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2 / 3)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整合社會力量,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這表明了中國共產黨既注重階級性,同時又注重黨的群眾性,是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工人階級隊伍不斷擴大,素質不斷提高。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的根本力量。同時,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必須團結和依靠的重要力量。為了不斷鞏固黨的階級基礎,並把新的社會階層團結和凝聚在黨的周圍,擴大黨執政的群眾基礎,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廣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麵,迫切需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激發社會活力,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中國共產黨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紀頭20年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即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黨帶領人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並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也是黨把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調動起來,共同為完成黨的執政目標和執政任務而奮鬥的現實要求。

在古代賢哲描繪的和諧社會藍圖中,人與人之間重誠信、講仁愛、求友善、修和睦、選賢能、富庶安康,具有財產公有、共同努力、舍棄自我、人人平等、安寧、和諧、祥和的社會風氣。但是,由於階級壓迫和剝削是當時的經濟政治基礎,在“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的社會裏,種種構建和諧社會的主張都隻能是空想,沒有實現的現實條件。

這種和諧社會,隻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逐漸成為現實。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的曆史主體地位,全麵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黨的利益。中國共產黨在80多年的奮鬥實踐中,始終強調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並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胡錦濤同誌進一步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這就向世人表明:中國共產黨堅持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不僅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麵發展理論和思想,而且克服了中國古代民本思想、近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把人民群眾當作工具的曆史局限,是馬克思主義追求人的徹底解放與自由而全麵發展的崇高目標在現階段的具體體現。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是一個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是各方麵利益關係不斷得到有效協調的社會,是社會管理體製和社會服務網絡不斷創新和健全的社會,是穩定有序、安定團結、各種矛盾得到妥善處理的社會。政通人和、社會和諧,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心願。而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進一步密切黨群關係,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實現黨的執政使命。

當前,大力倡導公平、正義、寬容、諒解的社會理念,營造和諧穩定、活力進發的社會氛圍十分必要。公平和正義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共同理性基礎,隻有堅持公平與正義,才能確立社會生活主流信念和合理、和諧、規範的人際關係,形成講誠信、講道德、講法製、講秩序的行為規範,使社會環境有利於人人想幹事、人人能幹事、人人能幹成事。諒解、寬容是化解各種社會矛盾,保障社會團結統一的人文精神力量。倡導公平、正義、寬容、諒解的社會理念和精神境界,才能構建具有親和力和凝聚力的和諧社會。從政策上促進、從製度上保證整個社會的創造活力,讓全體建設者在公平正義、寬容諒解的競爭環境中充分施展才幹、創造社會財富,體現人生價值、享受幸福生活。

二、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間的關係

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戰略思想,也是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觀從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等方麵促進社會發展、社會建設、社會治理,是從發展的角度求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社會關係、社會狀態方麵反映和檢驗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成效,是從和諧的角度促發展。因此,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間具有密切的聯係。

(一)加快經濟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