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變增長方式,繼續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大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性轉變,切實把工作的重點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轉到注重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進一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引導生產,采取有力措施,使供給和需求做到大體平衡,遏製一些行業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複建設的現象,改善能源結構,推動服務業加快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繼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大投資和政策向農村傾斜的力度,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切實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大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促進城市健康發展。采取增加建設資金投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給予優惠政策支持等措施,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發揮中部地區的綜合優勢,加快中西部地區改革和發展的步伐,鼓勵沿海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四)突出工作重點,切實解決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
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把“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的原則,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建設的各項任務中去。千方百計地幫助人民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問題,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實施積極的促進就業的政策,加強人力資本投資和人才開發,使我國人口多的壓力轉變為創造財富的能力。努力增加居民收入,進一步鼓勵居民擴大消費,擴大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強對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領導幹部的國情、國策、國法的教育,切實采取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相結合的措施,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鼓勵和扶持循環經濟、生態產業、綠色產品發展,建設工業生態係統,節約使用水、土地、能源和各種原材料,全麵建設節約型和環保型社會。進一步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堅決清理整頓各類名目繁多的開發區,落實最嚴格的土地保護製度,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堅決製止城鎮房屋拆遷和農村土地征用中的各種違法、違規行為,繼續清理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問題,切實維護城鄉居民的合法權益。
(三)改變增長方式,繼續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大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性轉變,切實把工作的重點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轉到注重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進一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引導生產,采取有力措施,使供給和需求做到大體平衡,遏製一些行業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複建設的現象,改善能源結構,推動服務業加快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繼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大投資和政策向農村傾斜的力度,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切實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大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促進城市健康發展。采取增加建設資金投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給予優惠政策支持等措施,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發揮中部地區的綜合優勢,加快中西部地區改革和發展的步伐,鼓勵沿海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四)突出工作重點,切實解決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
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把“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的原則,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建設的各項任務中去。千方百計地幫助人民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問題,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實施積極的促進就業的政策,加強人力資本投資和人才開發,使我國人口多的壓力轉變為創造財富的能力。努力增加居民收入,進一步鼓勵居民擴大消費,擴大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強對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領導幹部的國情、國策、國法的教育,切實采取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相結合的措施,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鼓勵和扶持循環經濟、生態產業、綠色產品發展,建設工業生態係統,節約使用水、土地、能源和各種原材料,全麵建設節約型和環保型社會。進一步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堅決清理整頓各類名目繁多的開發區,落實最嚴格的土地保護製度,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堅決製止城鎮房屋拆遷和農村土地征用中的各種違法、違規行為,繼續清理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問題,切實維護城鄉居民的合法權益。
二、政府管理創新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關鍵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與發展的經驗證明,體製改革與社會發展始終是一個互動過程。在新的發展階段,政府職能及其運行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決定性體製因素和關鍵。如果說30多年來以企業為中心的改革成功地塑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為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體製條件,那麼,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必然要求改革的重心轉向政府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