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在信息中尋找財源 拿來就用的賺錢秘訣
學套路——拿來就用的賺錢秘訣
為什麼賺錢要學溫州人?因為他們的創富故事,不是遙不可及、高不可攀的 ,而是發生在身邊實實在在的故事,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也是所有人能夠學得會的。
溫州人能夠賺錢的原因就是他們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當初,因為溫州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惡劣自然條件,養家糊口都不容易,更別指望發財了。因 此想活命的溫州人寧願掉頭,也要創業。
為了創業,“三無”的溫州人選擇了“五低”這個最適合自己發展的創富之路。“三無”就 是溫州人無資金、無技術、無市場;“五低”就是他們創業的項目起點低、知名度低、文化 程度低、產業層次低、企業組織形式低。
溫州人是如何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的呢?沒有本錢,就從生產皮鞋、服裝、眼鏡、打火機、 低 壓電器之類的小玩意入手;沒有技術,就“偷師學藝”,靠模仿起家;沒有市場,十萬推銷 大軍就用笑臉,用磨破的嘴皮,用磨掉的鞋跟,打開全國各地的市場。因此,溫州人創業能 夠迅速取得成功。
按照某些理論看來,溫州經濟“低級落後”,溫州人成功非常“不合常理”。但他們的創業 之路卻符合了中國的國情、文化背景以及發展階段的特點。因此,他們開始起步時,小企 業、小商品、家族化都是別無選擇的選擇,也是最明智的選擇。
此外,溫州獨特的創業模式是最具可學性,也最容易模仿的。一是因為他們創業前往往是 很普通、很平凡的人;二是因為他們沒有資金與技術照樣白手起家。因此讓人們感覺他們的 創業史是在“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他們才是親切的鄰居,是身邊的榜樣。他們的賺錢 故事是可以模仿、可以複製的,是值得大家學習的,也是能夠學得會的商業教科書。
(一)人人都想當老板
“家家有項目,家家有老板”、“寧為雞首,不為牛後”。人人都想當老板 ,這就是溫州人取得成功的巨大的動力。
溫州人的老板情結
1983年,在西北大學的校門口,一名大學生到修鞋攤上補鞋,補鞋的是溫州樂清的一位 姑娘。大學生憐香惜玉似的說:“一個姑娘家給人修鞋不怕人看不起嗎?”姑娘反唇相譏道 :“ 一個大學生穿著破鞋不怕人看不起嗎?”“你以後打算幹什麼?”“當老板。”“你沒有錢 怎麼當老板?”“我這不正在掙錢嗎?”修鞋姑娘的願望是當老板,這是溫州人老板情結的 真實寫照。
有一個很有名的民間順口溜: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深圳不知道錢少,不到東北不知道 膽子小等等。如果要增加一句話,那就是“不到溫州不知道老板有多少”。
人在貧窮的時候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逆來順受、安於現狀,不去設法投資、理財,其結 果當然是永遠沒有錢,除非有天外之財從天而降。另一種選擇是設法去理財、投資。
創業有這麼一些好處:獨立性,“自己當老板”滋味很爽;賺更多的錢;沒有下崗的擔 心, 是30歲退休還是80歲退休,自己說了算;能為家人、親朋好友提供就業機會;具有“挑戰性 ”,能豐富自己的人生。
當然創業也有很多弊端:收入的波動性,這個月可能賺3萬元,下個月可能賠1萬元;市場競 爭激烈;責任繁重,創業者是一個超級兼職者,例如推銷員、采購員、雜 務員、設備維修人員等;工作的時間長,甚至沒有固定的作息時間;財物損失,所有的損失 都是老板自己身上的肉,這種感覺太直接太刺激;受到很多法律、法規的限製。不處理好這 方麵的問題,不僅賺不到錢,可能還有很大的麻煩;最後當然是失敗的風險,有可能損失所 有的投資。
有的人不敢創業,是因為他們老是誇大創業的弊端,生怕創業會使自己的成本是肉包子打狗 ——有去無回,所以束縛了手腳。而溫州人敢於創業,是因為他們看重的是創業的好處,由 此來激勵自己的信心。即使失敗,大不了又從彈棉花重新開始。
黃中超在20世紀80年代,不安於“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務農生活,離開了樂清老家隻身北 上,踏上了東北這塊充滿傳奇色彩的黑土地,推銷一些樂清產的電器。
一次聚會上,幾個朋友談笑間隨口說了一句:“酒店每天都有那麼多人吃飯,開家酒店肯定 賺錢。”就是這麼一句話,讓黃中超真地拿出創業時所賺的100萬元,在沈陽開了溫州人的 第一家酒店——溫州大酒店。
由於對酒店行業一竅不通,經營1年後,他把100萬元賠了個精光,辛苦近10年的積蓄付之一 炬。但黃中超很快從消沉中重新站了起來,繼續著他的老本行,耐心地經營著機電行業,等 待著東山再起的機會。
20世紀90年代後期,各地房地產行情“漲”聲一片,黃中超看出了其中的巨大商機,成立了 中乾房地 產開發有限公司。他吸取了經營酒店時貿然跟進的教訓,先謹慎地涉足一些小項目。經過幾 年的觀察和實戰,黃中超逐漸熟悉了這個行業的市場行情,摸清了其中的運作規律。近幾年 ,黃中超的公司發展越來越快,項目越做越多。
大小老板多如牛毛
如今,溫州全市非公有製企業占了全市工業企業總數的988%,工業產值占了96%,稅收占 了 70%,外貿出口占了95%。全市擁有20多萬個體工商戶、13萬非公有製企業。溫州在全國各地 經商的有154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20%以上,還有50萬人左右分布在世界各地。由此可以看 出“溫州人人當老板”這句話名不虛傳。
溫州無疑是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在這裏,一夜之間會誕生十幾家私營企業;注冊資本在 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每年以三位數的速度猛增。這個深藏在浙江南部山區的城市,民間 財富到底有多少?大小老板究竟有幾個?是一個誰也不能得知的神秘數字。
溫州有一句名言:家家有項目,家家有老板。雖然像廣告語,但並不誇張。“寧為雞頭,不 為牛尾”滲透到了溫州人的骨子裏。人人想當老板,這是溫州人取得成功的巨大動力。
“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套用這句話就是“不想當老板的溫州人不是真正 的 溫州人”。正是這種強烈的自己主宰自己命運的願望,讓成千上萬的溫州人背起行囊,天南 地北地四處闖蕩,尋找當老板的機會。為當老板,甘願冒險。
溫州人的老板有大有小,大的如正泰的南存輝、德力西的胡成中等人,年營業額在幾十個億 ,個人所 得稅也成百萬在上繳。小的如開個理發店、雜貨鋪,夫妻倆自己進貨,隻雇一兩個營業員 , 自己就是小店的老板。而在溫州人的觀念裏,無論大小,都希望自己做老板,做老板是他們 的目標,因為做老板和當雇工的感覺不同,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
溫州人寧願做隻掙1萬元的老板,不願做年薪10萬元的總經理。因為做老板可以通過自己的 努力將生意作大作強,作到幾十上百億的規模。何況當老板在精神上有一種優越感,人格上 更獨立。能自己做主,願意怎麼幹就怎麼幹,賺了有成就感,賠了有刺激感,在這 賺賺賠賠當中玩的就是心跳,雖然驚心動魄,但能欣賞倒波瀾壯闊的人生。
“寧為雞首,不為牛後”,是溫州人老板情結的最好寫照。“雞首雖小,乃進食;牛後雖大 ,乃出糞”。溫州人幾乎個個想做老板,他們幾乎沒有“找工作”、“就業”的想法,隻有 “找生意做”、“當老板”的念頭。
一個溫州人說:“在溫州,即使你做了微軟的CEO、IBM的總裁,都還不如一個小賣部的老板 ‘ 值錢’。”這種說法雖然有些誇張,但的確是實實在在地反映了溫州人的老板情結。因為他 們認為,自己為自己幹,哪怕“事業”再小,但因為它是自己的,幹起來才有勁,才能鉚足 勁去幹。
因此,溫州人人人都想當老板。現在,在溫州打工的幾乎都是外來人口。溫州人即使在工 廠當管理幹部,下班時一定要換下製服才走出工廠,怕被別人知道是在給別人打工而沒麵子 ;就是那些暫時打工的溫州人,今天是打工仔,明天就會爭取入股,後天則可能成為行業中 的競爭對手。正是這種人人想當老板、自己創業的精神,把溫州推向全中國最富有的城市。
打工沒人要,隻好做老板
改革開放之初,溫州一位農家老太太看到了一個賺錢機會:收購兔毛。老太太坐不住了,可 她 大字不識一個,普通話不會說一句,怎麼辦?於是她請人幫忙寫了兩張紙條,分別放在左 右兩個口袋裏。一張是:我是溫州平陽人,請幫我買車票;另一張是:我收購兔毛,每斤多 少錢。就憑這兩張小紙條,老太太做出了許多年輕漢子都不敢做的事:走遍了大半個中國, 賺了十幾萬元錢。
類似的故事太多太多了:大老粗辦企業、小皮匠辦工廠、白手起家創大業、不會外語的老太 太敢出國創業……有溫州人這樣自我調侃:“我沒有學曆、沒有專業技術,打工沒人要,隻 好做老板。”這不是溫州人的無奈,而是恰恰說明了溫州人個個都想當老板並不隻是耽於 幻想,而是憑借其膽識與行動將夢想一步步變為現實。
溫州人有強烈的老板情結和致富欲望,使得他們非常勤勞,敢於冒險,勇於闖天下,即使在 艱苦的地方,也能尋找生機,生根發展。“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就是生動的寫照。像 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就是由補鞋、做小買賣起步的。為了 創業,他們擠過火車,睡過閣樓,吃過方便麵。
有一對溫州夫婦早年到意大利闖天下,兩個人在一家皮包工廠打工,一個每天麵對的是數不 盡的皮革;另一個則是一天要洗14個小時的盤碗。雖然如此辛苦,但自己當老板一直是他們 的夢想。
為了可以更多的接觸老外,有更多學習外語的機會,趁機積累更多的社會信息,洗碗的 選擇了跑堂,打工的則替一個親戚做推銷。經過兩年的積累,他們開起了一家工廠,一個在 家做箱包,另一個則專門負責接單送貨。在緊張而幸福的生活中,夫婦兩人懷著共同的理想 ,彼此勉勵:努力、奮鬥!
奮鬥了5年之後,一個大客戶建議他們代理名牌服飾,因為他們的所在地米蘭是前衛服飾之 都。 雖然在時裝之都做服裝生意這事他們從來沒想過,不過還是對這個建議做了詳細的分析。在 米蘭有10萬華人,12萬亞洲人,而且每年還有200萬的旅遊人士,所以代理名牌服飾,隻要 有好的產品和客戶群,生意應該沒問題。
機會來了,夫婦二人將幾年的積蓄全部拿出來,在米蘭市中心租了一間100多平方米的店麵 , 他們的第一個名牌商店就開業了,專門代理範思哲、華倫天奴、喬治等名牌。 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與亞洲及中國大陸的旅遊團簽訂了協議,被定為指定購物商店,在華 人中享有良好的聲譽。夫婦倆的老板夢終於夢想成真了。
為了圓自己的老板夢,溫州人就是這樣盡量抓住一切機遇,見縫就鑽。不怕苦、不怕累,甚 至不怕坐牢,隻要有錢賺,就甩開膀子大膽幹。
溫州人靠他們白手起家、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靠他們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靠 他們闖蕩天下、四海為家的開拓精神,靠他們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的創新精神,造就了一個 又一個神話。
有專家歸納得好,溫州經濟是溫州人的經濟。溫州經濟中最本質的東西就是溫州人有著可貴 的獨立自主意識與強烈的創業欲望,簡單點說就是老板情結。在溫州人的詞典中,沒有“下 崗 ”二字,他們把“下崗”叫“站起”。即從原來的崗位上站起,換個位置再創新業,不找政 府,靠自己。人們說,外地人下崗找政府,溫州人下崗找市場。溫州人的口頭禪是“我要幹 ”,而不是“要我幹”。他們說,自己的事找別人幹什麼,自己幹不行麼?這就是溫州人!
(二)生意合夥做,有錢大家賺
溫州人喜歡合作,善於合作,追求雙贏。他們有錢大家賺,結果是大家都賺 了錢。
合夥創業容易成功
有兩個饑餓的人,遇到了一個慈祥的老人,甲要了一簍魚,乙要了一根魚竿,然後就各奔東 西。甲將魚吃完後沒幾天,還是活活餓死了;乙想去海邊釣更多的魚,結果還沒走到海邊, 也餓死了。
如果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一起去海邊釣魚,那會怎麼樣呢?兩人先吃甲的魚,到 了海邊後,乙釣魚讓兩人吃。如此不僅不會餓死,說不定,兩人還會從釣魚發展到捕魚,到 最後成立漁業公司呢!
這個故事說明:人心齊,泰山移。合夥創業是一種容易成功的創業方式。
溫州人就有合夥創業、聯合投資的習慣。20世紀80年代末,許多溫州人完成了原始積累, 他們就集中資金、人才、技術,自發地搞起了股份合作,而股份合作的結果又加快了他們的 資本積累。
溫州人麵對一個巨大的投資項目,一個人沒那麼多資金的時候,就是通過大家合作,共同集 資,來瓜分這塊大蛋糕。幾年前,有一位溫州老板到四川考察,決定投資興建一座自貢溫州 商城,資金需要3億多元。雖然他自己沒那麼多錢,但他組織了60多位老鄉共同集資,將這 個項目很快拿了下來。就是采取這種民間資本的合作方式,他在四川先後投資建起了樂山溫 州商城、三台溫州商城、營山溫州商城,這些商城的開發興建,又吸引來了幾千名浙江商人 以此作為陣地,從事各種經營活動,他們相互協作,在巴蜀之地,形成了一股很有氣勢的力 量。
溫州人聯合投資,錢不夠並不是主要的原因。對於許多項目,一家獨自做,錢也夠用。有的 商人搞合夥做生意多半是因為資金不足或者想減少風險,而溫州商人則是在骨子裏有那種“ 生意一起做,有錢大家賺”的合作意識。
同一個行業的溫州人,他們之間的合作精神也特別好,彼此之間能幫上忙的一般都會 幫忙。比如有顧客到某店裏買一開關,該店裏沒有,於是老板打個電話給另一家溫州人開的 店,對方就會很快地送來,賺的利潤兩家平分,這種經營方式既可節約資本也很靈活。
他們對合作的理解就是“兩個分享,一個分擔”。分享是利潤的分享,有錢大家一塊兒賺, 我有好項目想著你,你下次遇到好項目也想著我。分享還是指智慧、信息、人才及社會關係 等一切資源的分享。董事會上集思廣益,反複論辯,把問題分析得透徹。如果一個項目,所 有的董事都給予肯定,達成共識,能不成功嗎?除了集體的智慧和判斷,天南地北的信息湊 上來了。缺一個某方麵的人才,有人推薦,大家比較著選定。需要疏通某方麵的關係,你不 熟悉他熟悉。這就叫資源的“優化組合”。
一個分擔就是風險的分擔。凡投資都有風險,萬一失敗了讓一人獨自承受可能就讓他永遠都 難翻身了。大家分著承擔,誰也不會傷筋動骨。他們有10萬塊錢,寧願與別人合夥投資到10 個項目上去,每個項目投資1萬元,也不願意獨自一個人投資一個10萬元的項目。因為投入 到10個項目中,即使一兩個做失敗了,其餘的仍有收益,始終保持收益的穩定。
善於合作
溫州人不僅喜歡合作,而且善於合作。
2003年3月,溫州服裝界的代表性企業——夏夢集團與世界著名的意大利傑尼亞服飾集團公 司 正式簽約合資,在溫州組建新的合資企業夏夢·意傑服飾有限公司。合資前,彼此之間已經 有過兩年非常愉快的合作曆史。令業內人士大跌眼鏡的是,夏夢集團董事長主動放棄了與意 大利傑尼亞服飾集團公司的合資公司“總裁”一職,董事長陳孝祥非常誠懇地說:“我覺得 自己還不具備足夠的能力,去帶領好一家直接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強迫自己上,可能會把 新公司搞砸。”
2003年5月,一個由溫州著名的八家製鎖龍頭企業合資成立的強強集團宣告成立,首期注冊 資金1億元。在新成立的合資企業中,完全按照國際企業構架標準進行了股份製劃分,出資 的八家公司各選派一名代表進入公司董事會,並按出資比例確定了八位董事的所占股份,從 5 %到18%不等。合資公司董事會還特別規定,所有股東的直係親屬不得進入集團管理層,其目 的就是為了增強集團的整體競爭力。
2003年10月,溫州著名企業家楊瑤義與山東長城實業集團總公司合作,成立了占地20萬平方 米、單層麵積3萬平方米的全國服裝經營麵積最大的——山東濟南溫州服裝批發廣場。楊瑤 義說 :“自己不缺錢,但為什麼要和別人合作呢?因為合作的同時不僅能充分發揮1+1>2的資源 優勢,更重要的是同時將先進的經驗、優秀的人才、科學的管理、超前的意識等諸多現代化 企業必須具備的競爭條件統統一網打盡。”
從這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溫州企業和溫州企業家的經營理念上就可以看出,溫州企業家們十 分注重資源整合的重要性,十分喜歡合作而且善於合作。正如楊瑤義深有體會感慨的那樣: 聯合才能成為列強!
20世紀80年代初,楊瑤義就率領被北京服裝界戲稱為“楊家將”的楊家四兄弟來北京打拚, 從王 府井百貨大樓承包櫃台淘到“第一桶金”後,楊瑤義就帶領著3個弟弟開始大踏步的擴張 和並購。北京天樂服裝批發市場的空前成功,無形中極大的增強了楊瑤義放手大幹的信心。 隨後北京京溫服裝批發市場、北京眾人眾輕紡市場、新疆新奇服裝廣場、新疆溫州商貿城等 一批在全國服裝界有影響力的專業市場的成功開發,使楊瑤義成為溫州服裝市場舉足輕重的 代表性人物。
楊瑤義為什麼要選擇合作呢?因為他仔細分析過這樣一種現象:就是 老總占公司的股份比例越小,公司發展得越快,老總的財富總值也越多。比如世界首富比爾 ·蓋茨雖然隻占微軟公司1715%的股份,可他卻是世界的首富。
在楊瑤義所熟悉的一些溫州企業家身上,也存在著這樣的情況。
1984年,吳誌澤擔任董事長的浙江納士製衣有限公司,一直在生產“納士”牌服裝。發展到 1996年,公司總資產已經遞增到了2000萬元的平台上。就在這一年,納士公司聯合浙江報喜 鳥製衣有限公司、浙江奧斯特製衣有限公司和另外10多家業務協作企業,注銷了原來的公司 ,重新注冊組建報喜鳥集團有限公司。從1997年開始,報喜鳥集團一直在全國服裝行業銷售 收入、利稅收入列百強之首。並且與世界服裝著名品牌——意大利“瑪佐尼”建立了戰略合 作 夥伴關係。雖然吳誌澤及其家族在報喜鳥集團所持有的股份下降到了20%,可是吳誌澤的個 人資產卻一直在快速遞增。
這個現象說明了什麼呢?就是合夥做生意需要平衡利益,合作的原則應該是雙贏。能賺錢 的人總是最能與人合作,與人分享,互相幫助,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
雙贏是合作的基礎
聰明的企業很少單打獨鬥,他們都是在發展中設法與他人合作,利用別人為自己服務,同時 讓別人也能得到好處。耐克鞋業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運動鞋供應商,但它居然沒有自己的工 廠,也沒有一個做鞋工人。但它在全世界,有50多家工廠是它的合作夥伴,每年為耐克生產 9000萬雙運動鞋。
與人合作不是占人家的便宜,讓人家替你賣命,而是取長補短、共同發展,追求雙贏,讓大 家都有好處、有利益。比如耐克,它節約了生產成本,能將精力專注於品牌的推廣,隻要耐 克不倒,而為它生產的企業肯定也有利可圖。
世界上最大的傻瓜就是以為別人是傻瓜的人,這個傻瓜老想著什麼便宜都要占,認為讓對方 賺得越少越好。要知道,能做生意的人都不是傻子,如果欺人太甚,最終自己什麼好處也撈 不到。
“一汽”集團最初選擇合作夥伴時,選定的是克萊斯勒公司,並成功地與之簽訂了輕轎車兩 用發動機 的合同。但這時,克萊斯勒卻貪得無厭,在一汽引進整車的時候,自以為奇貨可居,便提高 報價,想趁機撈一把。不得已,一汽隻好放棄克萊斯勒,轉而把目光投向大眾。誠懇務實的 德國人很快和一汽簽訂了合同。現在,美國人看見中國到處都是奧迪的時候,才知道有一種 心痛叫後悔莫及。
雙贏才是真的贏,這個觀念已經是現代人的共識。真正成功的商人,不在於賺了多少錢, 而 在於幫別人賺了多少錢。幫過的人越多,自己今後賺的錢也就越多。總之,既然“生意合 夥做”,那麼一定要“有錢大家賺”。
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他很早就認識到了“有錢大家賺”對於企業發展的重要性。為此, 南存輝曾經進行過四次大規模的股權分流。
南存輝股權第一次被稀釋是在1990年,南存輝把他的幾個親屬南存飛、朱信敏、吳炳池及林 黎明四人攬入正泰成為股東。南存輝靠股權安排,完成了正泰大廈至為關鍵的基礎構建。從 股權安排上看,南存輝的股權占60%,其餘四人分享剩餘的40%。
此後,正泰開始了快速擴張時期。從1991年到1993年,南存輝以股權為利器將30多家外姓企 業招至正泰麾下,而掛正泰品牌的產品則數以千計。至1994年2月正泰集團組建時,成員企 業已達38家,股東近40名。此時,正泰淨資產5000萬元,南存輝個人股份在集團中的比例下 降到40%。這是南存輝股權的第二次稀釋。
連續數年的非常規擴張中,正泰也出現了罕有的混亂局麵:同類產品可能有數家正泰子公 司同時生產且在市場上展開競爭;獲準以正泰品牌冠名和未獲準冠名的產品從同一個廠家流 入市場,直接衝擊正泰產品;正泰參股企業在發展戰略上與南存輝發生衝突如此等等,令 南存輝等人備感頭疼。
此時,集團構架重組勢在必行。而唯一可取的方案就是再次稀釋股份,通過相互持股不斷吸 納同類企業。於是1998年,南存輝股權第三次大幅度稀釋,他本人隻持有28%的股份。
從最初持有全部的股權,到後來隻持有正泰股權的28%,每一次當南存輝將自己的股權拿出 來,分流到別人口袋裏去的時候,都帶來了企業的高速成長。表麵上看南存輝吃了虧,其實 不然,雖然南存輝的股份在不斷下降,但在2003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南存輝卻以11億美 元的資產名列中國首富排行榜的第93位。
無論做人做生意,最好的結果就是雙贏。雙贏實際上也是現代社會規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 個準則。如果說人與人在一起相處,什麼事都想占先、占便宜,你肯定與大家相處不好。 因此 ,溫州人在商業活動中,充分利用這一人性的特點,與對方分享利益,讓對方覺得有利可圖 ,以便於順利地做成生意。
(三)“溫州軍團”抱團打天下
同舟共濟、團結互助的團隊精神,既是溫州人最初創業的資本,也是其今日 橫掃商場的利器。
團結互助的溫州人
溫州人具有很強的同舟共濟、團結互助的團隊觀念,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溫州人在心 理上總有一種無法否認的同胞關係,通過各種渠道保持聯係,而且都能以為自己的同胞提供 幫助而感到自豪,把援助別人視為自己的義務與責任。他們依靠血緣、親戚、老鄉等關係為 紐 帶而連接起來一個個的團體,一個團體內的人是非常團結的,相互是很信任的,也是很有戰 鬥力的。
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說一個溫州人在火車上被外地人欺負了,眼看就要不敵,這個溫州人 大喊一聲:“火車上有溫州人嗎?我被外地人打了。”結果,火車上所有的溫州人都跑到他 的身邊, 狠狠教訓了外地人一通。這則故事可能有誇大其詞的地方,但溫州人的團隊精神卻是不容置 疑的。溫州人的地域觀念也明顯地比其他地方的人要強。
比如在以溫州人為主的北京“浙江村”裏麵,溫州人在對事物作評價時,往往會說這樣的話 :“你也知道,對這樣的事情,在浙江村都是這樣認為的……”在他們的意識中,對事 物的判斷標準首先不屬於他個人,而是屬於浙江村這個團隊,體現了他們對團隊強烈的歸屬 感。
與浙江村相比,以廢舊物品回收、拾荒及運輸為生的河南村、以土特產經銷為生的河北村 、小 保姆成群的安徽村、以清真飲食業為生的新疆村等“村落”,他們隻是簡單的人員聚集,沒 有 形成固定的產業方向,更沒有凝聚力。有的“村落”早已名存實亡,或者由於城區改造而不 複存在了!
“抱團打拚天下”是溫州人經商的一個絕招,他們總是一隊隊、一群群地出現,無論在哪個 國家,無論在哪一個行業。當一個陌生的城市,當出現了第一個“闖生意”的溫州人,那麼 ,很快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隨後,這個城市的這個行業中便會有一群溫州人。
現在,溫州人能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做生意,和溫州人這種特有的互助精神是分不開的。有一 對在意大利做生意的樂清夫婦,是由華僑親戚介紹到意大利來的。他們先在親戚的工廠務 工,有了積累後,自己開了一家餐館,餐館需要幫手,於是又叫了國內的親戚來,親戚有了 足夠的資本後又自己當老板,然後又帶自己的親戚過來,十幾年來,帶出來的人一共有七八 十個了。猶如滾雪球一樣,這個隊伍越來越大。
溫州人沒有權勢背景,沒有雄厚的本錢,也沒有技術、人才這些創業必須具備的條件。他們 中的大多數人原本都是普通的工人、農民、廚師、小販,甚至是一些失業者,他們的成功絕 不是交了好運,而是能夠緊緊地團結起來,用集體的力量來取得勝利。
抱團是創業的資本
因為能夠抱團打天下,溫州商人無論到了哪裏,都可謂戰無不勝。他們攻伐之術的特點是 :集中強大“兵力”攻下一座“城堡”,而後從家鄉搬來很多願意經商的“兵勇”,安營紮 寨,絕不後撤。
黃永坤先生和他的幾個合作夥伴,他們有著溫州人與生俱來的商業天賦。他們在商海打拚多 年,從 溫州到鄭州,從紹興到江蘇,從闖市場到做市場,所到之處無不滿載而歸,創造了數不清的 財富傳奇。
2004年年底,他們以溫州人特有的“嗅覺”發現高郵隱藏著巨大的市場開發潛力,於是決定 斥巨資在高郵打造中國紡織服裝業“最新版”的市場“巨艦”。為了中國紡織服裝城項目早 日開花結果,揚州和高郵市委、市政府和開發區也竭盡全力為這個揚州地區一次性投資規模 最大的項目提供服務,全力支持促進中國紡織服裝城項目在高郵實施。建成後的中國紡織服 裝城將把高郵服裝、箱包、鞋產業優勢與全國、全世界的市場資源優勢嫁接在一起,最終形 成“大產業、大流通、大財源”的格局。
高郵建造中國紡織服裝城的消息傳開後,許多溫州商人立即聞風而動,紛紛加盟這個市場。 受他們的影響,寧波、杭州等地的浙商也紛紛來中國紡織服裝城參觀考察、簽約入駐。浙商 們不僅帶來了大量資金和經營門路,而且還帶來了先進的思想和成熟的經驗,在為高郵人提 供經商致富機遇的同時,也為高郵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統計,現在溫州有近160萬人在全國各地經商,還有近50萬人在海外創業。這些海外創業 的溫州人,更是將“抱團打天下”作為其生存與發展的法寶。
比如在美國經商的23萬的溫州人,他們的生意遍布美國各州,大到超市、小到地攤。在某些 地方,熱鬧街道兩旁的商店,有超過一半的業主是溫州人。還有許多推著小車走街串巷的溫 州人。這些溫州人雖然擺攤擺得近,但是不僅絕不會互相搶生意,反而會相互間幫忙的, 原因就是因為他們都是溫州人。還有很多溫州人來到美國的時候一無所有,但他們能夠靠溫 州老鄉的大力幫助,開始自己的小本生意,然後一步步成為了大商人。
從西部的伊犁、烏魯木齊到東部的青島、大連,從北部的漠河到南麵的海口,從北半球的歐 美到南半球的拉丁美洲、非洲,到處散落著的溫州人就是這樣依靠親戚朋友,親幫親,戚幫 戚,積少成多,逐漸富裕起來了。而且,“抱團”還是溫州人遠離家園而沒有失去精神家園 的依靠。遠離家鄉的溫州人,需要精神的支持,這種支持不是從異國他鄉所能獲得的,有 了老鄉關係,有了親戚朋友關係,在他鄉也能化解不少苦惱和寂寞,盡管有時候兄弟之間也 會反目成仇,但是在困難關頭,“上陣還是父子兵”,有了這種社會關係,就可以排解不少 問 題,至少從精神上得到了支持和安慰。這就是為什麼溫州人喜歡在外地建立商會的原因之一 。
不少是文盲或半文盲的溫州人,他們都敢闖天下,而且還都能闖出一片天地來,這是 溫州人令人讚歎、令人信服的地方。對此現象,人們給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比如溫州人能 吃苦耐勞,又比如溫州人精明,又比如溫州人膽子大等等,這些說法也沒有錯,但最關鍵的 一點,那還是溫州的團結的特點以及互助精神,這是他們創業的一個資本。
獨特的融資方式
團結就是力量,這個法則同樣適用於商業行為。抱團打天下相對於單打獨鬥的優勢在於 ,凝聚力比較強,可以把市場經營中的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溫州人是依靠血緣、親戚、老 鄉等關係為紐帶連接起來的,所以一個團體內的人是非常團結的,相互是很信任的,而且, 現代商戰愈來愈激烈,單靠個人力量幹出一番事業的幾率將會越來越小。
比如,溫州人獨特的融資方式就能看出其團隊精神。溫州人隻要口袋裏有100元,就敢當老 板。因為他們有可能將這100元奇跡般地變成1萬元。這與溫州人獨特的融資渠道有關。
資本對於商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本錢,向銀行貸款是許多下海經商的人籌措資本的有效方式 。當初,一清二白的溫州人沒有能耐從銀行裏貸款時,他們采取的融資方式既古老又實用 。
如果某個溫州人急需一筆錢,用來進貨或開辦一家商店,可以出麵邀請友人、親戚、朋 友、同鄉 參加,講明用錢的理由。若需用10萬元,而邀到了20個人,那麼第一個月20個會員每人出 5000元,湊夠10萬元。
溫州人陳頌楠下海之初虧損了40多萬元,這40多萬元是欠銀行的,國家的錢是不能賴賬的, 當時他身上僅有500多元,他就用這500多元錢擺了兩桌酒,請了20個朋友。他在酒席上坦言 自己的困境,希望朋友們助一臂之力。當時在座的20個人全部答應每人借給他2萬元。要知 道 在20世紀70年代,2萬元人民幣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當時即使在溫州,萬元戶也很少見。 而且,他的這20個朋友有的家裏根本拿不出這麼多錢,就幫他到親友處去借。3天之後,40 多萬元就送到了他的手中。
這種獨特的融資方式把不少溫州人推上了老板的位置,也正是這種方式構築了溫州商人以親 戚、朋友、老鄉形成的生存網絡。而大家皆為老板,更給這網絡增添了活力。開發油田的商 人王榮森,其480萬元資金中,有230萬元就是自親友處籌集到的。挾資15億元到上海南 彙創辦劍橋大學的周星增,也是依靠這種方式籌集到了數千萬巨資。現在溫州人有錢了,銀 行也對他們露出了笑臉。然而大多數溫州人,仍喜歡這種融資方式。
當年,南至三亞,北到漠河,西抵拉薩,東臨青島,到處可見以手工為主要謀生手段的溫州 人,如理發、補鞋、裁縫,一個個散兵遊勇、燕子般地南來北往。後來,他們發現各地時常 會 出台一些扶持政策,紛紛開辟新的商場或商品集散地。每到這時,溫州人就慢慢地聚到了一 起,齊心協力地在當地的某個項目的經營上取得絕對的優勢。比如,在全國很多城鄉都有以 溫州人為主的商場或商品一條街。
現在,當溫州人有了資金積累之後,“抱團”的優勢就更加顯現出來了。有人要開店,親戚 朋友都會解囊相助。隨後,家庭作坊式的製作與經營節省了大筆的成本,使溫州店的經營之 路非常快速平穩。隨著生意的不斷擴大,他們不斷地從家鄉找來兄弟姐妹一起做,所以很多 人出來的時候孑然一身,回鄉探親時已經是拖親帶屬十幾口人。
戰無不勝的團隊精神
如果說溫州人最初的“紮堆”隻是出於自身生存的需要,屬於無意識合作,鬆散且局限於 親友,不確定性明顯。那麼現在,溫州人已經從“紮堆”升級到了團隊精神,開始有意識地 聯手出擊。
比如頻頻出擊於全國各地的溫州購房團。當年,10萬溫州人走四方,推銷他們的皮鞋。今 天溫州人又有10萬人,攜帶超過1000億人民幣的天量資金,上青島,下蘇杭,到處一擲千金 ,購買房產。溫州人現在終於開始顯示自己的實力了。他們一舉一動,開始牽扯各地大老板 、銀行的目光,甚至驚動了政府官員動用政府的力量進行疏導。
不僅在國內早就沒有對手,就是在歐洲,溫州人抱團拚搏,猶如現代版的成吉思汗:攻城 略地,攻無不克。
溫州人的店延伸至巴黎郊區93省,環巴黎市郊一個大圓的範圍內,其間分布著上千家溫州餐 館。在巴黎市區或羅馬火車站出口,你能看到成百上千家店鋪綿延數十裏駐紮著清一色的溫 州兵團。溫州人把店鋪從小路開到大路、小街開上大街,形成發散式集市。他們又以高價買 下周邊所有的咖啡店、麵包房、洗衣店等,統統做服裝批發。
溫州人還霸氣地引發了當地區政府和市民的集體罷工抗議,原因是溫州人打破了法國人早 上 麵包、下午咖啡生活的生活習慣。他們抗議的理由就是:店鋪都讓溫州人賣衣服了,我們去 哪裏喝咖啡啊?
就是這種抱團打天下的團隊精神,使得溫州商人無論在國內國外,都可謂戰無不勝。何況, 從最初的無意識的“紮堆”版本升級到現在有組織的“團隊”版本,使得溫州人更加如虎添 翼。有的商人就深有感觸地說:我們是用手指和他們的拳頭在打架,焉能不敗?
(四)大錢也賺,小錢也賺
大小通吃、大小兼容,不管大利小利,是錢就賺!這就是溫州人積少成多、 聚沙成塔的生財之道,賺錢之術。
小生意能賺大錢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願望,總夢想自己有朝一日能財源滾滾而來,瀟灑地做一回大老板。但大 多數人終其一生,卻難以夢想成真。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有些人賺錢心太急切了,導致 了致富心態的錯誤。他們隻想發大財、賺大錢,能賺小錢的機會看不上眼,忘了積少成多、 聚沙成塔的道理。
溫州人創業是從菜刀、剪刀、劈刀、剃刀、螺絲刀這“五把刀子”著手的。他們走了千山萬 水 ,曆經千辛萬苦,從幾毛錢縫縫補補做起,聚沙成塔,他們每年純收入居然可達數萬元。在 這走南闖北的創業過程中,溫州人積累了資金,學到了技術,溝通了信息,學會了經營,等 到時機成熟就回家辦製鞋廠或者其他企業,這就溫州人典型的創業模式。
正泰集團的老總南存輝,先是用補鞋賺來的一分一厘和夥伴們開起了低壓電器作坊。最初, 隻賺到了幾十元錢。但是10年之後,他卻成為億萬富翁,其麾下的正泰集團有員工7300 多人,總資產8億元。幾乎所有溫州創富神話人物都與南存輝類似,是從小打小鬧起家的。 如果當初他們不去賺那一分一厘,能有後來的萬貫家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