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股份合作經濟階段。這一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以資金、人才、 技術為紐 帶,引導家庭工業走向股份合作,大力發展股份合作經濟,發揮了“小資本、大輻射”的效 應。
這一階段算得上是溫州人資本的重新整合階段。由於私營經濟的迅猛發展,個體或家庭作坊 式的生產經營方式,已經不能適應企業更大規模、更高檔次的發展,於是,各個小企業紛紛 走向聯合,由多個業主共同投資的股份合作製企業應運而生,“股份合作製”成為當時最典 型 的企業組織形式。由於發展的第一階段主要是家庭作坊“模枋型”生產,在產品質量上難免 會 存在一些問題,溫州的企業經曆了全國各地抵製溫州貨的“陣痛”。但永不言敗的溫州人聯 起手來重新整合資源,整合他們擁有的資金、技術和無數寶貴經驗。
(3)第二次創業階段。1992年以後,在鄧小平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精神鼓舞 下 ,溫州人開始了以提高經濟質量為核心的第二次創業,整個溫州的民營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 階段,營造了“小區域、大發展”的態勢。
這一階段成了溫州人資本的迅速擴張階段。鄧小平南巡講話結束了市場經濟姓“資”姓“社 ”的 爭論,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正了名。因此溫州人開始了新一輪創業行動,不過這次他們不再白 手起家,而是擁有大量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優秀的人才。他們側重產品質量,看重品牌效 應,注重信用經營。甚至還提出“爭創世界品牌,實現產業報國”,放言“成為中國民族工 業的脊梁”。在這一階段,湧現出了大批的優秀企業,造就了大批的億萬富翁。
看看溫州人這三個階段的創業史,我們會明白:“賺錢無止境”是他們與其他商人最大的不 同之處,也是他們能夠成為中國最會賺錢的人的一個主要原因。
越有錢越想賺錢
有人說,哪裏有中國人,哪兒就有溫州人!如果在哪兒隻有一個中國人,那麼,這個中 國人準是溫州人!也許,這話絕對了一點兒,但溫州人為了做生意,勇於開拓,卻是不爭的 事實。很多年之前,無數的溫州人就勇敢地走出國門,把生意做到了國外。而且,在國外做 生意,他們同樣是“越有錢越想賺錢”。
德國華人社團聯合會副主席張香國於1981年隨叔父到荷蘭淘金;1993年在荷蘭開設中日泰餐 館,很快成為當地華人開辦的最大的中餐館。1995年,他來到德國繼續從事餐飲業。生意紅 火之後,他又開始涉足服裝和皮革批發行業。
1997年,張香國在諾伊斯市時裝批發中心租下鋪位,開始經營時裝生意。在服裝批發經營過 程中,張香國發現,盡管德國的服裝批發中心不少,卻沒有一家是中國人開的。何不建立一 座華人的中國貿易城呢?他找到結識的豪斯米蘭諾(Hausmilano)大廈經理,反複 磋商以後,雙 方達成了協議,並於1999年開張。很快,商城運作走上了正軌,生意日益紅火,成交額 不斷攀升。進駐的商家依托諾伊斯獨特的地理優勢和中國商界在德國的商貿活動,得以迅速 發展壯大,入駐率接近90%,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國商品批發集散地。
之後,張香國的目光又瞄向了法蘭克福。於是,德國最大、最集中的貿易批發區——法蘭 克 福的德萊艾希(Dreieich)市場裏,一個占地4萬平方米、建築麵積2萬平方米、 當時德國最大的中國商貿城——“中國貿易中心”於2003年5月正式開業。數十家來自法國 、 意大利、奧地利及德國的實力雄厚的華人商家率先進駐中心。一個月後,中心的貿易額就達 到了原來該商場經營幾年的水平。
現在,不知足的張香國又開始醞釀著下一步的計劃,想要建設一個大規模的現代化的“中國 商城”。這既是因為他心中有著一個牢牢的“中國結”,想通過建商城搭建一條新時代的“ 絲綢之路”,把中國製造的商品引入歐洲。另一方麵,也是希望能夠由此將生意做得更大、 更多、更好。
這就是典型的溫州人的經商風格:賺錢“沒有最多,隻要更多”。他們賺到了第一桶 金後,並沒有得意忘形或者沉溺於享受,而是激勵了他們想去賺更多的錢。而第一桶金給他 們帶來的資金、經驗、信心方麵的優勢,又使得他們很容易成功。就這樣“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萬”地發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