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影響下級不僅要靠硬權力,更要靠軟權力。古代思想家老子說,領導有四種境界:“恨之侮之”、“敬而遠之”、“親而譽之”和“不知有之”。“不知有之”就是讓被領導者感覺不到領導的存在而又能實現領導目標的領導方式,這其實就是領導權力的柔性化。具體說來,建立軟權力依靠四種因素:其一靠製度;其二靠文化;其三靠良好的領導體製、觀念、作風;其四靠領導者人格的力量和領導藝術的作用。傳統的行政領導用權是任務導向、目標導向,而和諧社會的領導用權則應是基於價值。不論是領導決策還是領導用人,一切領導用權活動都要以人為本,而且在權力績效評判標準上也應更加關注人文的東西。比如,在評價領導發展的能力上,就不能隻參照GDP指標。
第四,構建和諧社會對領導者提出了民主用權的新要求。
領導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是被監督者,要民主用權。按照民主法製的要求科學地配置權力是實現有效製約權力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環節。
要合理分權。要通過對權力結構的適當分解和合理調整,使權力主體相互製約,權力客體分而治之,權力環節相互承接,形成一個相互監督製約的有機整體。
要大力放權。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發揮市場機製調節和管理社會、經濟生活的作用。凡是能通過法律、法規、政策、經濟方法解決的問題,盡量避免或減少用行政手段來解決。對必須用行政手段解決的問題也必須嚴格按製度和程序公開進行,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
要經常輪權。即對權力行使者的崗位要建立輪換製度,尤其是對那些掌握著人、財、物權的重要崗位的人員更要經常進行輪換。對領導分管的工作要根據實際情況經常進行輪換,防止分管時間過長,造成權力過分集中。
要以權製權。要根據合理授權、以權製權的原則,在設置一種權力時,一定要設置相應的權力對其進行製約,形成相互約束、協調運作的穩定的權力結構。
(二)找準正確用權的有效途徑
從一定意義上講,和諧社會包含以下幾個層次: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二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三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和諧,最後一種和諧所需要的就是領導用權的和諧。領導者應不斷加強正確用權的路徑探索,既注重領導用權的科學化,又要在用權的藝術性上下功夫,使兩者互補起來。
- 要警惕“上位者迷失”。 li>ul> 領導者在整個社會中占據著政治優勢,而且隨著位置的不斷提高,權力會不斷加大、層次會不斷升級,在這個時候,尤其要警惕“上位者迷失”。
要不迷失於權力。權力會腐蝕人,權力甚至可能是私欲和犯罪的酵母。權力的特殊作用使其很可能成為一種謀取私利的工具,掌權人也很可能成為別有用心的人“攻關”的對象。各級領導幹部要努力做到清正廉潔,切實管好自己,管好身邊人,管好子女,經受住權力、金錢和美色的考驗。
要不迷失於法紀。依法治國首先體現在依法用權上。領導者要帶頭增強法製觀念、監督觀念,把一切權力都放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來運作,做事力爭做到手段合法、方式合法、程序合法、內容合法,確保權力的權威。
要不迷失於自我。權力的構成要素包括職務權力和個性權力。領導者除了用好職務權力以外,還應用好個性權力。這種個性權力以領導者的個人修養為基礎,主要表現為品德和專長。
領導幹部要不斷強化自身修養,堅持以德服人,以德管人,要用公認的領導能力、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養,提升非權力因素的影響力,提高行使權力的質景。
第二,要加強“情商培養”。
領導者也要提倡素質教育,塑造自己健康豐滿的個性與人格,這樣才能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始終保持活力。
要善於自我調控。在實踐中,領導用權往往容易求快,形成欲速則不達的焦急心理;求大,形成偏向虎山行的暴躁心理;求全,形成事不隨我意的迷惘心理。在這種情況下,要學會處亂不驚,處驚不亂,保持清醒。
要善於應對壓力。更大的權力意味著更大的壓力,領導者時常要麵臨群眾企盼的高水平、工作任務的滿負荷、超越自我的高難度等來自各方而的強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領導者要化壓力為動力,有意識地容忍和接受工作中的一些挫折和壓力,以此來檢驗磨煉自己,增強自我的意誌魄力。
要善於捕捉規律。一切工作都有其規律,所以在平時工作中,領導者要多思考、多調研,不斷修正自己的知識和觀念,達到明人明紀明事的更高心理層次。
要善於展現人格。領導者應在用權中展現出道德高尚、行為正派、知識淵博、工作熱情、辦事公道的獨特人格魅力。對被領導者來說,這既是一種人格的景仰力,又是一種無形的號召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要學會“合縱連橫”。
簡單地說,就是要有效處理好各種層次上的關係和矛盾。
要學會借勢。既要學會借助別人的智慧,又要學會借助別人的力量,戰略上力求主導、戰術上充當主體,調動一切能夠借助的集體力量。要學會造勢。領導工作中經常要遇到攻難破險的情況,因此,領導者在平時工作中要注意找根源、找重點、找關鍵,處處為自己營造一個良好的態勢,這樣才能在領導活動中立於不敗之地。
要學會分權。要適度授權、視能授權,要考慮對方的能力及其對該項工作的興趣與愛好因事擇人。同時,還要授權留責,大力支持被授權人的工作,不要授權以後又亂加下涉,也不能授權以後撒手不管,而要授權不卸責,對工作要時常考察控製,出了問題要勇於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