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這兩對矛盾所涉及的三個方麵即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涵蓋了整個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形成了整個社會的基本結構;這兩對矛盾的發展貫穿於整個社會曆史發展的始終,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因。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引起了原有生產關係越來越不適應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從而推動了生產關係的變革;生產關係的變革又促使上層建築發生相應變革。新的上層建築的確立,為新的生產關係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保證,從而促使生產力獲得解放。這兩對矛盾的不斷產生與解決,推動著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人類社會的曆史證明:社會的發展,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後生產力的曆史進程。無論是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代替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由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到現代文明的演進,歸根到底都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最終推動了社會形態的變化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因此,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所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很重視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與恩格斯都曾經指出,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是社會主義的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因此,隻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為社會全麵進步和人的全麵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緊緊抓住發展這個主題,突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根本上說決定於經濟發展的總體進程。社會的發展首先決定於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必定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繁榮和興旺,是需要經濟基礎來支撐的。隻有經濟的充分發展,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隻有經濟的充分發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從而實現我們黨更好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所以,在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中,要防止因為強調各方麵的全麵發展而忽視經濟發展在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我們必須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來統籌協調各方麵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中國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就,人民的生活總體上已達到了小康水平。但是必須看到,我們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麵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國的綜合國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們的生產力水平還很落後,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還很多,其主要表現在:我國人口多而資源相對貧瘠,就業不足,社會購買力低,東西部差距較大,生態環境由於巨大的人口壓力和粗放型的經營方式日益惡化。一句話,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的所有這些問題都必須通過調整經濟結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有效地加以解決。因此,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進程中,要始終堅持把發展放在首位,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隻有經濟發展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有充分的物質保障。
(二)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規定,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曆來重視人的全麵發展問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堅持人的全麵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不可缺少的。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始人,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即人的全麵發展問題,是他們終身思考並為之探索和奮鬥的主題。從他們的有關論述中,可以發現,貫穿於其中的思想即在於: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不是最終的目的,人的全麵發展才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終極目標,人的全麵發展才是社會發展的最高原則和最高的評價標準。
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麵需求和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具體地說,就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權,包括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就是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就是要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規定。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諧共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也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
社會主義社會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因為社會主義作為一種運動,是以人民為主體的、為人民謀利益的運動;作為一種社會製度,是以人民及其根本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社會製度。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民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社會不斷進步中,讓社會主義社會為每個人實現自我價值和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創造出一個公平競爭、機會均等的機遇,使他們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活力競相進發,使他們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這個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目的和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