生理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維生素c的攝人能夠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
由於驚蟄後的天氣明顯變暖,不但各種動物開始活動,各種微生物也開始生長繁殖,所以需要適當鍛煉,增強體質以抵禦病菌或病毒的侵襲。
253.春分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在保健養生上人們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關鍵在於精神、飲食、起居的調攝。從立春到清明前後,是草木生長萌芽的時期,人體血液正處於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於相對高峰期。這個季節的飲食調養非常關鍵。總的原則要禁忌大熱、大寒的飲食,保持寒熱均衡。可根據每個人的體質情況選擇搭配飲食,如吃寒性食物魚、蝦,應佐以溫熱散寒的蔥、薑、酒等;食用韭菜、大蒜等助陽之物時,配以滋陰之蛋類,以達陰陽平衡之目的。春分時節適宜的膳食有白燒鱔魚、杜仲腰花、大蒜燒茄子等,有補虛損、降血壓、涼血止血的功效。春筍性寒味甘,具有滋陰益血、化痰、消食、除煩、利尿等功效,也是春分宜食之品。
254.清明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專家提醒,初春季節氣候不穩定,人們應預防清明前後的"倒春寒",做好室內、戶外的保暖措施。停止供暖後,應注意及時增減衣服,如果房間溫度低,要適當多穿點I室溫低於16℃的話,最好使用電暖氣等輔助供暖設備,並注意加強通風,改善房間濕度。有心腦血管病史的患者特別要注意,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風濕性心髒瓣膜病等是春天的易發癍,一旦患上感冒,還易引發哮喘、肺部感染等。
255.穀雨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養生要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通過人體自身的調節使內環境(人體內部)與外環境(外界自然)的變化相適應,保持人體各髒腑功能的正常。
穀雨養生要注意的是,氣溫雖然轉暖,但早晚仍較涼,早出晚歸者要注意增減衣服,避免受寒感冒。過敏體質的人這個季節應防花粉及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特別是注意避免與過敏原接觸,減少戶外活動。在飲食上減少高蛋白質、高熱能食物的攝入,出現變態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這個時節適宜的膳食:參蒸鱔段、菊花鱔魚等,具有祛風濕、舒筋骨、溫補氣血的功效;草菇豆腐羹、生地黃鴨蛋湯具有滋陰養胃、降壓降脂、抗菌消炎、養血潤燥的功效。
256.立夏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立夏,此時天氣漸熱,植物繁盛。中醫學認為,此時人體的心髒功能處於旺盛時期。根據順應四季的養生法則,人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髒的特別養護。
盛夏酷暑,人體出汗多,需補充水分,保持機體平衡。夏日炎熱,胃腸功能相對減弱。為保證胃腸功能正常,選用食物滋養補益,抵禦暑熱侵襲,是夏季養生的重要環節。如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並煮粥,並擱涼後食用,可起到健胃、驅暑的功效。
257.小滿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小滿節氣中氣溫明顯增高,雨量增多,下雨後,氣溫會急劇下降,所以要注意添加衣服,不要著涼受風而患感冒。夏天天氣悶熱潮濕,正是皮膚病的易發期,飲食調養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黃瓜、黃花菜、水芹、荸薺、黑木耳、胡蘿卜、番茄、西瓜、山藥、鯽魚、草魚等,忌吃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
258.芒種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芒種時節養生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征,在精神調養上應保持愉快的心態,忌惱怒、憂鬱。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有助於去除疲勞,有利於健康。
曆代養生家都認為,夏三月的飲食宜清補。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少食肉食,多食穀蔬菜果自然衝和之味。"
259.夏至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夏至正值盛陽覆蓋其上,陰氣始生於下,所謂"陰陽爭死生分"
的時節,表示喜陰的生物開始滋生,而喜陽的生物將逐漸死去。
夏季養生須心靜,古人常說"心靜自然涼"。嵇康在《養生論》中說:"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意念中存想心中有冰雪,便不會感到天氣極其炎熱了。為順應自然界陰陽盛衰變化,一般夏季宜晚睡早起,盡量保持每天有7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
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療瘡之疾。
260.小暑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小暑是傘年溫度高、陽氣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症,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重點防治。
小暑的飲食調養是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由於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藥粥滋補身體。《醫藥六書》日:"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藥粥雖說對人體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據每人的不同體質、疾病,選用適當的藥物,配製成粥方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夏季養生,水也是人體內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壽之物。傳統的養生方法推崇飲用涼開水。
261.大暑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炎熱酷暑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且暑氣逼人,心氣易於虧損,尤其是體虛氣弱者易患中暑等病。當出現持續6天以上最高氣溫大於37℃時,中暑人數會急劇增加。如果發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暈、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惡心等,多為中暑先兆。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適當給患者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中暑的誘發因素很複雜,但主要原因還是氣溫太高,要以預防為主,常收聽當地天氣預報,外出活動應避開最高氣溫段。心髒病、糖尿病和前列腺炎等病的患者,在此節氣要格外小心。
大暑的飲食調養是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尤其推崇藥粥養生,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
262.立秋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天氣仍然很熱,但是已沒有夏天的濕度大。中醫學認為,立秋後,人的肺功能開始處於旺盛時期。起居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睡可調養人體中的陽氣,早起則可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