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四季養生保健(3 / 3)

278.夏季養生的重點是什麼?

夏季是一年裏陽氣最盛的季節。對於人體來說,是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旺盛,並活躍於機體表麵。這一時期會出汗較多,宜適時調節體溫,適應暑熱氣候。

夏季不僅溫度高,濕度也較大,是腸道傳染病和皮膚病發病的高峰期。因此,應該注意以下"四重":

(1)重養神: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煩,而煩則更熱,故寧心神尤為重要。具體要做好兩個方麵:一是要有事可做,可使精神不空虛;二是要有較好的精神修養,避免外界不良情緒的幹擾。隻要做好這兩點,精神自然會飽滿。

(2)重避濕:濕為長夏之主氣,尤其在南方,天氣炎熱又多雨。

因為濕邪重濁向下,特別容易傷害脾胃功能,導致消化不良;濕氣也特別容易侵犯肌膚筋骨,所以在夏天多發生皮膚病變和關節炎等。中醫學認為,夏季飲食宜清淡,少油膩,要以溫食為主,多喝粥。

(3)重護陽:夏天乘涼時,要保護體內的陽氣。首先,人們不能隻顧眼前舒服,過於避熱趨涼,如在露天乘涼過夜或陰冷無度,致使中氣內虛,從而導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在乘涼時,要特別注意蓋好腹部。其次,人久處冷氣環境之中一下子進入炎熱的環境時,機體就會發生一係列反應,若調適不當易生疾病。所以,在酷暑季節為防冷氣侵害,應注意室內外的溫差不宜過大,以不超過5℃為好。室內溫度不低於25℃。

(4)重選食:在盛夏,人們的飲食問題很重要,這是因為天氣炎熱,人們會因出汗而流失不少水分、鹽類和維生素。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魚、肉、蛋、奶和豆類為好。要補充水和無機鹽,可食用含鉀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類或豆製品、海帶、蛋類等。多吃些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烏梅、草莓、番茄、黃瓜、綠豆等。

279.為什麼說自我調理是擺脫"苦夏"的最好方法?

炎炎夏日,有些人常感到煩躁、疲乏無力、食欲減退,甚至頭暈、胸悶、惡心等,這些症狀屬中醫"暑傷氣",民間則說是"苦夏"。

擺脫"苦夏"的最好方法是自我調理與保健。

(1)睡眠調理:夏季晝長夜短,又因燥熱,一般睡得晚,造成睡眠不足,可用午睡補充。午睡隻需小憩片刻,不宜坐著或伏案而睡,更不宜在涼風處、過堂風處或電風扇旁睡。因為睡後皮膚肌肉鬆弛,汗毛孔擴張,容易著涼感冒。睡眠的質量,對解除"苦夏"十分重要。

(2)心理調適:在炎熱的夏季,大約有16%的人會出現情緒和行為異常,醫學上稱之為"夏季情感障礙"。其表現為情緒煩躁、愛發脾氣、心境不佳、行為古怪。這與氣溫、出汗、睡眠時間和飲食不足等有密切關係。當環境溫度超過30℃、日照時間超過12小時時,情感障礙發生明顯增多。加上出汗多,人體內的電解質代謝障礙,影響大腦神經活動,從而產生情緒和行為方麵的異常。人們常說的"心靜自然涼"是有科學道理的。

(3)飲食調理:夏天氣溫高,人體消化液分泌減少,胃酸降低,食欲受到抑製,飲食營養的調理和水分的補充至關重要。膳食應多樣化,不渴也要主動喝點水。此外,夏天喝綠豆湯可以解熱毒、止煩渴。茶水防癌,荷葉粥、薄荷粥、百合粥、菊花粥等對風熱感冒、高血壓及眼科炎症的患者均較適宜。另外,一些新鮮涼拌菜,加些蒜泥、薑末、醋及辛辣調味品,既可增進食欲,又能防腸道傳染病,吃時切忌一次過量和過涼。另外,還要注意多吃新鮮瓜果、蔬菜、豆製品及豬瘦肉、魚和蛋,既保證營養平衡,又補充水分,還能滿足人體對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的需要。

280.為什麼高溫天更須防高熱?

在高溫季節裏,沒有適當的防護很容易中暑。人體的正常體溫一般是36℃~37.5℃。體溫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體溫高於或長期處於39℃的環境下,身體獲熱與產熱大於散熱,體內熱能不斷增加,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就會紊亂,產生種種不適。

高熱,是指體溫在39℃以上。如不及時治療,體溫會繼續上升,當體溫超過41℃時,醫學上稱為超高熱。超高熱會造成人體各係統和器官功能障礙,使有害物質進入中樞神經係統,直接引起腦損傷。所以盛夏高溫季節,發熱患者要及時測量體溫,積極采取降溫措施。最常用的降溫方法是物理降溫,用冰袋敷額部,用醫用酒精或溫水擦拭患者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

281.過夏需防哪三個誤區?

(1)空調保持恒溫狀態:炎夏,在封閉的房間裏使用空調,要使人逐漸適應溫度的較大變化而不至於感冒,整個居室變化的溫度幅度要循序漸進,室內外溫差控製在3℃~5℃為宜。

(2)太陽鏡顏色越深越好:如果鏡片顏色過深,會嚴重影響能見度,眼睛因看東西吃力而容易受到損傷,反而起不到保護眼睛的作用。夏季選擇太陽鏡的標準:鏡片應能穿過15%~30%的可見光線,以灰色和綠色為最佳。這樣不但可抵禦紫外線,而日視物潔晰度最佳,透視外界物體顏色變化也最小。

(3)夏季衝涼水越涼越好:炎夏,人們外出活動時會吸收大量的熱能,人體肌膚的毛孔都處於張開的狀態,而立即衝涼會使全身毛孔迅速閉合,使得熱能不能散發而滯留體內,從而易引起高熱症。同時,衝涼之時因腦部毛細血管迅速收縮,也容易引起供血不足,使人頭暈目眩,重者還可休克。因此,夏天洗澡水溫不宜過低,溫水浴後會使人感覺通體清爽。

282.為什麼秋季養生貴在"和"?

秋季養生對精神情誌、飲食起居、運動健身等方麵進行調攝時,中年男性應注重一個"和"字。

(1)秋凍有節利強身:從防病保健的角度看,中年男性練習"秋凍",加強禦寒鍛煉,可提高機體的抗寒能力,有利於預防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發生。但要順應秋天的氣候變化,適時地增減衣服,做到"秋凍"有節、循序漸進,與氣候變化相和諧。

(2)飲食調和防秋燥:在秋季易被秋燥耗傷津液,引發口幹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症。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例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百合蓮子粥潤肺益腎,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鮮生地黃汁粥涼血潤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肌防燥,鬆仁粥潤肺益腸,菊花粥明目養神,茶粥化痰消食,燕窩粥養肺止嗽,山藥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個人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不同的粥食用,方可使髒腑陰陽氣血和諧,達到滋補身體之目的。

(3)動靜和諧體康健:選擇鍛煉項目應因人而異。在進行"動功"鍛煉的同時,可配合"靜功",動靜和諧,動則強身,靜則養神,可達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283.為什麼秋季養生貴在"收"?

(1)秋季宜收不宜散:秋天的三個月,是萬物榮盛豐收的季節。

天氣晴朗,多風少雨,地麵比較幹燥。心理調節方麵應注意使情緒保持平靜,不急不躁,心氣平和,以躲避秋季的肅殺之氣。在身體的精氣神方麵也應注意"收",而不像夏季那樣"開泄",這樣才符合秋季的養收之道。

(2)早臥早起收神氣: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秋天早晨的空氣中含氧量較高,宜早點起床,吐故納新。秋天的夜晚,天氣轉涼,宜早睡養神,有助陰精內蓄,保持人體陰陽調和。

(3)飲食清潤養肺陰:秋季飲食應貫徹"少辛多酸"的原則。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要盡可能少食蔥、薑、蒜、韭菜及辣椒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一些酸味甘潤的果蔬,如梨、檸檬、蘋果、橄欖、葡萄、枇杷、石榴、山楂、甘蔗、梅子等。在食物上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藕、白蘿h、冬瓜、鴨肉、豬肺、鰱魚、幹貝等。

(4)精神安寧心態平:秋季日照減少,花木凋零,常使人觸景生情,心中產生淒涼、憂鬱、煩躁等情緒變化。這時,人們應該保持神誌安寧,以適應三秋容平之氣。

(5)運動有節益氣血:夏季機體的氣血向體表散發,到了秋季則開始從體表向內髒"收攏"。因此,在秋季不適宜從事劇烈運動。

適合於中年男性的運動以有氧訓練為好,運動的時問以多於半小時為宜。此外,尤其要做好整理運動,它有利於收斂運動時向外耗散的氣血。如果打算冬季用冷水洗臉或進行冷水浴,也應從立秋時開始,每天堅持,不可間斷。

284.為什麼秋季養生要防"繰"?

立秋後,人們在享受秋高氣爽的同時,可別忘了它帶來了時令的主氣--燥。中醫學認為,燥易傷肺。在幹燥的氣候環境中,人體會產生諸多的幹燥症,如肺髒受傷,多有咳嗽。秋之咳嗽,常為幹咳無痰或黏痰難以咳出,謂之"燥咳"。鼻乃肺之竅,鼻幹燥或鼻出血於立秋之後尤為常見。喉、咽也分別是肺之門戶和肺氣之通道,秋燥所襲,往往會導致咽幹、口燥、聲嘶等不適。肺又外合皮毛,秋季出現的皮膚幹澀、皸裂,甚至毛發不榮,都和秋燥有關。此外,肺與大腸還有密切聯係,肺燥可下移於大腸,腸燥則便秘。

預防秋燥的方法有以下4點:

(1)在飲食上,人們要注意滋養津液,可適當多飲開水、淡茶、豆漿等飲料,並適當選食能夠清肺潤燥、養陰生津的食物,少吃辛辣、幹燥的食物。不使心火上升灼燒津液,才不會發燥。此外,可吃些雪梨、鴨梨,生食能清火,蒸熟吃可滋陰。

(2)對人體各部出現的幹燥症,宜酌情予以調治。例如,鼻燥,尤其平時有萎縮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的人,可點滴薄荷油;喉燥飲用玄麥柑橘衝劑}柿霜能清熱寧咳,用於燥咳頗為適宜;膚燥當以珍珠霜潤而護之;腸燥可選擇有潤腸作用的蜂蜜、芝麻服食。

(3)在日常生活中,預防秋燥對人的損害,還應注意調節空氣濕度,保持環境中的水分。在庭院、室內可養些能淨化空氣、涵養水分的綠色植物,睡前可在臥室置一盆冷水,以緩解燥氣勁急之勢。

(4)秋天人們常常感到口幹舌燥,嘴唇總是幹幹的,不要隨意吐棄唾液,尤其是說話多了容易嗓音嘶啞,這時更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大動肝火.或在人前口若懸河,保住津液是防燥的根本措施。喝水是補充津液的最好方式。

285.為什麼說"秋凍"並非人人皆宜?

我國民間素有"春捂秋凍"之說。"秋凍"一能提高人體肌肉關節的活動能力,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二能提高人體的抗寒能力,在寒冷的冬季到來之時,能夠抵禦嚴寒氣候對人體的襲擊。醫生提醒人們,"秋凍"雖好,並非人人皆宜,有三類患者要特別注意。

(1)心腦血管病患者不宜秋凍:由於深秋時節氣溫的變化比較大,溫差、風速、氣壓都處於較大的波動狀態,氣候多變,會引起人們的皮膚、皮下組織血管收縮,周圍血管阻力增大,導致血壓上升、血液黏度增大,極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中風等,所以秋凍是心腦血管病患者的大忌。

(2)支氣管炎、哮喘、肺心病患者不宜秋凍:秋季既是養肺之時,也是極易傷肺之時。因此,肺部有毛病的人在這個時節不僅不宜"秋凍",而且還要增添衣服,注意保暖。

(3)胃病患者不宜秋凍:現代醫學認為,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是非常敏感的。由於深秋時節氣溫變化無常,若是冷空氣驟襲胃腸,防護不當的話就會使舊病複發,所以有胃病的人不宜秋凍。

286.冬季抗寒防病的秘方是什麼?

一到冬天,不少中年男性都有相同的感受--做事提不起精神、手腳冰涼、大把的掉頭發、體重增加等,這些生活中細小的變化,都與身心健康有很大的關係。

(1)皮膚幹癢:從秋天開始,皮膚就覺得幹燥,冬天一到,渾身就常常發癢,洗完澡癢得更厲害,忍不住去抓,可是越抓越癢,身上的皮膚都抓破了也解決不了問題。其原因是:冬天的氣溫低、濕度小,皮膚中的水分容易流失、油脂分泌減少,而敏感度增加,所以常會出現幹燥、幹癢。解決對策:①每天洗澡時選擇刺激性小的浴液。②浴後堅持用潤膚乳液,補充、鎖住肌膚的水分。且有意吃些富含鈣的食物。③如果身體出現紅疹,最好到醫院診治。④用花生豬蹄煲湯,可以潤滑肌膚,緩解皮膚幹燥。

(2)脫發:其原因是頭屑導致脫發。皮膚正常的生長周期約28天,脫落的角質細胞零星而透明,肉眼無法察覺。但如果頭皮的新陳代謝非正常加速,會導致沒有完全角質化的角質細胞脫落,那就是頭屑。頻繁染發會損傷頭發的固有結構,使原本健康的頭發枯黃、脫落。壓力過大會影響微細血管的循環,毛發生長功能受到抑製。過度節食,尤其是完全拒絕脂肪、蛋白質,使頭發缺乏充足的營養補給,因為頭發是身體生長最快的組織之一。解決對策:①冬季可根據自己的膚質減少洗頭的次數。遠離辛辣食物,冬天的食譜最好以清淡為主。②每天按摩頭皮,對脫發有一定效果。

(3)發胖:很多人在冬天都有超強的食欲,再加上天冷氣溫低,對高脂食物攝入較多,使體重急劇攀升。解決對策:不要過於抑製吃的念頭,可以吃,但千萬不可暴飲暴食。

(4)手腳冰涼:有些中年男性最怕過冬天,主要原因是手和腳整天都是冰涼的,戴手套、穿靴子都不管用。其原因是:冬天人的新陳代謝減緩,氣溫低使血管收縮,血液回流能力減弱,使得手腳,尤其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環不暢。解決對策:①體虛的中年男性在冬季尤其應該加強體育鍛煉,慢跑和快走可以幫助改善體虛的症狀,同時還有助於增強抵抗力。②每晚臨睡前用熱水泡手和腳,邊泡邊揉搓手腳,睡覺時感覺會好得多。③用蘿h排骨煲湯,有一定禦寒效果。

(5)落枕:有些中年男性睡了一覺起來脖子不能轉了,經過理療按摩,沒幾天就好了。還有一些人,落枕總是反反複複,不但如此,有時還會伴有頭暈、手指麻木、手臂發沉等症狀。其原因是:在冬季,寒冷的空氣很容易誘發落枕,如果落枕反複發作,特別是經常伏案工作的中年男性,就應該到醫院拍頸部x線片檢查,以確定是否患上了頸椎病。解決對策:①養成良好的睡姿,枕頭的高度應與一側頸根部到同側肩部寬度相同。②睡眠時還要特別注意頸、肩部的保暖,避免受風。

(6)抑鬱:幹什麼都打不起精神來,心情不好,還經常煩躁。其原因是:冬季使性格敏感的人容易心情抑鬱,是抑鬱心理問題的高發季節,這與冬季氣溫低、日照時間短、周圍環境蕭瑟有一定關係。

解決對策:①減少發呆時間,多做些具體事。比如,做些家務事;每天堅持到戶外散步,聽一些輕快的音樂等。②用色彩調節心情。

從自己的服飾到家中、辦公室的環境,進入冬季後有意識地變換或增加一些鮮豔、溫暖的顏色,幫助自己盡量開朗、自信。③多曬太陽。陽光可以趕走心中的煩悶。

287.冬季為什麼要進行冷麵、溫齒和熱足?

俗語有"冷水洗臉,美容保健;溫水漱口,牙齒長久;熱水洗腳,強似吃藥"之說。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冷麵、溫齒、熱足的方法,可以起到較好的養生保健作用。

(1)冷麵:是用冷水洗臉。冷水是指20℃左右的水,可以直接用來洗臉。現代醫學認為.腦部是人體神經內分泌係統的中樞,對全身的各個係統和器官起著調節和管理的作用。冷水洗麵,可以提神醒腦,使人頭腦更為清醒,特別是早晨用冷水洗臉對大腦有較強的興奮作用,可以迅速驅除倦意,振奮精神。冷水洗臉,還可以促進麵部的血液循環,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因為冷水的刺激可以使麵部和鼻腔的血管收縮,冷水刺激後血管又會反射性地擴張,一張一弛,既促進了麵部的血液循環,改善了麵部組織的營養供應,又增強了麵部血管和皮膚的彈性,所以除能夠預防疾病外,還

(2)溫齒:是用溫水刷牙和漱口。溫水是指35'C左右的水。

我們知道人體口腔內的溫度是恒定的,牙齒和牙齦在35℃左右溫度下,才能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如果刷牙或漱13時不注意水溫,經常給牙齒和牙齦以驟冷驟熱的刺激,則可能導致牙齒和牙齦出現各種疾病,使牙齒壽命縮短。反之,長期用涼水刷牙,就會出現牙齦萎縮、牙齒鬆動脫落等現象。

(3)熱足:是每晚在臨睡前用熱水泡腳和洗腳。熱水是指45°C~50°C的水。中醫學認為,雙足是人體陽經和陰經的交界處,有諸多穴位對全身的氣血運行起重要作用。足部為肢體的末端,又處於人體的最低位置,離心髒最遠,血液循環較差。用熱水泡腳、洗腳,以促進人體的氣血運行,並有舒筋活絡,頤養五髒六腑,消除疲勞的作用。

288.冬季保健知識要點有哪些?

(1)衣著要注意保暖:如果氣溫不驟降,不要穿得太多,穿戴也要適度。通過鍛煉提高耐寒能力。

(2)晚上要睡足7~8個小時:《黃帝內經》日:"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令宜適當早睡晚起,養陰藏神,使翌日勞作精力充沛。但並非倡導早晨睡懶覺,睡眠時間過長也會導致神疲、體倦、代謝率降低等症狀。

(3)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寒冬,人們因怕冷而終日關窗閉戶,蒙頭睡覺,這是不可取的。室內和被窩裏汙濁的空氣既損肺又傷腦,易引發感冒、呼吸道感染和頭暈、乏力等症。

(4)要常到戶外去活動:中年腦力勞動者不要怕風寒,多到戶外曬太陽、做操、跑步。冬季曬太陽既能暖身又能促進人體對鈣、磷的吸收,從而強筋、壯骨、固齒和益智。而堅持體育運動,對血液循環較慢、代謝率較低、抗病能力較差的人還有增強體質的作用。

(5)冬季飲食兩宜:冬季飲食除要講究衛生、飯菜趁熱食用外,還須做到兩宜。一宜雜食,即食物要多樣化,精粗搭配,葷素兼吃。

冬季人們有偏嗜高蛋白、高脂和高糖的食物,不吃或少吃粗糧、蔬菜、瓜果的傾向。這不但容易使人患缺鐵性貧血、維生索缺乏症、便秘、口角炎、牙齦出血等症,而且冬季人的食量增加,飽吃大量精、葷、甜食易使人發胖,又會誘發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二宜食補,特別宜於體質虛弱者、慢性病患者。冬季人體進食補品易吸收藏納,對改善髒腑功能,提高身體素質和促進疾病康複都大有裨益。寒冬臘月,一般人可多吃栗子、糯米、韭菜、羊肉、牛肉、狗肉、鰱魚等熱能多、禦寒力強的甘溫食物。體質虛弱者可請教醫生,適當服些人參、鹿茸、銀耳、蓮子、魚鰾等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