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弄堂(1 / 3)

小孩子們通常是在放學後的下午來到這裏,這是管束最鬆弛的時間,學校放掉了,大人還沒回家。他們卸下書包,跑出家門,悠閑地站著。在年幼的學齡前兒童眼睛裏,已經是可敬仰的走上社會的人了,於是,慢慢向他們靠攏過去。有時候,他們這一夥裏還會出現個把中學生,那麼,連他們的臉上,就都會掛上近乎諂媚的巴結表情。那中學生才真正是走上社會的人呢!他穿著皮鞋,襯衫束在西褲的腰裏,褲口翻出一道克覆——“克覆”這個詞大約來自於英語“COVER”,說明是這城市服裝曆史的正傳。他雙手插在褲袋裏,偶爾拔出來,在耳鬢順一順,鬢角剃得發青,沒什麼可順的,所以很快地手又垂下來,插進褲袋。可是,就這一下子,風度出來了。他無須說話,隻略微牽動嘴角,態度也出來了,足夠主宰整個局麵。這就是小孩子的階級社會,根據年齡劃分的。此時,那些小學生由於競相表現與討好,個個都很饒舌,聒噪得很。至於學齡前的幼童,則一聲不出,簡直是蟲蟻似的人生,根本進不了人們的眼瞼。

然而,黑弄堂的遊戲使各階層的人都興奮起來。人們合夥將一個人往夾弄裏推擁,那人奮力掙紮突圍,抓住最貼近的那個,擁到夾弄口。人們也不管換了誰,隻是一勁地擠壓,那人就好比替死鬼,要找到下一個替死鬼方才脫得了身。這一切嘩動是由小學生發起,中學生不屑參與,隻哈哈大笑,但無疑是推波助瀾,使得人們更加瘋狂。連那些幼童都被激勵起來,高聲尖叫,圍著人群亂跑,在他們的腿腳間打絆。那端的黑弄堂更顯出寂靜。有一些光線掠過去,夾弄裏的蛛網亮一下,又滅了。人群壅塞在夾弄口,背脊在粗糙的弄壁上撞來撞去,腳下已經是明渠的溝底。好比箭在弦上,瀕臨深淵,所有的人都在急吼急叫,開了鍋似的。在這擠作一團的人堆外圍,往往是比較孱弱的孩子,他們的體力和激情稍遜於前沿的那夥,在這酷烈驚險的遊戲中,他們充當不了主角,於是就在了邊緣。忽然間,他們中的一個感覺後腰受了一擊,力量雖不大,可因為沒防備,也險些一個趔趄。吃驚中回頭,見是一個小女孩子,臉通紅著,又一次向他撞來。他反應還是慢了一拍,又被她撞了一次。她高興得跳起腳來,臉更紅了,額發都汗濕了,貼在腦門上。此刻,世道已在極亂的當頭,沒有道理可言。他往邊上挪了挪位置,避免與她糾纏,不料想她以為是怕她,跟過來,再次撲將上去。很顯然,他被抓來充當了她的玩伴。

這一回,他讓開了她,她不罷休,又向他過來。如此,一個讓,一個逼,最終,他離開人群,回家了。小孩沒有跟他過去,到底舍棄不下這裏的熱鬧,她停下腳步,遺憾地看著他的背影,越來越遠,最後轉進一條橫弄。院牆的角覆蓋了夾竹桃的花朵,這孩子從花朵下走過去,不見了。

小孩子們通常是在放學後的下午來到這裏,這是管束最鬆弛的時間,學校放掉了,大人還沒回家。他們卸下書包,跑出家門,悠閑地站著。在年幼的學齡前兒童眼睛裏,已經是可敬仰的走上社會的人了,於是,慢慢向他們靠攏過去。有時候,他們這一夥裏還會出現個把中學生,那麼,連他們的臉上,就都會掛上近乎諂媚的巴結表情。那中學生才真正是走上社會的人呢!他穿著皮鞋,襯衫束在西褲的腰裏,褲口翻出一道克覆——“克覆”這個詞大約來自於英語“COVER”,說明是這城市服裝曆史的正傳。他雙手插在褲袋裏,偶爾拔出來,在耳鬢順一順,鬢角剃得發青,沒什麼可順的,所以很快地手又垂下來,插進褲袋。可是,就這一下子,風度出來了。他無須說話,隻略微牽動嘴角,態度也出來了,足夠主宰整個局麵。這就是小孩子的階級社會,根據年齡劃分的。此時,那些小學生由於競相表現與討好,個個都很饒舌,聒噪得很。至於學齡前的幼童,則一聲不出,簡直是蟲蟻似的人生,根本進不了人們的眼瞼。

然而,黑弄堂的遊戲使各階層的人都興奮起來。人們合夥將一個人往夾弄裏推擁,那人奮力掙紮突圍,抓住最貼近的那個,擁到夾弄口。人們也不管換了誰,隻是一勁地擠壓,那人就好比替死鬼,要找到下一個替死鬼方才脫得了身。這一切嘩動是由小學生發起,中學生不屑參與,隻哈哈大笑,但無疑是推波助瀾,使得人們更加瘋狂。連那些幼童都被激勵起來,高聲尖叫,圍著人群亂跑,在他們的腿腳間打絆。那端的黑弄堂更顯出寂靜。有一些光線掠過去,夾弄裏的蛛網亮一下,又滅了。人群壅塞在夾弄口,背脊在粗糙的弄壁上撞來撞去,腳下已經是明渠的溝底。好比箭在弦上,瀕臨深淵,所有的人都在急吼急叫,開了鍋似的。在這擠作一團的人堆外圍,往往是比較孱弱的孩子,他們的體力和激情稍遜於前沿的那夥,在這酷烈驚險的遊戲中,他們充當不了主角,於是就在了邊緣。忽然間,他們中的一個感覺後腰受了一擊,力量雖不大,可因為沒防備,也險些一個趔趄。吃驚中回頭,見是一個小女孩子,臉通紅著,又一次向他撞來。他反應還是慢了一拍,又被她撞了一次。她高興得跳起腳來,臉更紅了,額發都汗濕了,貼在腦門上。此刻,世道已在極亂的當頭,沒有道理可言。他往邊上挪了挪位置,避免與她糾纏,不料想她以為是怕她,跟過來,再次撲將上去。很顯然,他被抓來充當了她的玩伴。

這一回,他讓開了她,她不罷休,又向他過來。如此,一個讓,一個逼,最終,他離開人群,回家了。小孩沒有跟他過去,到底舍棄不下這裏的熱鬧,她停下腳步,遺憾地看著他的背影,越來越遠,最後轉進一條橫弄。院牆的角覆蓋了夾竹桃的花朵,這孩子從花朵下走過去,不見了。

夾竹桃盛開的季節,白晝漸長,小孩子們在弄堂裏滯留的時間延宕了。大人們被天光蒙蔽,也會有一時的疏忽。到了傍晚,較為大型的聚集解散,卻還會有一些散兵遊勇,零落在弄堂裏,玩興未盡,流連忘返,抱著些微的希望,等待再有一個高潮掀起,無奈大勢已去,曲終人散。方才說的那男孩,從小受家中管束,長大後又協助管束兄弟,及時回進門裏,在父母下班之前,幫祖母端飯端菜,整頓飯桌。正當他在廚房與客堂間往來穿梭,見廚房麵向後弄的門,隙開著一條縫,縫裏有一隻眼睛,大而且圓,就是那推他的小孩,不知道她怎麼找到這裏來了。他手裏端了一摞碗,用臂肘將門推上,那隻眼睛被關在了門外的暮色裏。

後來,他就常常看見這小孩了。她原就是尾隨他們的那一群幼童中的一個,不知怎麼,總是落單的一個。即便是學齡前的兒童,也是一個小社會,三五結黨,交頸摟頭地私語和進出。她呢,一個人背著手倚在牆上,或有時屈起一條腿,抵著身後的牆,看她的同齡人玩,帶著一種不屑的表情。一旦轉向他們這樣的大孩子,她的臉色立刻變成熱切的。然而,這一回,該是她受到不屑的眼神了。試想想,誰能理會她呢?他們那一夥,清一色的男生,與他們同齡的女生,已經在學做淑女,藏在深閨不見人了。像小孩這樣,是連性別都還沒有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