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印證了一個淺顯而深刻的道理: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幹部。在農村工作中,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黨員幹部帶了頭,群眾看到了希望,嚐到了甜頭,就越來越有勁頭。
1978年9月,三元朱村換屆改選,全村黨員異口同聲,要王樂義出任支部書記。王樂義說:“我是個隨時都可能撂倒的半拉子人,但我絕不是隨時都會放棄奮鬥的人。我不知道我能活幾年,但我知道活一年就要把這一年的活幹好,能活十年就幹十年!”帶病上任的王樂義清點了一下全村的家業:四個小隊兩輛破車,10頭牲口瘦得要飛,大都不能上犋拉套;固定資產僅有9000元,公共積累2800元。收拾這副爛攤子談何容易!“有窮根可以拔掉,有困難可以克服,談窮而退縮就不是真正的共產黨員,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是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麵對貧窮的現狀,王樂義堅定了一定要帶大家致富的信念。
王樂義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鄉親們改造埠子嶺。一年下來,僅果樹一項,全村人均就可得300元,解決了溫飽問題。林果雖好,但是前景並不可觀。不能形成規模種植,單靠幾百畝雜果,隻能是小打小鬧;成熟的果子隻能在當地市場上自產自銷。工人月月掙工資,農民為什麼不能讓土地月月產錢呢?怎樣才能讓鄉親們過上更好的日子呢?這個問題在王樂義心裏一裝就是好幾年。
王樂義認為,農村黨員幹部代表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帶動農民群眾增加收入和帶領農民群眾實現共同富裕,關鍵是要讓農民得到實惠。當時,農民增收任務重,增收門路少,必須要紮紮實實幫助農民尋找增收項目,開辟增收門路,並積極探索讓農民增收的新手段。幫助農民增收的手段很多,但其核心載體都離不開現代科學和實用技術。黨的基層組織、幹部和黨員應該有敏銳的眼光,善於去捕捉、去發現,並帶頭去學習和實踐。
為了領著鄉親們搞反季蔬菜,為了學習在深冬生產黃瓜、辣椒、西紅柿等精細菜的技術,從1988年起,王樂義就開始天南海北地跑。兩年時間,他跑了6個省,看了很多不同類型的蔬菜生產模式。他總結出這樣一條規律:保溫性的好壞,直接製約著大棚的成功與否,隻要光照好,保溫好,深冬生產精細菜不成問題。他借鑒外地的經驗,結合當地實際,對原來的大棚進行了五項技術改革。為了減少遮光,他搞了很多小發明、小創造,很有效。比如把架薄膜的粗竹竿換成了細鐵絲,把架黃瓜的小竹竿換成了透光的塑料包裝皮等等。
在決定種植大棚蔬菜時,王樂義發動黨員幹部帶頭。老文書徐德欣第一個報名,民兵連長王福民、團支部書記徐少華也緊跟著報了名。到後來,總共定下了17個大棚,全是村裏的黨員幹部。17個大棚要占36畝地,8月份必須育苗。當時正是玉米抽穗的時候,再有一個月就收成了。砍玉米,群眾有意見,王樂義也心疼。當時人均收入隻有幾百元,建設一個大棚就要六七千元。這可是個大數目。這17名黨員都是借錢、貸款建大棚,一旦試驗不成功,他們就有可能成為村裏的困難戶。王樂義知道,這是一件風險很大的事情,但他認為,為了讓鄉親們早日過上富裕的好日子,黨員幹部必須冒這個風險,承擔這個責任。
這件事印證了一個淺顯而深刻的道理: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幹部。在農村工作中,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黨員幹部帶了頭,群眾看到了希望,嚐到了甜頭,就越來越有勁頭。
1978年9月,三元朱村換屆改選,全村黨員異口同聲,要王樂義出任支部書記。王樂義說:“我是個隨時都可能撂倒的半拉子人,但我絕不是隨時都會放棄奮鬥的人。我不知道我能活幾年,但我知道活一年就要把這一年的活幹好,能活十年就幹十年!”帶病上任的王樂義清點了一下全村的家業:四個小隊兩輛破車,10頭牲口瘦得要飛,大都不能上犋拉套;固定資產僅有9000元,公共積累2800元。收拾這副爛攤子談何容易!“有窮根可以拔掉,有困難可以克服,談窮而退縮就不是真正的共產黨員,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是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麵對貧窮的現狀,王樂義堅定了一定要帶大家致富的信念。
王樂義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鄉親們改造埠子嶺。一年下來,僅果樹一項,全村人均就可得300元,解決了溫飽問題。林果雖好,但是前景並不可觀。不能形成規模種植,單靠幾百畝雜果,隻能是小打小鬧;成熟的果子隻能在當地市場上自產自銷。工人月月掙工資,農民為什麼不能讓土地月月產錢呢?怎樣才能讓鄉親們過上更好的日子呢?這個問題在王樂義心裏一裝就是好幾年。
王樂義認為,農村黨員幹部代表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帶動農民群眾增加收入和帶領農民群眾實現共同富裕,關鍵是要讓農民得到實惠。當時,農民增收任務重,增收門路少,必須要紮紮實實幫助農民尋找增收項目,開辟增收門路,並積極探索讓農民增收的新手段。幫助農民增收的手段很多,但其核心載體都離不開現代科學和實用技術。黨的基層組織、幹部和黨員應該有敏銳的眼光,善於去捕捉、去發現,並帶頭去學習和實踐。
為了領著鄉親們搞反季蔬菜,為了學習在深冬生產黃瓜、辣椒、西紅柿等精細菜的技術,從1988年起,王樂義就開始天南海北地跑。兩年時間,他跑了6個省,看了很多不同類型的蔬菜生產模式。他總結出這樣一條規律:保溫性的好壞,直接製約著大棚的成功與否,隻要光照好,保溫好,深冬生產精細菜不成問題。他借鑒外地的經驗,結合當地實際,對原來的大棚進行了五項技術改革。為了減少遮光,他搞了很多小發明、小創造,很有效。比如把架薄膜的粗竹竿換成了細鐵絲,把架黃瓜的小竹竿換成了透光的塑料包裝皮等等。
在決定種植大棚蔬菜時,王樂義發動黨員幹部帶頭。老文書徐德欣第一個報名,民兵連長王福民、團支部書記徐少華也緊跟著報了名。到後來,總共定下了17個大棚,全是村裏的黨員幹部。17個大棚要占36畝地,8月份必須育苗。當時正是玉米抽穗的時候,再有一個月就收成了。砍玉米,群眾有意見,王樂義也心疼。當時人均收入隻有幾百元,建設一個大棚就要六七千元。這可是個大數目。這17名黨員都是借錢、貸款建大棚,一旦試驗不成功,他們就有可能成為村裏的困難戶。王樂義知道,這是一件風險很大的事情,但他認為,為了讓鄉親們早日過上富裕的好日子,黨員幹部必須冒這個風險,承擔這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