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四季養生保健(2 / 3)

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薑等辛昧,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有人主張人秋宜食生地黃粥以滋陰潤燥。總之,秋季可適當食用芝麻、粳米、蜂蜜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263.處暑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處暑節氣時,炎熱的氣候已接近尾聲。此時早晚溫度低,白天氣溫高。要注意隨天氣變化增減衣服。秋燥與人的體質有關,所以預防秋燥的最好方法是增強身體素質和重視精神調養,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順應秋季收斂之性,平靜地渡過這一時節。

注意飲食調節也能預防秋燥。首先,要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做到少量而頻飲。其次,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還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蓮子等清補之品,以順應肺髒的清肅之性。要少吃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多食會助燥傷陰,加重秋燥。

264.白露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白露時節秋高氣爽,正是人們外出旅遊的大好時光。但是,常有不少遊客在旅遊期間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其實不一定是感冒,可能是花粉熱。其發病有兩個基本因素:一個是過敏體質,另一個是不止一次地接觸和吸人外界的過敏原。此節氣的養生重點是加強身體鍛煉,注意早晚不要受涼,積極預防過敏性疾病。

在這一節氣中要預防秋燥,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幹、唇幹、鼻幹、咽幹、大便幹結及皮膚幹裂等。預防秋燥可適當地服用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也可選用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西洋參、沙參等。

265.秋分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秋分標誌著已經真正進入秋季,作為晝夜時問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按照《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陰陽所在不可出現偏頗。

精神調養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誌安寧,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適應秋天平容之氣。九九重陽(陰曆重陽節)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所有的憂鬱、惆悵等不良情緒頓然消散。

在飲食調養上,從陰陽平衡方麵將飲食分為宜與忌。有利於陰平陽秘則為宜t反之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對於那些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的人,則應忌食大熱峻補之品;痰濕體質的人應忌食油膩;火熱體質的人應忌食辛辣;患有皮膚病、哮喘的人應忌食蝦、蟹等海產品;胃寒的人應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論是哪種人,其實質都應防止實者更實、虛者更虛而導致陰陽失調。

秋分以後,氣候漸涼,是胃病多發與複發的季節。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不注意飲食和生活規律,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時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避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黏的食物,更忌暴飲暴食。另外,服藥時應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飯後服用,以防刺激冒黏膜,導致病情惡化。

266.寒露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寒露以後,隨著氣溫的不斷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在氣溫下降和空氣幹燥時,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強。據統計,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感冒後90%以上會導致急性發作,因此要采取綜合措施積極預防感冒。另外,這個時節也好發中風、哮喘、肺炎等疾病,應注意預防。

在寒露節氣中,合理安排好日常的生活起居,對身體的健康有著重要作用。要科學調配飲食,注意藥物防治,改善居室環境,避免煙塵汙染,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另外,保持良好的心態,因勢利導,宣泄積鬱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也是養生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寒露後的飲食養生應在平衡飲食的基礎上,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物,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治咽幹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子、荸薺、香蕉等;蔬菜有胡蘿卜、冬瓜、藕、銀耳等,以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藥粥,如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黃粥、黃精粥等。慢性病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食物。

267.霜降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霜降時節的民間食俗很有特點,古人一般吃羊肉、兔肉秋補。

有些地方的民俗霜降時吃紅柿子,據說能補筋骨。

此節氣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複發的高峰期。由於寒冷的刺激,人體的自主神經功能發生紊亂,胃腸蠕動的正常規律被擾亂,人體新陳代謝增強,胃液及各種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必然會加重胃腸的負擔,影響已有潰瘍的修複。消化道潰瘍患者在寒冷的深秋及冬天,要特別注意自我保養。霜降之時,根據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應以淡補為原則,並且要補血氣以養胃。

268.立冬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中醫學認為,立冬節氣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似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做準備。

立冬之後,睡覺前應先用溫水泡腳,然後用力揉搓足心,除了能禦寒保暖外,還有補腎強身、解除疲勞、促進睡眠、延緩衰老及防治感冒等作用。

由於大自然處於"陰盛陽衰"的狀態,而人順應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應常曬太陽,能起到壯陽、溫通經脈的作用。曹慈山《老老恒言》說:"背日光而坐,列子謂'負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體和暢。日為太陽之精,其光壯人陽氣。"明確提出了"負日之暄"的健身養生作用。

在飲食上要加強營養,增加熱能。在蛋白質、糖類和脂肪這三大產熱營養素中,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保持在平時的需求水平,熱能增加部分靠提高糖類和脂肪的攝取量。

中醫學認為,冬季是飲食進補的最好季節。此時正是進補的大好時機,但冬令進補必須按照"秋冬養陰"的原則進行,視機體陰陽的盛衰而進行調補。同時,冬季食補應注意營養的全麵搭配和平衡吸收。

269.小雪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小雪節氣中,天氣時常陰冷晦暗,此時人們的心情也會受其影響,特別容易引發抑鬱症,所以應調節自己的心態,保持樂觀,經常參加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強體質。

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體強健,而飲食不當則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為避免血液黏稠,應多食保護心腦血管的食品,如丹參、山楂、黑木耳、番茄、芹菜、紅心蘿卜等適宜吃些降血脂食物,如苦瓜、玉米、莽麥、胡蘿h等。這個季節宜吃溫性食物和益腎食物,溫性食物有羊肉、牛肉、雞肉、狗肉、鹿茸等;益腎食物有腰果、芡實、山藥、栗子燉肉、白果燉雞、大骨頭湯、核桃等。另外,要多吃燉食和黑色食物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270.大雪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大雪節氣後,天氣越來越冷,我國北方開始出現大幅度降溫、降雪天氣。雪後的大風使氣溫驟降,咳嗽、感冒的人比平時多。有些疾病的發生與不注意保暖有很大關係。中醫學認為,人體的頭、胸、腳三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離心髒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保暖性較差,一旦受寒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使抗病能力下降,導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數九嚴寒腳部的保暖尤為重要。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節氣到了大雪就進入了"進補"的大好時節。進補,廣義地說,就是要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溫寒等綜合調養,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

271.冬至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冬至後天氣寒冷,應注意防寒保暖,並適當進補,以適應寒冷的氣候,少生病,保健康。此時養生要做到:

(1)勞而勿過:"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唐代名醫孫思邋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奠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即為養生之道。

(2)起居有常:"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合理安排作息,就能保養神氣,養其腎精。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以保持頭腦清醒靈活、五官靈動敏銳、肢體強健有力。

(3)心態平和:即處世要豁達謙讓,和善待人,生活知足,保持自信,勤於用腦。宋代醫家陳直有詩雲:"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還將心自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心態平和才能保持心理健康。

(4)飲食養生:專家稱,冬至期間在飲食上應多食羊肉、菠菜、香菇等食物,以養脾腎。從冬至日起可常吃羊肉燉蘿卜和炒雙菇。

羊肉燉蘿卜能補虛禦寒,強身健體。炒雙菇則可補益腸胃,化痰散寒。

家庭菜肴搭配,應避免油膩或過成。寒冬人體陽氣漸衰,故宜食溫熱之品以保護脾腎之陽氣。

272.小寒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中醫學認為,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

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注意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禦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

日常食物中屬於熱性的食物主要有鱒魚、辣椒、肉桂、花椒等;屬於溫性的食物有糯米、高粱米、刀豆、韭菜、茴香、香菜、薺菜、蘆筍、芥菜、南瓜、生薑、蔥、大蒜、杏子、桃子、大棗、桂圓、荔枝、木瓜、櫻桃、石榴、烏梅、佛手、栗子、核桃仁、杏仁、羊肉、豬肝、豬肚、火腿、狗肉、雞肉、羊乳、鵝蛋、鱔魚、鱅魚、鰱魚、蝦、海參、淡菜、蚶、酒等。特別要提出的是,小寒時節正是吃麻辣火鍋、紅燜羊肉的好時節。下麵介紹兩款適合於小寒時節食用的食療方:

(1)當歸生薑羊肉湯:當歸20克,生薑30克,羊肉500克,黃酒、調料適量。將羊肉洗淨,切為碎塊,加入當歸、生薑、黃酒及調料,燉煮1~2小時,食肉喝湯。有溫中補血、祛寒強身的作用,適用於神疲乏力、麵色蒼白、畏寒怕冷的人群。

(2)核桃仁餅:核桃仁50克,麵粉250克,白糖少許。將核桃仁碾為碎末,與麵粉、白糖混合在一起,加水適量,攪拌均勻,烙為薄餅食用。有補腎禦寒、潤腸通便的作用。適用於腰痛腿軟、畏寒怕冷、大便幹結等肺腎兩虛的人群。

273.大寒時節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大寒是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天氣寒冷。大寒時的養生,要著眼於"藏"。意思是說,人們在此期間要控製自己的精神活動,保持精神安靜,把神藏於內不要暴露於外,避免急躁發怒,不要輕易擾動陽氣,這樣有利於安度冬季。

在這個季節,除了要注意精神調養、早睡晚起外,還應注意調養腎氣。古人常在此節氣應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以補充腎氣。

腎氣充足,能抵禦寒邪,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起到健體防病的作用。

古諺有"大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參芪酒,晚服地黃丸"的說法,說明了在此節氣補養人體腎氣的重要性。下麵介紹對補腎養血很有益處的兩款藥膳:

(1)紅杞三七雞:枸杞子15克,三七10克,母雞1隻,薑、蔥、紹興酒、胡椒、味精各適量,燉湯食用。有溫中補虛、補腎,養血活血的功效。

(2)當歸羊肉湯:當歸30克,生薑30克,羊肉500克,燉湯食用。能助陽、補血、活血、溫通經絡。

274.四季養生的原則是什麼?

(1)順應自然的原則:順應自然是四季養生的首要原則。一年四季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自然節氣也隨著氣候的變遷而發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因此在春夏之時,人們要順應天地自然保養陽氣;秋冬之時則應保養陰氣,故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這就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順應四季的自然變化,進行適當地調節。

(2)順應人體生物鍾的原則:"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人類養生保健就要順應人體的生物鍾。而人體生物鍾與大自然的四季二十四節氣變化是一致的。養生順應人體生物鍾,具體說就是應該適應日節律、月節律、年節律,使自身的飲食、睡眠、行動、坐臥與這些節律合拍、和諧,不使行為和三大節律有悖。

(3)順應日常生活的養生原則:養生保健要與It常生活相結合,就是順應日常生活的原則。如飲食養生,不是講究山珍海味、人參鹿茸,而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常見的果蔬、食物,隻是在使用方法上要講究平衡。比如:主食與副食的平衡、酸性食物與堿性食物的平衡、葷菜與素菜的平衡、饑餓與飽食的平衡、雜糧與精米麵的平衡、寒與熱的平衡、於與稀的平衡、攝人與排出的平衡、動與靜的平衡、情緒與食欲的平衡等。

275.為什麼說違背四季變化養生是有害的?

四季自然氣候的變化,與人的生命活動也是對應的,人體必須適應四季氣候變化才能維持生命,否則人體的生理節律就會受到幹擾,抗病能力就會下降,即使不會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會導致內髒功能失調而發生病變。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說:"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和,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意思就是說:若在春天不好好養生,違背了春生之氣,體內的少陽之氣就不能發生,而會發生肝氣內鬱的病變;若在夏天不注意保養,違逆了夏長之氣,太陽之氣不能生長,就要發生心氣虛的病變;到了秋天,若違逆了秋收之氣,太陰之氣不能收斂,就會發生肺熱、脹滿、喘息的病變;到了冬天,不好好養生,違逆了冬藏之氣,少陰之氣不能閉藏,就會導致少陰蓄藏的病變。破壞了五髒適應四季陰陽變化的正常規律,不可避免地會導致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失調而發生病變。

276.春季養生的六條注意事項是什麼?

(1)調養精神;春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精神調養應做到心胸開闊,情緒樂觀,戒鬱怒以養性。假日踏青,遊山戲水、陶冶性情,會使人氣血調暢,精神旺盛。

(2)防風禦寒:春天宜早睡早起,到室外多活動,但要特別注意防風禦寒,養陽斂陰。根據初春天氣乍寒乍暖一日多變的特點,衣服不可頓減。過早脫去冬衣,極易受寒傷肺,引發呼吸係統疾患。

(3)調節飲食:春天新陳代謝旺盛,飲食宜甘而溫,富含營養,以健脾扶陽為食養原則,忌過於酸澀,宜清淡可口,忌油膩生冷,尤不宜多進大辛大熱之品,如參、茸、附子、烈酒等,以免助熱生火。

春天宜多吃含蛋白質、無機鹽、維生素(特別是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物,特別是各種黃綠色蔬菜,如胡蘿h、菜花、大白菜、柿子椒、芹菜、菠菜、韭菜等。當然,瘦肉、蛋類等也屬營養豐富的食物之類。此外,還應注意不可過早貪吃冷飲等食品,以免傷胃損陽。

(4)運動鍛煉:春天空氣清新,這種環境最有利於鍛煉,會增強免疫力與抗病能力,少患流感等各種疾病。人們可根據自己的年齡與體質狀況選擇戶外運動,如太極拳、慢跑、放風箏、春遊踏青等。

(5)預防春困:春天犯困不是需要更多的睡眠,而是因為體內循環受季節氣候影響所致。春天氣候轉暖,皮膚血管舒張,循環係統功能增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液分泌增加。各器官負荷加重血供增加,供應大腦的血液就相對減少,大腦的供氧就會相對不足,因而會感到困倦乏力。為此,一要保證睡眠,早臥早起。二要積極參加鍛煉和戶外活動,改善血液循環。三要適當增加營養。

研究證明,缺乏B族維生素與飲食過量是引發春困的重要原因,故宜多吃含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吃飯不宜太飽。四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或用冷水洗臉,都會使困意盡快消除。

(6)保健防病:春天溫暖多風,最適於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傳播,易引發流感、肺炎、支氣管炎及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所以,一定要講衛生,勤洗曬衣被,除蟲害,開窗通風,提高防禦能力。傳染病流行時少去公共場所,避免傳染。

277.春季養生的"六忌"是什麼?

中醫學認為,立春後人體內陽氣開始升發,如能借春季陽氣上升、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采用科學的養生方法,對全年的健身防病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春季養生一定要適應氣候和生理變化規律,防止進入誤區。

(1)忌"濕":春季養生要防潮。立春後雨水增多,濕氣加重,細菌、病毒容易生長和繁殖。居室每天要開窗通風,被褥和衣服要保持幹燥透氣,春季多穿純棉的寬鬆衣服,可避免發生濕疹。另外,不要選擇潮濕的地方進行鍛煉,運動出汗後要及時擦幹,並盡快將留有汗漬的衣服換掉。運動後不能帶著汗洗澡,以免出現汗疹或關節疼痛等。

(2)忌"酸":春天飲食應"省酸增甘"。因春天本來肝陽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導致肝氣過於旺盛,而肝旺容易損傷脾胃。所以,春季飲食忌酸。酸性食物有羊肉、狗肉、鵪鶉、炒花生、炒瓜子、海魚、蝦、螃蟹等。宜食用甘溫補脾之品,可多吃山藥、春筍、菠菜、大棗、韭菜等。也可用山藥和薏苡仁各30克,小米75克,蓮子25克,大棗10枚,共煮成粥,加少許白糖當主食,長期食用。

(3)忌"靜":春天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應該借助這一自然特點重點養陽,養陽的關鍵在動,切忌靜。應積極到室外鍛煉,春季空氣中負氧離子較多,能增強大腦皮質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防止動脈硬化。但春練活動不要太早,防止因早晨氣溫低、霧氣重而患傷風感冒或哮喘病、慢性支氣管炎,應在太陽升起後外出鍛煉。

運動要舒緩。早晨起床後肌肉鬆弛、關節韌帶僵硬,應先做準備活動,扭動腰肢,活動關節,防止因驟然鍛煉而誘發意外。

(4)忌"怒":春季是肝陽亢盛之時,情緒易急躁,心情舒暢有助於養肝,因為心情抑鬱會導致肝氣鬱滯,影響肝的疏泄功能,也會使神經內分泌係統功能紊亂,免疫力下降,容易引發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疾病等。

(5)忌"妄":春天是養陽的大好時機,如情欲妄動而房事較頻會耗氣傷精,進一步損傷陽氣,因此在春天應適當節製性欲。

(6)忌"凍":進入春季不宜馬上脫去棉衣,換裝時應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則,下身寧熱勿冷,有助於養陽氣。特別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人,初春時要盡量使身體"不凍不寒",避免受涼加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