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國人看來,使自己的思想言行符合倫理道德是社會中的 一種精神動力,而利己營私、自甘墮落則是人生中最大的恥辱。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不能說不重視人的價值,《孝經》中說道:“天地之性,人為貴”,而經常總結人生經驗,反省自我,努力認識人與事物之間的主客觀聯係,則是發揮人的精神力量的關鍵之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論及的修養並沒有局限於道德品質的陶冶,而是對思想、理 論、方法、技能等各方麵的知識求之以博大,攻之以精深,並且還要 使自我認識能力不斷完善。孔子曾經教育他的學生要進行認識能力的 全麵反思,他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 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孔子的得意門生曾 子則說出了為人熟知的“吾日三省吾身”。可以說,中國人在提倡人 的精神作用、 完善人的認識能力方麵有著絲毫不亞於西方人的“反”與“內省”。
作為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是深遠的,其中注重個人修養、謙虛、忍讓、吃苦、耐勞、崇尚和平、和諧等,已深 深地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之中。在對待社會、對待人生的一係列問題上,中華民族有著許多高尚的價值追求,像“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等的人生責任感和使命感;像“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的人生價值觀和獻身精神;“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生吾所欲也,義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的人生追求和道德境界;還有扶困濟貧,見義勇為,尊老愛幼等美德,都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一筆財富。
中國古代明君或有識之士大都深知“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並且引以為戒。三國時的曹操率軍打仗,曾明令:踐踏莊稼者斬。後來, 曹操的馬驚了,踐踏了百姓的莊稼,於是他要拔劍自剔,後經部下奪 劍相勸,他就割了一段頭發代替。從此,民間留下了曹操割發正軍紀、三軍悚然的佳話。曹操隻是割了自己的一點頭發就足以震懾三軍,正說明了正人先正己的道理。從唐太宗的“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到白居易的“責於下者,必先禁於上”,以及歐陽修的“以令率人,不若身先”……古往今來,凡受到百姓擁戴的為官者或誌士仁人,究其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做到正人先正己,言必信,行必果,這樣的人才富有榜樣和人格的力量。
第二節 申國共產黨的先進性與崇高的價值目標
價值是標誌主客體關係的範疇,是指主體的需要與客體屬性之間 的關係。價值觀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在社會生活中,價值觀不僅綜合地體現了人的理想、好惡和追求,還形成了衡量真善美與假惡醜的基本價值尺度,影響和製約著人的思想動機和行為規範。人生 價值就是作為主體的人的需要同作為客體的人的活動的一種關係,即 人的實踐活動對社會、 階級、 他人和自己所作的貢獻和所具有的意 義。這就是說,一個人有沒有價值和價值大小,不在於他的職務高低、壽命長短,而在於他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他人與社會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對人民作出了多大的貢獻。
一、以“公”字為核心的價值觀
中國共產黨人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最大多數人謀利益作為自己的基本價值觀念。中國共產黨的性質集中反映了無產階級的階級 性和革命性,它決定了共產黨除了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和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以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最大利益為出發點的中國共產黨人,相信自己的事業是完全合乎正義的,不惜犧牲自己個人的一切,隨時準備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們的事業。”因此,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念,突出的是一個“公”字,這也正是共產黨人的人生價值之所在。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利益是共產黨人的最高準則,是 工人階級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口毛澤東曾經明確指出:共 產黨員元論何時何地都不應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 服從於民族的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極怠工、貪汙腐化、風頭主義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無私、積極努力、克己奉公、 埋頭苦幹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毛澤東還曾滿懷深情地說過:“共 產黨員是一種特別的人,他們完全不謀私利,而隻為民族與人民求福 利。他們生根於人民之中,他們是人民的兒子,又是人民的教師,他 們每時每刻地總是警戒著不要脫離群眾,他們不論遇著何事,總是以群眾的利益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因此他們就能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這就是他們的事業必然獲得勝利的根據。”身為國家主席的劉少奇當年不僅要求黨的幹部“給老百姓當長工、當牛馬”,還要求自己的子女與人民同甘共苦。在20世紀60年代國家經濟困難時期, 劉少奇的幾個子女都在學校上學。當時住校的生活比較艱苦,學校食堂的夥食不僅很差,還無法讓人吃飽。有關人員得知情況後,曾向王光美同誌建議,應該讓孩子們回家吃飯,這樣可以吃得飽一些。劉少奇聽說此事後,堅決不同意,他非常嚴肅地說:“人民吃不飽,我們是有責任的。咱們的孩子應該和全國人民同甘共苦,讓他們嚐嚐吃不飽的滋味也有好處,等他們長大為人民辦事的時候就會更好地總結經驗教訓,關心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