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共產黨員應樹立什麼樣的價值觀(2 / 3)

另一位曆史人物徐有功,也是公義無私、剛正不阿的人。唐代武則天當政時,徐有功是掌管司法的左肅政台侍卿史,他反對酷吏來俊臣、周興等人羅織罪名陷害無辜的做法,常常推翻他們的原判,依法辦事,為被告平反冤案。徐有功不畏權勢,經常為案子的是非曲直和武則天當麵爭論。為此,徐有功時常激怒武則天,武則天甚至氣得下令殺他,但是,徐有功毫不畏懼,仍然堅持真理。許多酷吏和贓官嫉恨徐有功,他們千方百計誣陷他,致使徐有功多次丟掉烏紗帽,被貶 為庶人。一次武士們奉命拖著徐有功去午門斬首,他還不住地回頭衝著武則天大喊:“臣雖身死,但法律卻沒有更改呀!”徐有功三次被判死刑,後來又死裏逃生。徐有功知道自己隨時有被抓被殺的危險,但是他深明大義,依然秉公執法,仗義執言,不惜以身護法。徐有功曾對身邊的人說:“我身為法官,判案人命關天,所以不能一味順從聖意,保全自身榮華。”人們對徐有功十分欽佩,在他被重新起用的時候,大家都奔走相告,有的人甚至激動得落淚。徐有功是誨諫之臣、 正直之士,為曆代有識之士所推崇,清朝的著名學者袁枚還專門寫了一篇《徐有功論》,文中說:“廷尉司寇者多,而如有功者少也。”

“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一個人隻有拋開私念,以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為重,才能做到不阿權貴,實事求是,公正執法,仗義執言。中國曆史上的“清官”都具有公義無私的共同特點,他們或鐵麵無私、執法如山,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在明代,以寡敵眾擊潰瓦剌軍、保衛北京城的民族英雄於謙,被奸臣陷害致死後,官吏奉命去抄沒他的家產。在於謙家中,官吏發現根本沒有什麼多餘的錢財,隻有一間屋子的門被牢牢地鎖著, 打開一看, 原來是早先皇帝因功賞賜給於謙的鱗袍、 刀劍之類的東西正原封不動地放在那裏。 這恰恰是對於謙一世清白、 剛正不阿品格的最好說明。

在中國曆史上,不僅有體現公義無私、公正廉明這些中國優秀傳統美德的佳話,還因而留下了一些與此相關的詩篇,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有:明神宗朱翊鈞即位後,派侍講劉憬去交州、安南頒詔。劉憬在 安南(今越南)宣詔後啟程返京前夕,安南王派人給他送來了黃金、 珍珠、犀牛角等珍貴禮物,劉憬一概拒收。上路後,安南王派人截住 他,定要他帶走禮物,劉憬仍然堅辭不受。入關後,劉憬感慨作詩說: “咫尺天威誓肅將,寸心端不愧蒼蒼;歸裝著有安南物,一任關神降百殃。”還有一則關於明代朝官李汰的。有一年李汰到福建主持科舉考試,當時,有人為了求得功名,在夜裏給他送來了黃金等物,當即遭到李汰的拒絕,李汰還就此揮筆題詩一首: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貧;莫言暮夜無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在清代這樣的事例也有不少。清代張伯行在福建和江蘇任巡撫、總督的時候,非常反對以饋贈為名,行賄賂之實,為此,他曾專門寫過一篇禁止饋送的檄文,文中說: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二、社會價值決定人生價值

強調以群體乃至民族、國家利益為重,這是中國傳統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在中國古代,有識之士看重的人生價值,是人在與社會結合的角度上實現的價值,也就是人的社會價值。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對人的社會價值的認識是十分深刻的。荀子在《荀子・王製》中 曾經說過: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 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 . . . .故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 人的可貴之處在於社會性的結合,隻有結合起來,人才能戰勝自然,而一旦削弱了這種結合,則會被自然所降伏。這一思想的實質,是要人們按照“義”的要求來維護群體的利益,維護群體的存在,這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人生價值觀。這一價值觀一方麵強調了個人對群體 的依賴,另一方麵,也看到了社會要發展,要戰勝自然界,同樣也離 不開個人的組合。這一觀點同時還看到了“利”的作用,看到了社會分工的作用,認為如果人人都盡力於自己的社會職責,社會就會強盛起來。實際上,這種人生價值觀已經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價值選擇,那就是個體利益應該從屬於群體利益。

中國古代的先哲評價人生修養的最高標準就是“止於善”,也就是達到善的最高境界,而隻有家齊、國治、天下平,才能“止於善”。為此,孔子提出克己複禮”,孟子則主張“修其身而天下平”,也就是先使自己有好的修養,才能為社會作貢獻,即所謂的“內聖外王”。

在古代先哲的眼中,“聖”是個人修養的最高境界,“王”是事業功名的最高境界,而對於聖王的衡量標準則是“用”。這就是後來的“經世致用”的思想,著名思想家王安石、李贄、顧炎武等人,都是這一思想的積極倡導者和身體力行的實踐者,顧炎武更是將此升華為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