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領導工作製度創新
仔細審視我們以前的製度建設,不難發現,以往我們製度建設的前提主要是建之於“人治”的基礎之上,即建之於對我們幹部的道德信任基礎之上。領導製度也如此。在對幹部的約束方麵大都依靠幹部們的道德自製,依靠他們的自律以及對他們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告誡。長期以來,我們主要是提倡幹部們自覺地廉潔奉公、勤政為民,做人民的公仆,為人民服務。與此同時,人們也更多的是寄希望於我們的幹部自覺做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如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牛玉儒式的好幹部。當傳統的倫理觀和價值趨向尚為整個社會所認可時,尤其是當社會對幹部的評判標準主要是以道德評判為準則時,我們大多數的幹部能夠做到嚴於律己,勤政為民,並出現了無數兩袖清風、一身正氣的好幹部。但現實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那些立場不堅定者在這一變化之中經受不了考驗。
(一)決策製度的創新
領導的作用在於決策和選人。科學正確的決策要求領導者在決策過程中運用廣泛的思想理論和建議,要聽取多方麵的意見,用以減少決策成本。近年來,不少地方都發生了因決策失誤造成的“敗家子”工程。各類開發區、大學城、高新園區遍地開花,大量圈占了農民土地而又“開而不發”,成了撂荒地。一些地方盲目建設行政中心、豪華辦公樓、中央商務區、會展中心、大草坪、大廣場、主題公園等,嚴重超越了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不僅損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引起了群眾的強烈反感,也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使當地政府的信用蒙上了陰影,成為影響黨群幹群關係、危及社會穩定的重大隱患。之所以出現如此多的決策失誤,與部分領導幹部不正確的發展觀和政績觀有關,也有領導幹部決策能力和決策水平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科學民主的決策機製。盲目投資、亂上項目,損失是巨大的,教訓是慘痛的。隻有實行科學民主決策,才能克服領導幹部判斷預見能力的缺陷,有效地規避風險,減少失誤;才能量力而行,講求實效,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走出一條符合本地實際的穩健發展之路,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真正造福百姓。因此建立科學的決策製度就顯得十分必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實現決策製度的創新:
1.實現決策的民主化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領導者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決策,決策民主化是實現決策科學化的前提。現在有些部門的決策主要依靠領導者個人的經驗進行,因而往往出現了決策過程中的失誤,導致整個部門的工作效率下降,甚至造成了重大損失。因此,要建立一個正確決策的體係,關鍵在於改變依靠個人經驗進行決策的方式,決策者要有自知之明,願意聽取、並且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如果決策者沒有自知之明,就會覺得自己肯定是沒錯。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能人在一次創業過程中,確實成績斐然,一次創業的成功,很有可能導致創業者驕傲自大,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走向“獨裁”。因此,決策者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要認識到個人力量的局限性,個人知識的有限性。隻有這樣,才能真正領悟“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的道理,才能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所以,領導者在決策過程中要充分發揚民主,廣泛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然後加以比較,得出滿意的結果,最後作出科學的決策。
2.實現決策的科學化
第一,要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決策的複雜性、高難度和高要求。當今世界,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社會生活日益顯現出多元化、綜合性、係統性的複雜特點,也對決策提出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在國際上,世界的不確定、不安全的因素增多,各種矛盾相互交織、錯綜複雜,國際局勢在矛盾中急速變化,對我國的發展建設產生著多重和巨大影響。在國內,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高速發展期,也是矛盾的凸顯期和不穩定因素的多發期,經濟生活中的體製性、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社會利益關係更趨多樣化、複雜化,各種利益矛盾和衝突更加明顯,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顯著增強。對於國際國內形勢的複雜性和多變性及其帶來的決策科學化的高難度,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思想準備。在新形勢下,決策的高要求主要來自決策內容的特殊性。決策是各級政府在公共事務管理過程中的決策,要體現出對於公共利益的本質追求。在利益多元化且差異性和衝突性訴求大量存在的情況下,做出反映社會公眾普遍需求、能夠合理協調各群體利益關係的公共行政決策難度確實很大,再加上廣大社會公眾民主意識、法治意識、權益意識和監督意識不斷增強,政治公開化和透明度不斷提高等因素的作用,使得決策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對決策科學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第二,要組織專家谘詢論證。麵對複雜多變的形勢和決策難度不斷增加的現實,各級政府僅靠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實現決策科學化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必須動員和組織社會各方麵力量參與決策。善於吸納各方麵的意見和建議、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就明確提出:要“完善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廣泛集中民智,使決策真正建立在科學、民主基礎之上。對於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事項,要廣泛征詢意見,充分進行協商和協調;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重大事項,要認真進行專家論證、技術谘詢、決策評估;對同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要實行公示聽證等製度,擴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度。”《決定》不僅強調了各種社會力量參與決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明確規定了他們參與決策的主要內容和形式,指出了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工作思路。
在參與決策的各種社會力量中,專家學者特殊的身份、地位和獨有的學識能力決定了其突出的作用。與政府官員相比,專家學者有廣博的專業技術知識和豐富的信息資源。專家學者作為一個群體,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各領域都有長期深入的研究,掌握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最高研究成果,可以為決策提供政府官員所不可能精通、而又是決策所必需的信息,也可以直接對決策提供專業技術的谘詢、論證和評估。專家學者又是政府體製外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社會群體,其學識、能力和特殊的地位、視角,使他們可以比較客觀公正地分析觀察公共行政行為,同時還有條件在綜合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反映其他社會群體訴求的決策參考意見。因此,各級領導幹部要有組織地廣泛聯係專家學者,建立多種形式的決策谘詢機製和信息支持係統。但值得注意的是,必須以嚴肅認真的態度發揮專家的作用,切忌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