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認識到,黨員義務與權利各有其內涵,但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目前,在這方麵,我們一些農村黨員幹部還存在著不能全麵理解黨員義務與權利關係的現象。有些黨員可能會認為,學習王樂義的崇高精神,就是要黨員個人隻向組織盡義務,不需要享受任何權利。其實不然,黨章賦予黨員的權利,不是個人的特權,也不是黨員個人要爭權奪利,而是為了完成黨的任務的一種政治權利。如果不享有這些權利,黨員也就難以切實履行自己的義務。還有一些黨員隻想享受權利,不願履行義務,發展下去就會成為“特殊黨員”,這是黨的原則根本不能允許的,是與黨員的標準根本不相容的。有些基層黨組織,隻要黨員盡義務,忽視黨員正當權利,平時有關黨內的一些大事,很少讓黨員了解,更談不上與就應該胸懷大局、心底無私、黨員商量或讓黨員參與,隻是遇到困難時才想到黨員。這些現象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充分領會黨員義務與黨員權利的辯證關係。
可以說,對黨忠誠是對黨員最根本的要求,也是黨員應盡的義務的可靠基礎和保證。我們也要看到,保證黨員能夠認真履行黨員義務,還必須要提高黨員的自身素質,增強黨員認真履行義務的能力。當前,一些黨員不能履行義務,並不是由於他們主觀態度上不認真,而是因為他們不具備履行某些義務的自身素質。例如,由於曆史等客觀原因,農村中一些老黨員是文盲或半文盲,這為他們履行黨員的學習義務造成一定困難;在農村還有一些黨員自己缺乏致富本領,也就不能很好地履行“帶頭發展經濟”、“帶動群眾共同致富”的義務,等等。因此,黨員要認真履行義務,還必須要像王樂義那樣,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從而增強認真履行黨員義務的能力。
2.“為的就是群眾過上好日子”
共產黨員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國共產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即沒有自己的私利。黨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準繩。因此,共產黨員必須以實際行動實踐、體現和保持黨的先進性,把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的惟一追求,並且為了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利益不惜犧牲個人利益乃至個人的一切。我們入黨是為了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和人民的幸福,而絕不是為了個人發家致富。共產黨人是曆史唯物論者,我們從來不否認社會成員有個人的利益、個人的抱負和追求。但是個人利益必須服從國家利益,局部利益必須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必須服從長遠利益,使個人的理想、抱負和追求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共產黨員一定要把“人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弄清楚,如果隻是為自己、為家庭而活著,那個意義是很有限的,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因此,隻有像王樂義同誌那樣,為國家、為社會、為民族、為集體的利益奮不顧身地工作,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樣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才是光榮的人生、閃光的人生。農村共產黨員就是應該像王樂義那樣,為了農民群眾過上好日子.舍小我,顧大我。
從理論上講,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和信奉共產主義的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利益,千方百計造福人民,是天經地義的,是常識,是公理。一方麵,這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無論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建設和改革年代,黨的利益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黨沒有超越人民利益之上的特殊利益。我們共產黨員的一切奮鬥,說到底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王樂義的“為的就是群眾過上好日子”,正是這種利益觀的最好詮釋,也是黨員幹部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具體體現。
1978年,三元朱村的經濟實力在全鎮排名倒數第一。在王樂義當村幹部後,他帶領鄉親們把三塊顆粒不收的坡崗地改造成果園,三年見果,五年豐產,全村家家戶戶有了果園。但王樂義想,要想徹底擺脫農村貧窮落後麵貌,必須靠科學種田,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1989年底,他帶著幾名黨員骨幹,到外地請教不用燒煤的冬季蔬菜大棚技術。但建一個大棚要六七千元的投入,鄉親們都怕擔風險。王樂義苦口婆心地說服共產黨員帶頭,不要怕擔風險,全村除年老體弱的黨員外,17名黨員冒著風險建起了17個大棚。在建大棚過程中,王樂義通過反複試驗,對原來學到的技術進行改革,研究成功不用燒煤的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技術。第二年春天,17個大棚戶均每個純收入2.7萬元。原來三元朱村沒有“萬元戶”,這一年冒出了17個“雙萬元戶”。不久,全村共建大棚492畝,基本達到一戶一個“綠色銀行”。此後,王樂義眼睛向外,瞄準了國外的一些優特品種,做起了“引進品種”、 “技術攻關”、“擴大種植”的文章。有人說三元朱村的大棚變成“蔬菜聯合國了”。王樂義說,他的“蔬菜聯合國”來之不易。讓我們深感敬佩的是,一個60多歲的老農民,為求新技術,競一次又一次地走出國門!當年,他帶著大棚裏產的高品質蔬菜去國外尋找商機,根據人家挑出的毛病,回國後繼續研究攻關。很快,無刺黃瓜、果肉型西紅柿從大棚走向了首都北京,並走向了外國人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