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共產黨員應樹立什麼樣的價值觀(1 / 3)

義利觀對於強調道德作用的中國傳統思想是一個很關鍵的標準,甚至從取什麼樣的義利觀,就能判斷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傳統的“義利之辯”強調 “義以為上 ” 、“義以為質”,而且個人的層次越高,“義”的地位就應該越突出。《莊子》中說:“小人則以身銜利, 士則以身徇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孔子曾提出了著名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謀道不謀食”;孟子則更明確地指出:“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苟子則認為應該“先義而後利” ……這些都是儒學中很典型的義利觀。

在中國曆史上也有的學說將義利統一起來,在利的基礎上強調義的作用,墨子說:“義,利也”。這一學說在本質上代表著社會整體利益的要求,它的原則不是為道義而道義,而是以一定的功利為目的,以利集體、利國家、利天下為價值取向。“義貴有功”,功在利國利民。“貴義”就是要把人民、整體、國家的公利放在首位。墨子認為,“義”就是要以天下為己任,兼利萬民,而不必考慮自己是否被重用。還有近代一些思想家如顏習齋、梁啟超等人都極力主張“利”的作用;也有一些思想家認為應該兼顧義利,二者皆不可去,持這種觀點的人有苟子、陳亮、葉適等人。當然,傳統的“義利觀”重“義”,並不表明它不言“利”,相反,它主張義利雙行,因為“義厚則敵寡,利多則民歡。”在言利的時候,不能以利害義,要見利思義,當二者不可得兼時,要先義後利,舍利取義。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重義輕利的價值觀是非常突出的。當年, 李白曾寫詩稱讚魯仲連:“齊有惆僥生,魯連特高妙”,說的就是魯仲連重義輕利的品質。在戰國時代,有一次秦軍圍住郎郭,情況十分危急。魏國派辛垣衍來說服趙國平原君,建議趙國尊秦為帝,指出這樣 秦兵就能退。這時別國人都逃走了。可是,魯仲連不但在重圍中不肯逃走,反而去見辛垣衍,曉以尊秦為帝的害處,並證以曆史事實,有理有據,終於說服了辛垣衍。郎嘟民心因此安定下來。 秦軍聽說有這樣的能人在幫助趙國,也未敢妄動,退卻了五十裏。後來,魏國信陵君率軍來救援,邯鄲之圍遂解。平原君十分感謝魯仲連,要給他封地,他不接受;要給他千金,他也謝絕了。魯仲連說:“正直的人,應該能夠為別人排除危難,調解糾紛,而不要什麼報酬。要是接收了 人家的東西,那就成商人了。我是不願意那樣幹的。”魯仲連沒有提出任何要求就離開了趙國。其實,魯仲連並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人物,但是,兩千多年以來,他一直為人們所稱頌。這就是因為魯仲連 是一個重義輕利的君子,他的高尚行為與儒家提倡的重義輕利的人生價值觀十分相符。

義利觀對於強調道德作用的中國傳統思想是一個很關鍵的標準,甚至從取什麼樣的義利觀,就能判斷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傳統的“義利之辯”強調 “義以為上 ” 、“義以為質”,而且個人的層次越高,“義”的地位就應該越突出。《莊子》中說:“小人則以身銜利, 士則以身徇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孔子曾提出了著名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謀道不謀食”;孟子則更明確地指出:“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苟子則認為應該“先義而後利” ……這些都是儒學中很典型的義利觀。

在中國曆史上也有的學說將義利統一起來,在利的基礎上強調義的作用,墨子說:“義,利也”。這一學說在本質上代表著社會整體利益的要求,它的原則不是為道義而道義,而是以一定的功利為目的,以利集體、利國家、利天下為價值取向。“義貴有功”,功在利國利民。“貴義”就是要把人民、整體、國家的公利放在首位。墨子認為,“義”就是要以天下為己任,兼利萬民,而不必考慮自己是否被重用。還有近代一些思想家如顏習齋、梁啟超等人都極力主張“利”的作用;也有一些思想家認為應該兼顧義利,二者皆不可去,持這種觀點的人有苟子、陳亮、葉適等人。當然,傳統的“義利觀”重“義”,並不表明它不言“利”,相反,它主張義利雙行,因為“義厚則敵寡,利多則民歡。”在言利的時候,不能以利害義,要見利思義,當二者不可得兼時,要先義後利,舍利取義。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重義輕利的價值觀是非常突出的。當年, 李白曾寫詩稱讚魯仲連:“齊有惆僥生,魯連特高妙”,說的就是魯仲連重義輕利的品質。在戰國時代,有一次秦軍圍住郎郭,情況十分危急。魏國派辛垣衍來說服趙國平原君,建議趙國尊秦為帝,指出這樣 秦兵就能退。這時別國人都逃走了。可是,魯仲連不但在重圍中不肯逃走,反而去見辛垣衍,曉以尊秦為帝的害處,並證以曆史事實,有理有據,終於說服了辛垣衍。郎嘟民心因此安定下來。 秦軍聽說有這樣的能人在幫助趙國,也未敢妄動,退卻了五十裏。後來,魏國信陵君率軍來救援,邯鄲之圍遂解。平原君十分感謝魯仲連,要給他封地,他不接受;要給他千金,他也謝絕了。魯仲連說:“正直的人,應該能夠為別人排除危難,調解糾紛,而不要什麼報酬。要是接收了 人家的東西,那就成商人了。我是不願意那樣幹的。”魯仲連沒有提出任何要求就離開了趙國。其實,魯仲連並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人物,但是,兩千多年以來,他一直為人們所稱頌。這就是因為魯仲連 是一個重義輕利的君子,他的高尚行為與儒家提倡的重義輕利的人生價值觀十分相符。

公義無私是體現中國道德傳統的一個重要標誌。春秋時晉大夫苟息、曾經說過:“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晉人尚公,這在曆史上是很突出的,也是其能成為強國的重要道德基礎。當國家危難之時,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衝突之時,當原則麵對私情之時,甚至當親人做了不德不義的事情之時,道德傳統提倡的都是以公為準,以義為先。據《後漢書・列傳》記載:漢順帝時,蘇章曾擔任冀州刺史。 一次,在審理積案的時候,蘇章發現清河太守是一個大貪汙犯,而此人正是他以前最好的朋友。在開庭審理的前一天晚上,蘇章特意備下了酒菜,請來了那位老朋友。兩人一邊喝酒,一邊敘舊,十分愜意。酒過三巡,清河太守對蘇章說:“別人頭上隻有一重天,而我頭上卻有兩重天。”蘇章不解,問此話是什麼意思,清河太守頗為得意地說: “不瞞老朋友講,千裏做官,還不是為了占點兒貪點兒。原先心裏也 挺害怕,現在,有你在這兒當刺史,我還有什麼可怕的呢?這不是比 別人多了一重天嗎?”蘇章想不到當年的好友竟然變得如此庸俗卑鄙,他嚴肅地回答說:“朋友之情,是你我之間的私事,守法與執法則是公事。雖然我們過去的友情不錯,但是倘若你真的貪贓枉法了, 我是不徇私情的。今天我請你來飲酒,講的是你我私情。明日,我作為冀州刺史來斷案,那必定會公事公辦的!” 第二天,蘇章正式開庭審理清河太守的案件,最後將其審判正法。冀州境內的吏民都知道冀州刺史蘇章是一個鐵麵無私的人,大家對他都很敬畏,冀州一帶的社會風氣迅速好轉。冀州刺史蘇章的做法正是繼承公義無私的道德傳統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