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錢賺得再多也嫌少
溫州人的經商風格是“沒有最多,隻有更多”,這是他們能夠成為中國最會 賺錢的群體的一個主要原因。
賺錢不會見好就收
由於傳統習慣的影響,在有些地方,很多的人往往安於現狀,很容易滿足。日子過得好一點 ,就“小富而安”,不想再幹了,沉溺於搓麻將、上飯館,甚至有些人沉淪於吃喝嫖賭。那 些 先富起來者就很快飄飄然,洋洋自得,驕傲陶醉,過早卸甲收兵,洗手罷工,奢侈浪費,盡 情享受勝利果實,致使事業擱淺,甚至坐吃山空,直到一無所有。
與這種人截然不同的是溫州人,他們對錢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他們絕不會“見好就收”、 “知足常樂”。他們有了十萬想百萬,有了百萬想千萬。但他們的“想”不是幻想、空想, 不是白日做夢,而是付諸行動的掙錢實踐。他們對金錢的“貪婪”正是他們創造經濟奇跡 的原動力。
1965年,胡定海出生於素有“電器城”之稱的樂清市柳市鎮。初中畢業後,他開始涉足電器 行 業。22歲那一年,有朋友告訴他,要想在電器行業有所作為,就必須來重工業城市。於是, 他帶著柳市的電器和進口摩配單槍匹馬闖東北,來到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龍頭老大沈陽。
來到一個寒冷而又陌生的城市,舉目無親的胡定海意識到自己孤身推銷產品肯定困難重重, 站穩腳跟才是首要,於是他將目光瞄準了當地的國有機電公司,經過一番選擇,他最終與一 家國營機電公司簽訂了協議,租用對方的櫃台,自己身兼老板和夥計,開始銷售家鄉的電器 產品。
雖然當時胡定海賣的電器是零散的,也沒有品牌,但是憑著自己的眼光和努力,櫃台開局不 錯,每月的銷售額能達到5~6萬元,重要的是,這是他生意上的第一步,這令他信心倍增。 掘到了生意場上的第一桶金,便開始思索怎樣滾大這個“雪球”。1998年,胡定海開始代理 正 泰集團的成套設備,這是他人生最關鍵的一步,也使他原來小打小鬧的生意逐漸走上了康莊 大道。
2002年,手頭已經有了資本的胡定海並沒有滿足於現狀,他想改造沈陽的一些老街,將其建 成專業化的機電城。2003年,胡定海總投資2個億,買下了沈陽南站的地皮,開發建設沈陽 五金機電城。事實證明他對了,當機電城還在規劃圖紙上時,蜂擁而至的電器商人就買走了 70%的預售店鋪,其中溫州人占了40%。
2005年5月份,胡定海又準備斥資4個億,收購有30多年曆史的沈陽國有五金集團公司,改造 後的營業麵積將達到8萬平方米。同年7月份,胡定海又準備投巨資在沈陽市沈河區建設沈河 通訊 數碼廣場,胡定海為此傾注了不少心血,他自豪地表示,打算將該工程建成當地的標誌性建 築。胡定海率領他旗下公司全麵進軍地產界,並取得不錯的成績,他因此被當地人稱之為“ 地產大王”。
談起創業時的艱辛和成功後的榮耀,已經身為沈陽溫州商會會長、沈陽嘉樂不動產投資有限 公司董事長的胡定海總結說,既然做生意是為了賺錢,那麼錢就應該是賺得越多越好,絕不 能小富即安。
溫州人賺錢的三個階段
商人經商就應該學習溫州人的“貪得無厭”、“永不知足”的精神,如果商人胸無大誌,小 富即安,就會得過且過、惰性十足,結果隻能是:
如果開了一個小店,那麼到了耄耋之年還會是那個小店,這不是創業,隻是維持生計的生存 之道罷了。
如果開辦了一個小廠,那麼幾十年後還會隻是一個小廠,這也不是創業,這與上班、替別人 打工沒有差別。
如果創辦了一個小公司,那麼到業主彌留之際,規模還是與當初一樣小,這更不是創業,隻 是找到一個飯碗而已。
如果有了遠大的誌向,那麼今後的經營中,會有第二次創業、第三次創業乃至更多次創業。 幾十年後,小店會變成大百貨商場,小工廠會變成大企業集團,小公司會變成巨無霸上市公 司。
很多溫州人就是這樣,最初準備賺到100萬就罷手了,有了100萬之後,又將目標定為1000 萬,然後是1個億……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做大了。
許多學者將改革開放以來溫州經濟的發展曆程歸為三個階段:
(1)原始積累階段。這一階段是改革開放初期,放手發展多種經營方式,形成 了“小商品、大市場”的格局。
這一階段可以說是勤勞的溫州人自己創業資金的原始積累階段,他們不需要政府的幹預,不 需要親朋好友的提醒,更不需要別人的施舍,隻要哪一行能賺錢,就一定積極參與,他們“ 吃常人不願吃的苦,賺別人看不起的錢”,從小處著手,從小錢賺起,從而闖出了一條“小 商 品、大市場”的發展之路。在這一階段,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家 庭小作坊式的加工業和個體工商業,出現了“家家辦工廠、戶戶聞機聲”的景象,湧現出了 大 量的“前門開店,後院生產”的家族式企業。今天溫州許多知名企業的當家人都是在那時因 為謀求生存而大膽闖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