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做生意量力而行
不圖虛名,不搞花架子;什麼賺錢幹什麼,幹一行,精一行。清清白白做人 、辛辛苦苦賺錢,這就是溫州人的經商風格。
好高騖遠易失敗
荷蘭智者伊拉斯謨說:“那些最不幸的人就是那些智慧最高的人。聰明和智謀是製造動蕩 和麻煩的精靈,也是一劑致命的劇毒。”做生意也是這樣,自以為是、盲目擴張都是招致災 禍的根源。
當年,三株集團盛極一時,年過六旬的三株總裁吳炳新曾語重心長地對血氣方剛的巨人總裁 史玉柱說:“不該掙的錢別去掙,天底下黃金鋪地,不可能通吃。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了,但 能見好就收的人卻少得很。”
但史玉柱聽不進去這番話,業務曾橫跨電腦、保健品和房地產三大領域的巨人集團,最終因 貪大求全、戰線太寬而陷入資金危機,不能自拔而轟然倒下。
不過,吳炳新自己也是說得到做不到。1994年,吳炳新設定的三株發展目標為1994年銷售達 1億元,1995年保3億爭6億,1996年保9億爭16億。但1995年製定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卻將 這 一發展目標翻了幾倍:1995年將爭6億改為爭20億,而1996年要達到100億,1999年則要達到 令人瞠目的900億。按照這一宏偉的構想,三株的年增長率最高可達1600%~2000%,甚至在 達到600億年銷售額後,最低增長率也要達到50%。
如此瘋狂的擴張速度,現在回頭再來看看,真是一個笑話。西方有句諺語:上帝欲使某人滅 亡,必先使其瘋狂!果然,三株沒多久就銷聲匿跡了。
這種笑話絕對不會出現在溫州商人身上。因為溫州人在經商中,經營手法平實,注重實際的 效果,不搞噱頭。他們不空談,不幻想,也不怨天尤人。國家投資少,就自己建設;沒有資 源就搞眼鏡、打火機、紐扣等小玩意兒;科研教育水平低就開手工或半手工工廠。總之,他 們要幹事業就是要掙錢,就是麵對現實,幹實實在在的實事情。
溫州人做生意實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自己有多大能耐就經營多大規模的生意,從 不好高騖遠,更不好大喜功,這種“一步一個腳印”賺錢的方式,讓他們穩穩當當地賺了錢 。
奧康集團的王振滔不僅做人如此低調,做事也十分務實。在一次集團的季度工作總結報告會 上,奧康事業部某經理彙報他們超額完成任務時,王振滔卻皺起了眉頭。
原來,事業部一季度原計劃開店70家,而最終開店110家,超額完成了任務。所以該經理在 彙報過程中顯得很高興,原以為一定會得到總裁的表揚。沒想到換來的卻是王振滔的批評: “這叫做嚴重超標,很不好的工作習慣。你想想,你超標那麼多,你的管理、物流和人員跟 得上嗎?如果不能保證質量,不僅不會形成有效的市場規模效益,反而打亂了原有的平衡, 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盲目開店的結果隻會是開一家,死一家,做了無用功。”
善於打比方的王振滔循循善誘道:“這就好比一對夫婦原本隻要一個孩子,可卻生了三胞胎 。對他們來說,這絕對是件哭笑不得的事,家裏一下子變成5口人,人多是熱鬧了,但撫養 不起啊。”最後,王振滔語重心長地說:“記住,合適才是最好的,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 印地幹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腳踏實地經營
溫州人做生意很務實,注重從小處著手。隻要有一分錢賺,溫州人都會不遺 餘力地去幹,他們從零做起,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一絲不苟,不像有些地方的人,大 錢賺不來,小錢不願賺,隻好兩手空空地怨天尤人。
紐扣、標簽、標牌、商標、小飾品、小玩具,這些外地人看不上、懶得做的“小玩意兒”, 溫 州人都做,他們不怕賺錢少,就怕賺不來,溫州的小商品遍布全國。溫州人走的是小商品、 大市場的路,他們辦起企業來,也不像北京人、廣東人追求大氣派、大產品,同樣是從小處 著手,填補全國小商品市場的空白點。這裏尤以樂清縣柳市的五金電器、永嘉縣橋頭鎮的紐 扣、蒼南縣金鄉的小商品最為著名,最為典型。
有一家網絡公司宣布,他們公司今年的目標就是——賺一元錢,這似乎搞笑的目標引起了極 大的轟動。區區的一元錢,還值得一個公司為之奮鬥365天嗎?
公司老總是極其聰明的,他們知道,如果公司真能盈利一元的話,那麼表明互聯網公司終於 結束了“燒錢”的歲月,邁出了實現盈利的第一步。
隻賺一元錢,目標是務實的;能賺一元錢,結局是成功的。因為在它的背後,還有相當多 的人與你一道分享利益。供應商、運輸商要賺錢,員工要掙工資。還有你納的稅,那是為大 眾謀福利。正因為有這麼多的人因為你而得到了利益,今後也才會有這麼多的人與你共同承 擔風險,也才會使今後賺成千上萬的“一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