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當好群眾致富的“領頭雁”、當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帶頭人?這是每個農村黨員幹部都要思考的大問題。在這一點上,王樂義作出了表率。他靠著富民的使命感,刻苦自學,不斷創新,讓“冬暖式蔬菜大棚”由盆景變成園林,結束了我國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鮮蔬菜的曆史,帶動成千上萬的農民走上致富路。他把全部心血放在蔬菜新技術、新品種的試驗開發和推廣上,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他忠實地實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富民”這一共產黨永遠不變的宗旨落到了實處,讓群眾真真切切地得到了實惠。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科技的支持和推動,因此,如何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素質特別是科技素質是農村黨員幹部在當前的一個重要任務。提高農民素質尤其是科技素質,需要千千萬萬個像王樂義這樣的帶頭人:他毫無保留地向農民傳授蔬菜種植技術,提高了眾多農民的科技素質。他身患癌症,但為了更多的農民兄弟能夠學到技術,四處傳經授藝,不取分文報酬。他就像火種,燃燒自己,使科技之火形成燎原之勢。新農村建設需要更多像王樂義這樣懂技術、會管理的“班長”。王樂義懷著對黨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心係群眾,勇於進取,忠實實踐著黨的宗旨,在一個農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譜寫了一曲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動人樂章。
王樂義為千千萬萬個農村黨員幹部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使廣大農村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發展目標。王樂義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帶頭人,三元朱村的發展為我們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做法。因此,向王樂義學習,對於推動當前的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三,學習王樂義是加強新時期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現實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斷加大廣大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力度,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進一步發揮,村民自治組織、集體經濟組織和群團組織進一步健全,促進了村級各項工作的製度化、規範化和法製化,保證了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的正確貫徹實施。農村的深刻變化和巨大進步與基層組織作用的有效發揮是密不可分的。
長期以來,廣大農村基層幹部紮根基層,辛勤工作,為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維護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實踐證明,當前農村基層幹部隊伍的主流是好的,對此必須予以充分肯定。但同時也要看到,近年來,在一些鄉村,黨群關係、幹群關係緊張,已成為影響新農村建設的突出障礙問題。一些農村基層組織,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形勢,缺少對黨員和群眾的吸引力、凝聚力,黨員和幹部的作用一般化;農村集體經濟薄弱,黨支部、村委會組織群眾的一些活動缺少必要的經費,沒條件給百姓辦好事實事,影響群眾對黨員幹部的積極評價;有的為民辦實事意識不強,工作作風飄浮,相當多的精力還是用在自家發展上,做一些集體的工作,也給人務虛的感覺,甚至還不如一些富裕農民具有影響力。農村基層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麵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有的辦事不公,吃拿卡要;有的用公款吃喝,鋪張浪費;有的以權謀私,為個人或親屬謀取不正當利益;有的公款參與營業性場所娛樂活動;有的甚至弄虛作假、欺上瞞下、沽名釣譽。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損害了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導致一些地方黨群幹群關係緊張,甚至造成矛盾激化,誘發群體性突發事件,嚴重影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影響黨和政府在農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影響基層政權的穩固。在這方麵,要對比學習王樂義,為民辦實事,為民辦好事,並且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取信於民,提升農村黨組織和農村黨員幹部在群眾中的形象。
王樂義是新時期農村基層幹部的楷模,是農村基層幹部學習的榜樣。王樂義說得好:“黨員幹部必須具備高尚的人格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才會贏得群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才會為黨增光添彩。”其實在王樂義剛當村支書時,他就和村委幹部約法三章:要以身作則,公道辦事,民主管理。他強調當幹部要對鄉親們一視同仁,不能讓個別人占便宜,讓老實人吃虧。為了做到這一點,他要求對班子的人選嚴格考查遴選。同時他認真把好財務關,堅決不做“一支筆”。可以說,王樂義最令人佩服的就是他那股子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精神。這正是值得我們農村黨員幹部學習的重要方麵。1989年,三元朱村冬暖式蔬菜大棚試驗成功引起了壽光縣委、縣政府的重視。當時的縣委書記王伯祥找到王樂義,對他說:“把你們這個技術貢獻出來,在全縣推廣,怎麼樣?”當時王樂義也犯了難,他反複斟酌,最後還是打定主意,不搞封鎖,向農民兄弟傳授大棚技術。事後,為了獎勵王樂義,壽光縣委、縣政府打算在縣裏設一個蔬菜局,讓王樂義來當局長。可是王樂義婉言謝絕了,他說: “我是一個農民,把這個農村支部書記幹好就行了,就不當這個局長了。”縣裏決定獎勵他兩萬元錢,可他說啥也不收,送獎金的人去了三趟,也沒把這份獎金送下。這就是王樂義,這就是農村基層幹部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