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在信息中尋找財源 拿來就用的賺錢秘訣(2 / 3)

“隻要有生意,溫州人就會絞盡腦汁去做。”這是一位來自東北的姓許的工程師,在溫州幹 了6 年後對溫州人的評價。他所在的企業,以生產化油器為主,在企業任總工程師,他是被溫州 人 請來的,年薪近20萬元。他告訴記者,因化油器是一個老產品,北方生產化油器的企業 幾乎全都停產了,但走南闖北的溫州人竟最先在重慶找到了這一產品的市場。

眼下這家企業裏有幹不完的訂單,而且還出口,這些化油器大部分銷往第三世界國家,同時 國內的摩托車企業用量也很大,雖然這家企業隻有10年的發展史,但市場占有量竟達60% ,這是外人無法想像的。

時下,不少企業在選擇新項目時,都將眼光投向高、精、尖產品。不願意生產小產品,研究 小項目,認為小產品、小項目市場小,利潤低,小打小鬧成不了什麼氣候。其實,這是一種 極其錯誤的看法,有些不起眼的小生意,偏偏可以賺到大錢。

事實表明,對小產品不能“小”看。小產品隻要一以貫之,不斷做強做大,也能獲得令人羨 慕的成功。世界五百強中的美國吉利、麥當勞,其當家產品也不過是剃須刀、漢堡包加薯條 之類的小產品而已,超過好多造飛機、造汽車的公司。日本尼西奇公司則是憑借一塊尿布闖 天下,使不起眼的尿布成為暢銷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熱門產品。

小錢賺多了就是大錢

現在,滬深股市的交易費用比前幾年要低了很多,以網上交易為例,一般來說,一買一賣隻 有035%左右,以往則要15%以上,而股市每天的波動大於035%則是司空見慣,太正常 不過了,所以,如果要求不是很高,想賺一點點兒小錢還是比較容易的。

有一股民發現這一小“秘密”後,整天樂於在其中跑短線,見好就收,幾乎每天都小有進賬 ,別人知道後笑話他,他依然樂此不疲,他說,小錢不小,積小勝也能成為大勝。

到股市中來的人,沒有一個人不想賺大錢,發大財的,但又有幾個人如願以償了呢?特別是 作為弱勢群體的一般投資者,由於其資金少、信息不靈,操盤水平有限等,要想逮住黑馬, 談何容易?如果改變一下思維方式,看得起小錢,像這位股民一樣操作,總能積少成多的。

這位股民不是溫州人,因為溫州人從不炒股。但溫州人做生意,卻真是從賺小錢著手。他們 務實苦幹,隻要有一分錢賺,都會不遺餘力地去幹。

溫州人知道,小錢隻要一直賺下去就會變成大錢。因此他們從不好高鶩遠,從不好大喜功, 從零做起,一步一個腳印。不像有些人,大錢賺不來,小錢不願賺,隻好兩手空空地抱怨命 運不公。

紐扣、標簽、標牌、商標、小飾品、小玩具,這些很多人看不上、懶得做的“小玩意兒”, 溫州人都做,他們不怕賺錢少,就怕賺不來,溫州的小商品遍布全國。溫州人走的是小商品 、大市場的路,他們辦起企業來,也不像北京人、廣東人追求大氣派、大產品,同樣是從小 處著手,填補全國小商品市場的空白點。

而且,溫州人用了10年的時間,將這些小打小鬧的、仿冒的、低價的、靠數量取勝的不起眼 的產品,做成了如今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龍頭地位產品。將服裝、製筆、紐扣、 拉鏈、眼鏡、鎖業、打火機、塑編、剃須刀、印刷包裝這十大小商品種類做成了十大“國” 字 號工業園區。在這些行業中,已擁有7個中國馳名商標和18個全國免檢產品。由此給溫州人 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現在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當美國人用高科技迫使全世界為他們打工的時候,他們身上穿的卻 是溫州人做的襯衣,聽的是溫州人做的半導體,早晨喚醒他們的是溫州人做的鬧鍾,吸煙用 的是溫州人做的打火機,戴的是溫州人做的眼鏡。

生意從小做到大

當然,溫州人是有眼光的,當他們積蓄了資本後,就會把產品由小做大,最後從紐扣到服裝 、皮鞋,從電子元件到成套電子設備,從日常用的小商品到高科技產業,並且涉入房地產 、金融業,於是溫州人越做越大,越做越牛。

1986年,第一次到內蒙古集寧經商的鄒招斌,以經營服裝為起點,先後做起了服裝、皮具、 文化用品等小商品的批發生意,還與集寧市大小商店建立起櫃台聯銷業務關係,當時鄒招斌 以誠信經營深得商家信賴。1989年,鄒招斌入駐呼和浩特市當時最大的國營商場——民族 商 場,把家鄉小小的紐扣擺上了民族商場的櫃台。之後,鄒招斌陸續與新城百貨、大南街百貨 、百靈商廈等多家知名商廈建立關係,開辟了他獨家經營紐扣的自留地,當時業內人士稱他 為“紐扣大王”。

完成了一定原始積累的鄒招斌,開始運作品牌經營。1994年至1996年,他經營起了皮鞋,成 為 當時進駐呼和浩特市各大商場搞名牌皮鞋的第一人,也是內蒙古最大的皮鞋經銷商。1995年 , 鄒招斌組建了內蒙古華富商貿公司,27歲的他任董事長兼總經理。1997年,鄒招斌開辦了呼 和浩特市第一家品牌休閑服飾專賣店——班尼路,第二年,他又開了家知名品牌專賣店—— 意丹奴。後來,鄒招斌在呼和浩特市和洛陽市先後開設了佐丹奴服飾專賣店。

在服裝、皮鞋、百貨經營上有所建樹的他,又把品牌經營的觸角伸向餐飲業,1999年12月, 斥資500萬元加盟美國知名快餐業品牌“開心湯姆”,又投資300萬元引進了配套智能娛樂設 備,開設了雲中智能歡樂城,成為當時內蒙古最大的休閑娛樂場所。

2001年,鄒招斌和內蒙古溫州總商會其他幾位副會長共同投資3000萬元,成立了內蒙古溫商 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積極參與呼和浩特市舊城改造的第一個大型房地產項目——溫州商業 步行街、新型住宅小區,為溫州人在呼和浩特市的投資領域譜寫了新的篇章。

與此同時,鄒招斌再次演繹震驚業界的舉措,聯手溫州幾大集團共同組建了維多利房地產開 發公司,以7000萬元買斷中山西路黃金地段的呼和浩特市委、人大辦公樓舊址。投資建設內 蒙古地區規模最大的維多利商廈,該商廈是集購物、休閑、娛樂、餐飲為一體的現代化消費 中心,為溫州服裝、皮鞋闖蕩西北市場提供了平台。

大錢小錢都是錢

不要嫌錢太小。有的人“大錢賺不到,小錢不願賺”,結果總是愁錢用。事實上,賺小錢是 賺大錢的必要步驟,因為在賺小錢的過程中,可以增加經驗、見識、閱曆,培養金錢意識和 賺錢能力,同時積累人脈關係。試想,一個連小錢也賺不到的人,能管理得了上百萬的企業 嗎?所以,人要想賺大錢,不能指望“跑步進入共產主義”,還是要腳踏實地,從小錢賺起 。

溫州人能夠把不起眼的紐扣做成大生意,正是溫州人賺小錢、算大賬的集中體現。其他的人 往往是大利大幹、小利小幹、無利不幹。但溫州人卻是大小通吃、大小兼容,不管大利小利 ,是錢就賺!他們的商業哲學是:“唯利是圖”不足取,“微利是途”卻能積少成多,是生 財之道、賺錢之術。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溫州人經營的幾乎全是賺小錢的買賣,如釘皮鞋、裁衣服、 開飯店、做紐扣、做皮衣、賣小家電等等。他們賺一厘錢的創業精神使得他們在經營活動中 百折不撓、鍥而不舍、前赴後繼,不僅極大地推動了溫州經濟的發展,還最終用小商品催熟 了大市場。現在,溫州是全國最大的皮鞋生產基地,年產量達20億雙,銷售額200億元,眼 鏡加工業位居全國第一,年銷售額200億元,服裝業年銷售額500億元,打火機全國占有率 第一。

溫州人在沒有資金、沒有技術、沒有靠山的情況下,用小商品創造了大市場,用低的成本創 造了高的利潤。溫州人給自己總結出的幾條成功經驗之一就是:大錢小錢都賺,能賺幾分幾 厘的機會也決不鬆手。他們的商業價值觀非常獨特,響亮地喊出了“賺一厘錢也光榮”的口 號。比如紐扣生意,一粒紐扣的利潤真的不足一厘,他們也做得兢兢業業、高高興興的。不 積跬步,無以致千裏,溫州人就靠這一分一厘的集腋成裘,完成了他們的原始積累,為其後 來的第二次、第三次創業奠定了雄厚的資金基礎。

(五)一錘子的買賣做不得

“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這句幾乎盡人皆知的話卻是以訛傳訛。 “橫財”應該是“恒財”,指的就是源源不斷的收入來源。

不“黑”的生意人

“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這話幾乎盡人皆知,但這卻是以訛傳訛,“橫財”是應 該“恒財”。“恒財”指的是就是源源不斷的收入來源。

任何人做生意想的當然是能做的越長久越好,真正的商人是不會做一錘子買賣的。即使是類 似 倒買古董的那些“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生意,也肯定希望擁有“恒財”。那麼,如 何才能擁有“恒財”呢?那就是變唯利是圖為“微利是圖”。

中國內地的新首富黃光裕當初就是因為明白這個理兒,所以贏得了“恒財”。

17歲的時候,黃光裕就與哥哥到內蒙古一帶做生意,而今,身為鵬潤投資總裁、國美電器有 限公司董事長的他成了中國內地的首富。

黃光裕最初是做家電批發的,在廣東老家商行林立、競爭激烈情況下,他覺得生存餘地太小 ,就一口 氣向北,一直跑到內蒙古。內蒙古很大,黃光裕轉悠了一年,沒做成多少生意,卻從內蒙人 的厚道人格中學到了賺錢的竅門。

1987年春節前,他從內蒙古轉道北京回汕頭的家裏過年,因為春運車票緊張滯留了幾天,悶 著沒事,就在北京城裏逛電器行,遇到和氣的店員、老板,就試著聯係些業務。憑著厚道 ,黃光裕不“黑”不該賺的錢,把利潤最大限度地讓給客戶。連黃光裕自己也沒料到,三 天逛下來,竟然得到了100多萬元的訂貨單。真是喜從天降。黃光裕由此感到自己摸到了生 意的竅門,也摸到了財富的大門。

轉過年來,黃光裕與人合資在牛街創辦國美電器商行。他進最好、最俏的貨,賣的卻是全市 最低的價,沒過多久,京津一帶的同行們都知道了牛街有個不“黑”的人——黃光裕。黃光 裕憑的是厚道和誠實,博得是信譽,做的是買賣。他的批發業務一日千裏,蒸蒸日上。

一年之後,黃光裕又幹起了零售,零售業比批發瑣細,競爭也更加激烈,各家電器商行老板 挖空 心思、招徠顧客,各有各的高招兒。黃光裕任憑商海變幻,仍然抱定自己的老主意,紮紮實 實地博信譽。而且這一回,他是比先前更厚道了,居然自己設起了“維修站”,隻要是他店 裏賣出去的商品,都可以享受他的“亞華電器服務中心”的售後服務。黃光裕就是這樣迅速 地腰纏百萬,挖到了第一桶金。

古語講,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生意場上同樣如此,信譽不是一朝一夕就聲名遠揚的。 溫州人在他們幾十年的商業經營中,對待生意夥伴或是客戶,從來不“坑你一回是一回”。 他們始終堅信,人間正道是滄桑,卑鄙低劣的行為終究會暴露於陽光之下,兔子的尾巴長不 了,要想多賺錢,事業有成,一定要“黑心的買賣做不得”,要樹立自身的良好信譽。

世界船王“薄利長租”

關於薄利多銷的道理,司馬遷早在幾千年前就說過:“貪賈三之,廉賈五之。”意思是說, 貪婪的商人要價太高,不能做到當賣則賣,當買則買,所以得利少;而“廉賈”則不然,價 格雖然低一點,但賣得多,銷路好,利雖小,但賺的反而多。

“薄利長租”就是當年船王包玉剛與眾不同的經營策略,具體辦法就是以較低的租金把 船長期租出去,以獲得持久的效益。他的這種獨特的經營法曾被一些人諷刺為“初出茅廬的 傻瓜”,但時間一長,這種長租的好處就顯現出來。

1956年,埃以戰爭爆發,由於蘇伊士運河關閉,貨物積壓嚴重,海運業務十分興旺,別人勸 包玉剛插足其中,乘機大撈一把。但獨具慧眼的包玉剛,仍然按照舊的租金為東南亞的老雇 主運貨,以避免與實力雄厚的西方船主直接競爭。果然,十幾年後,埃以休戰,西方大批商 船無事可幹,還要耗費驚人的費用去維修、管理。而包玉剛的船仍然穩紮穩打地立足於東南 亞,業務蒸蒸日上。

20世紀60年代初期,包玉剛想把他的租船業務擴展到英美石油公司,當時他買了4艘不大的 油輪, 找到一家石油公司,對方提出必須壓低租金他們才租,包玉剛痛快地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因 為租期都是4年或5年,這樣算起來,包玉剛並不吃虧,雙方順利地簽訂了合同。

還有一次,一家石油公司表示需要一艘兩三萬噸的燃料船,包玉剛馬上買來船低價租給他們 ,使這家公司十分滿意。包玉剛的經營方式,表麵看似乎一時利潤不大,但卻可長期穩穩當 當地獲利,也不擔風險。包玉剛不貪大求快的商業眼光,使他榮登世界船王的寶座。

現如今的市場越來越規範,競爭越來越激烈,一夜暴富的神話已難再有。而且,任何一個行 業,隻要利潤空間稍大,就必然會有大量資本迅速進入,利潤就會陡然下降。擺在全球商人 麵前的一個難題就是:怎樣麵對這個微利時代?

而包玉剛在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就使出了“薄利”這個殺手鐧,因此一躍 而成為世界船王。

薄利多銷,多銷必贏,這用在會賺錢的溫州商人身上最恰當不過了。從幾十年前的小紐扣、 小百貨經營到今天的服裝鞋帽,溫州商品遍布中國乃至世界。溫州人始終秉持“你有我賤” ,在價格低於同類的商品,以質優價廉取勝,把薄利長銷作為自己的經營理念。

“薄利”的六大妙處

溫州人的“薄利多銷”是應對微利時代的不二法門。它既能使產品較快地進入買方市場、提 供有效供 給、服務於社會、產生產品的綜合效益,同時,又能促進企業生產力的充分發揮、增加生產 、加速資金周轉速度、盤活生產資金,是增加企業盈利的有效管理手段。

它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麵:

①產品有生命力,但銷售步入低穀時,采用薄利多銷,可亢進顧客的購買欲,以刺激產供銷 環節的周轉、挖掘產品的潛在效能,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②產品屬市場淘汰之列,不會再有起色,以多銷微利保本為原則,將企業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爭取時間,開發出新產品。

③市場上同類型產品多,競爭激烈時,采用薄利多銷、降本讓利策略,可爭奪同類產品的 顧客,促進本企業產品覆蓋率、輻射率、市場占有率的提高。

④新產品試銷階段,以薄利多銷方式盡快使產品進入市場。擴散影響,提高知名度與應用 頻率,建立市場信譽和威信。

⑤市場消費基金受到宏觀調整、資金緊缺時,采用薄利多銷,能很快籌措資金,吸引及導 致市場購買率的傾斜,形成對企業產品有利的經銷勢態。

⑥原料來源充足、生產工藝簡單、技術性一般、產量高、市場及企業吞吐量大的產品,可 以采用薄利多銷的原則,使“原料—產品—商品—資金—原料”的良性循環加快, 充分發揮企業設備效益、資金效益、技術效益,形成較穩固的生產、供應、銷售三位一體的 基礎與發展實力。

小打小鬧成大氣

義烏市是浙江中部一個小小的縣級市,卻有著自己的民航機場,有著浙贛線上二等大站的火 車站,為什麼呢?因為義烏是赫赫有名的“小商品王國”,彙集了包括飾品、花類、 文化用品、工藝品、日用百貨、小五金、皮具箱包、電子鍾表、襪類、玩具等在內的28大類 、700餘小類的15萬餘種小商品。從幾分錢的紐扣到幾萬元一隻的世界名表,應有盡有。

義烏小商品市場連續10年雄踞全國百強集貿市場首位,被稱為“華夏第一市”。義烏小商品 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在於低價策略,同類同品牌同質量的商品,這裏的批零價僅為一般商場零 售價格的1/3,甚至更低。但更具競爭力的是義烏商人“做小生意賺大錢”的經營理念 ,這也是他們最引以為豪的生意經。

以牙簽為例,追求1盒牙簽賺1元錢,還是100盒牙簽賺1元錢?義烏商人毫不遲疑地選擇了後 者。原因是,如果1盒能賺1元錢,因為利潤豐厚,大家會搶著賣牙簽,經銷商和消費者也不 會千裏迢迢到義烏來。而100盒才賺1元錢的生意,卻不是誰都能經營下去的,因為沒有相當 大的銷售量,賣牙簽恐怕連攤位的租金都賺不回來。

為了擴大銷量,義烏人在所有環節上千方百計降低成本。說來也許沒人相信,義烏小商城商 品批發價格好多時候比出廠價還低。為什麼?因為攤主去廠家進貨時,根據進貨的多少廠家 會給攤主一定比例的回扣作為獎金。義烏人卻把這些回扣的獎金讓利於顧客,使得回頭客越 來越多,市場占有率也不斷擴大,並且靠良好的信譽吸引“回頭客”,讓“薄利”與“多銷 ”良性互動,成就了一方市場。

雖然是小打小鬧,但正是這種實打實的經商理念,如今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在國內外建立了數 百個分銷市場;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兩百多家貿易機構、300多名外商常駐義烏采購,商 品遠銷美、日、韓、阿拉伯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

義烏小商品市場與溫州人有什麼關係呢?因為溫州人是這裏的“第一外來軍團”。在義烏的 溫州商人超過了7萬人。而且義烏小商品市場每一個行業都有溫州商人,其中蒼南金鄉的標 牌、商標,溫州市區的眼鏡,平陽的年畫,永嘉的皮具,樂清的電器……領軍人物都是溫 州商人。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義烏有了第一代小商品市場的時候,300多名溫州人成了首批來義烏的 外地商人,正是這些溫州人,將“微利能帶來大買賣”的生意經在這裏傳播,才使得義烏小 商品市場有了今天的名氣。當然,這也給溫州人帶來了財源。專門經銷眼鏡的溫州商人鄭衡 就說:“我們選擇義烏作為創業地,就是因為這裏能讓我們不斷掙到錢、掙大錢。”

“薄利”不是賺錢少

“薄利”和“賺錢少”是兩個概念,有不少人把“薄利”等同於“賺錢少”,其實這是一種 誤解。正因為這一個“少”,才招來更多的顧客,從而積少成多,把從每一個顧客身上賺得 很少的錢加起來,也就相當可觀了。

1990年,溫州農民馮誌久來到珠江三角洲淘金,卻發現這裏早已人滿為患,他想到工廠打工 ,但因年齡大,無技術,工廠不用他。

馮誌久百無聊賴,便在各廠區轉悠,看到工人們下班後都端著飯盒往街上的小店裏跑,還 有那些在街上饑渴的盲流,他腦子一轉,怎麼不開一個供打工者吃飯的小店呢!

於是,馮誌久租了一間很便宜的民房作廚房,每天中午和晚上擔起兩桶飯菜,往流浪的人群 中推 銷,一天下來能掙30元。很快他湊足37000元資金,就在廣州黃埔大道邊租了一間5平方米的 店鋪,辦了執照,把鞭炮一放,正式開了一家快餐店。

馮誌久的小飯店一開張,就像鮮花引蝶似的引來了眾多的顧客,他經營的主要絕招,就是 收 費低。那時廣州的飯店快餐時價最低是2元,而他卻一律定為1元。1元錢吃飯誰不來!馮誌 久辛辛苦苦忙了一個月,結賬之後,除了開支,竟賺了2000元。

後來,馮誌久又增添了桌凳餐具,雇了臨時工,擴大門麵,每天早餐賣粉,中晚餐賣飯,一 律一元一份。這樣,每天的顧客少說也有500多人,最多達1000多人。

馮誌久掙錢的奧妙在於薄利多銷。每份1元的飯菜其實是沒有掙頭的,但算計得好,也可以 賺點兒錢,如果每天能賣1000份,就可掙300元,一個月就是9000元。幾年下來,馮誌久已 身家上百萬元,直到現在他的快餐仍是1元價,人們都稱他是“1元錢大享”。

不要看不起小錢,有位大亨說過“小錢是大錢的祖宗”。溫州人會賺錢,就在於他們“江河 不拒涓流”,頑強的生存本能讓他們千方百計節約成本,賺取一分一厘甚至是一毫的利潤, 微小的利潤意識使得“溫州製造”價廉物美,國內外市場占有率驚人。不僅積少成多、聚沙 成塔,還帶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回頭客,因此賺錢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六)不炒股票炒房產

溫州人賺錢務實而精明,務實就是沒有把握的事情不做,精明就是能夠分析 某項生意能否賺錢。因此,溫州人炒房不炒股。

為什麼不炒股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敢於冒險的溫州商人幾乎都不炒股。其實,這正是溫州商人聰明之處: 他們敢闖,但決不亂闖。他們在積累財富的過程中,不妄想一夜暴富。一旦看準某個商機 ,就會紮下根來,踏踏實實地賺錢。

據溫州市城調隊的一次抽樣調查顯示,溫州參與炒股的居民僅占城鎮居民家庭總數的72% , 遠低於浙江省23%的平均水平。同時,在該調查中顯示,溫州人資產投資的流向中,排在第 一位的是做生意,其次是投資房產,股票被排在了第八位。

對於溫州人的不愛炒股,上海人很是不明白。《解放日報》甚至還曾把“溫州股票不熱”當 新 聞。一向以頭腦靈活、精明能幹著稱的溫州人,超前意識強、勤勞而不甘落後,事事都走在 國人前頭。可是,唯獨對股市避而遠之。這是為什麼呢?

炒股好比賭博,這是很多股民的切身感受。而賭博是一種病態反應性疾病。在賭徒身上, 幾乎反映了人類的全部缺點。賭徒基本上是這麼一些人:急躁易怒之人、過度緊張之人、患 得患失之人、沒有節製之人、意誌不堅之人、拚命三郎之人、不聽勸告之人、得意忘形之人 ……

因此,做人實實在在,做生意腳踏實地的溫州人決不會炒股。那麼,溫州人炒什麼呢?炒 房!

開始於1999年的這一輪中國房價大漲中,溫州人以其大膽、敏感,賺足了錢財。而且這些炒 房大軍還是“業餘”的投資者,其中還以中年婦女為主,她們自有資金不多,文化程度不高 ,就利用銀行的貸款頻頻出擊。他們東征上海、杭州;南下廣州、深圳;西取重慶、成都 ……一路下來,他們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財富神話。

溫州現有民間閑置資金上千億元。因為溫州人極為務實,隻想投資,不願投機。因此那麼有 錢的溫州,股市卻一直冷冷清清、靜悄悄,這就是溫州人特有的經商理念。更多的溫州人喜 愛 做實業,或辦廠經商,或投資開發。因此,有了閑置資金,轉向購房置業,也就順理成章了 。

買房如買菜

溫州人對於炒房的熱情,有人以“買房如買菜”來形容,這雖然有些誇張,但下麵這幾個溫 州人炒房的鏡頭,就足以讓人瞠目結舌了。

在上海:陸家嘴102套住宅僅兩天就被溫州人一搶而空,成交近億元;

在杭州:西子湖畔每平方米逾萬元的“黃金房產”的主人大多是溫州人;

在重慶:溫州人晝夜排隊搶購時代廣場,最多一人買下一個樓層1000餘平方米的商鋪;

在蘇州:蘇州大學學生公寓數十套房子不到半天時間就被溫州炒家搶購一空;

在北京:2003年國慶期間推出的北京麗高王府別墅在溫州房交會之前就被預訂一空;

在成都:熊貓城一年時間在溫州的銷售額就達2億元;

在昆明:一個姓朱的溫州人獨吞1000多個攤位;

在喀什:至少1000名溫州人吃下喀什商貿城半壁江山;

在香港: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推出的鑽石豪宅“海名軒”為維多利亞港地標,每平方米均價港 幣75萬元,溫州人不聲不響地將11套收入囊中;

……

在過去的財富神話裏麵,一夜暴富後的人可以將10個手指都戴滿黃燦燦的金戒指。而今天, 炒 房的溫州人身上掛著很多把鑰匙。這等故事曾見諸多家媒體,唯一的差別是腰上所掛鑰匙的 多寡,有掛22把鑰匙的、35把的、50把的、最驚人的是72把。

一個在上海炒房的溫州人,身上就有著60把鑰匙,他將房產全部租了出去,每天的唯一工作 就是按照鑰匙的順序,挨家收租金。一天兩戶,輪一圈,一個月正好收完一遍租。

這個溫州人其貌不揚,和顏悅色,雖然身家數百萬,卻很節儉,一般不會“打的”,每次都 是 擠公交車上門收錢。如果不知底細,的確容易被誤認為是抄煤氣表或催繳電費的。有錢不張 揚,經商很務實,從這個人的身上,我們就能解讀到溫州人為什麼不炒股而炒房了。

很多誠實的人都曾抱怨是溫州人炒高了房價,甚至對溫州人恨之入骨。其實,這是不公平的 。因為樓盤擺在那裏,人人可以去買、去炒,為什麼自己不去炒呢?有人說那是因為溫州 人有錢,但要知道,也有很多溫州人是靠借貸來的錢炒房的,旅行時他們有時候還要因為5 元錢盒飯的品質要跟帶團的人理論。

為什麼炒房

周芳不過是“溫州炒房團”裏麵的普通一員,24歲開始炒房,跟隨溫州炒房團周遊全國,所 到 之處,房價一片“飄紅”。從最初的個人炒房,到如今與人合夥開起房產代理公司、帶“團 ”炒房,如今29歲的她身家早已超過百萬。

1999年,周芳的主職是做保險,因為業績好,手就裏有了十幾萬元閑錢。她想,錢放在銀行 裏 ,利息那麼少,應該做一些投資。然而選擇什麼樣的投資呢?當時才24歲的周芳,既不太懂 相關的專業知識,又從沒認真動腦筋盤算過。懵懵懂懂中,她想起以前看書翻雜誌,看到很 多富翁都是做房地產起家的。於是,在對於“暴富”的一種模糊憧憬中,周芳去了第一個房 展會。

當時溫州還沒有興起炒房熱,房展會上,看的人多,買的人少;自住的人多,投資的人少。 那次 周芳看中了一個名叫嘉景花園的項目,位於溫州新城,地段很偏,但周芳不介意。她的想法 是,溫州老城區差不多都建好了,市區肯定要往新城發展;而且當時溫州沒有太多成片的小 區,而這個小區的盤子較大,造型也很漂亮。

左思右想,周芳把心一橫:反正自己還沒房子,買就買了,投資不行也可以自己住。那時她 也不懂應該怎麼挑,就很隨意地選了一套房子買了。首付了30%,其餘選用了銀行按揭。令 周芳又驚又喜的是,不過四五個月的時間,房價很快從每平方米3380元漲到了4300元。

嚐到甜頭之後,周芳把賺錢的主要目標瞄準房地產。哪裏有房展會、推介會,她都會去,留 下 信息,房產代理公司就會主動打電話給她。開始時她隻在溫州買來買去,順利做成三四套房 後,她開始向外地發展。

周芳做的第一個外地樓盤在江蘇昆山。2001年,周芳的一個熟人去昆山做生意,回來後跟她 說 :“昆山的房子挺美的,但房價很便宜,不到兩千塊錢。”周芳就帶著另一個同事去了昆山 。 昆山離上海很近,綠化很好,台資企業比較多;而當時上海房價已開始上漲。周芳分析,昆 山的房價也會漲,而且空間很大。

當時有個樓盤的房價不過1800多元,每套100多平方米。那裏的政策非常寬鬆,每套訂金隻 收100 0元。而且時間差比較長,交訂金後3個月左右才轉“大訂”。不僅那1000元錢是隨時可以退 的。而“大訂”也隻有1萬元錢。於是,周芳就帶動了二三十人一起炒,有了點兒“炒房團 ”的樣子。他們一起包了一整幢樓。後來,每套房最少賺了2萬元。

昆山算是初戰告捷。到現在為止,周芳已做過十幾個樓盤,北京、上海、青島、海南、重慶 、成都……基本上幾個大城市都去過了。因為做得比較順,帶動了周圍的一批親友和同事 ,周芳就和別人成立了一個代理公司,開始牽頭組織“炒房團”,去外麵看樓、組織推介會 和房展會等等,從單純的投資者成為一個專門從事這個行業的團隊。

溫州人喜歡炒房,善於炒房的原因,說到底,還是因為溫州人的商人本性:賺錢第一、精明 過人、眼光長遠……

炒房的由來

溫州人炒作房地產的來曆是這樣的: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溫州人幾乎挨家挨戶 蓋起了新樓房,當時蓋新樓房主要是滿足自己居住。而到了90年代中後期,溫州人已不滿足 一家一幢樓房的居住水平,又開始瘋狂地建新房或購買商品房,因此有的人家一戶就擁有了 幾套房子。他們將過去的房子轉手出去,或者一直閑置在那裏。這樣超常的購買力導致當地 房價幾年來一路攀升,至今房價仍居高不下。

溫州人多年摸爬滾打的市場經驗,也成就了一批炒樓的行家裏手。溫州人炒熱了本地房地產 ,又開始炒外地。先是進軍杭州,繼而挺進上海,然後四麵出擊,向北跨越長江,轉戰青島 、濟南、北京、哈爾濱、大連、沈陽;向西則溯長江而上,攻克南京、武漢、重慶、成都; 向南則是奔赴海濱城市廈門、海口、三亞……

溫州人賺錢務實而精明,務實就是自己不能把握的事情是絕對不會去做的。因為他們不能把 握股票的漲跌,所以他們不會去炒股。而精明則表現在他們能夠通過仔細地分析來判斷某項 生意是否能賺錢,對於炒房正是這樣的。

對於在全國各地頻頻出擊的溫州購房團,人們都知道他們“下單迅速,團體購買,出手很大 , 快進快出,富有視覺衝擊力”。很多人一直都為房屋買賣中的“霸王”條款憤憤不平,而溫 州 人買房隻要看中了某處樓盤,拿在手中的購房合同看都不看,隨手就簽,偏偏就能賺大錢。 說到底,這還是溫州人頭腦精明,對商業機會有著天生的敏感性。

秦皇島一房產公司老總曾佩服地說:“溫州人對市場的分析太細致了,他們先分析秦皇島的 環境要素對房地產升值的影響力,再分析中央取消“夏都”後,秦皇島市投入100億元資金 改 善城市基礎設施,擴張了房地產的升值空間,又將秦皇島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的房價與對岸 大 連每平方米1萬元的房價作比較;為了了解當地的生活水平,他們會向餐館服務員細細詢問 每月的工資收入等。最後才認定秦皇島的房價有上升的空間。”

因此,溫州炒房團不僅僅是單一的大小老板,還包括一般的工薪階層,炒房項目也從炒住宅 樓逐步轉到炒商鋪、寫字樓。溫州人炒樓帶有明確的目的,就是賺錢。因此,他們往往選擇 客流量大、經濟發達的直轄市和省會城市。他們在這些城市蹲點尋覓樓盤,每天上午待在房 間裏睡覺,下午去看樓盤,晚上去收樓盤。這些炒家們每天見麵問候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你那裏有樓盤嗎?多少錢?”

(七)模仿是致富的捷徑

創業靠善於模仿而迅速成功,成功之後再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這就是溫州人 致富的捷徑。

創業在模仿中起步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溫州人創業就是以模仿、抄襲、複製人家的產品開始起步的。當時 ,很多溫州人在外麵經營的時候,觀察市場、觀察新的產品。一旦市場上有新產品,他們很 快就開始製造。而那個時候,知識產權的概念並沒有深入到人們的心中。

將人家的好東西拿過來,這是絕大多數溫州人不得不經曆的一個階段。在一無資金、二無技 術、三無資源的背景下,精明又膽大的溫州人,最初正是靠了“模仿”,才打出了一片屬於 自己的市場。曾經是溫州“四大經濟支柱”的紐扣、皮鞋、服裝和打火機產業,無不來自於 模仿。

紐扣隻要從外地或國外買來的衣服上拆下幾顆、仔細研究一番就能夠生產;皮鞋仿意大利的 ,服裝仿法國的,打火機仿日本的。溫州有很多的同胞散居在世界各地,當他們回到了家鄉 ,穿著和日用品就成了生意有心人的目標。到手以後,用一夜的時間就可將它解剖完畢,當 這 個同胞將要出國的前夕,他已經看見跟自己使用的東西一樣逼真、一樣精美的仿製品已經擺 在了櫥窗上。這往往使他們驚歎不已。

當然,在創業成功之後,他們就會創立自己的品牌。“模仿”不可恥,反而正是溫州人實事 求是 、因地製宜的精明之處,他們很好地踐行了魯迅先生所提倡的“拿來主義”。

當巴黎或意大利時裝周展示了最新時裝,不久之後,在溫州市場上就會出現式樣相似的時裝 ,並隨之銷售到全國各地。他們是委托國外的朋友馬上以高價購得新產品,坐飛機帶回溫州 ,連夜研究,然後根據中國人的習慣加以改進。沒幾天,嶄新的樣式便可投放市場。

為了使模仿更具有價值,溫州人幹脆把工廠搬到了大城市的郊區。香港和南方城市一有新 式樣 出來,他們馬上通過傳真或用飛機帶去樣品,幾天以後,與世界同步的時裝就生產出來了。 與長途販運相比,他們既節省了運費也節省了周期。現在,在北京的西單、前門、阜成門等 一些大服裝商場,無論哪一樓層,隨便一打聽,都可以見到精明的溫州人。

20世紀90年代,溫州眼鏡企業發展到100多家,並以式樣新穎、質優價廉吸引了外商。據統 計,1997年溫州眼鏡業產值突破10億元,1999年上升為15億元,占全球銷量的1/3,暢 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遠洋眼鏡公司老板葉子健就是通過模仿而成為“眼鏡大王”的。1982年,高中畢業的葉 子健還在溫州蜜餞廠當工人,當時有許多走私的“金絲”眼鏡流入市場。葉子健用 一個月的工資,買了一副金絲眼鏡,然後將鏡架拆卸,憑著自己對金工的了解,分頭到其他 配件廠加工,再自己塑型裝配,終於生產出第一批“金絲”鏡架。

溫州大隆機器有限公司采用的則是與外商、台商合作,引進模仿意大利鞋機生產廠商 的技術,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他們把這稱為“與巨人同行”。1994年他們與台灣鞋機 生產商益鴻公司合作,為其生產配件,兩年後大隆將自己研製生產的鞋機推向市場;其後大 隆又瞄準了意大利技術。他們選擇了意大利的沙巴和BC作為合作夥伴,由意方提供具有國際 水平的鞋機圖紙,而大隆負責鞋機的生產和銷售,很快躋身於世界一流的鞋機生產廠商行列 。

模仿就要學到家

溫州人的模仿不是“畫虎不成反類犬”,而是用心模仿,下功夫研究,不僅學到了家,而且 還青出於藍色而勝於藍。溫州產的打火機風靡世界就是這樣一個成功模仿的例子。

1985年初,一些旅居海外的溫州人回鄉探親,饋贈日本打火機給親戚。這種小巧玲瓏,一打 就冒出藍色火焰的打火機要賣三五百元人民幣。一些機靈的溫州人動起了腦子,他們將打火 機拆開,一個一個零件仔細地研究;然而關鍵的電子打火器卻不是輕易能仿製成的。

溫州人就來到當時電子業最發達的上海尋找出路。也是天助溫州人,東風電器廠剛在一個星 期前攻克了這一難題。因為有了國產的47伏電容器,世界暢銷的這種時髦的“貓眼”打火 機很快在溫州生產問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