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契順帶來的信件裏,有封佛印的,是為傳世傑作。“三世諸佛,隻是個有血性的漢子。子瞻若能腳下承當,把三二十年富貴功名,賤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這大徹大悟的和尚給蘇軾送來一份鼓勵,這也是他們最後的交流。一年之後,佛印離世。

坡仙煉丹記

紹聖二年(1095)秋天,蘇軾在家打坐,終日不出門。他痔瘡犯了,該是“日啖荔枝三百顆”的緣故。病稍好,他在豐山上築了間小木屋,往山裏尋些泥石草藥,扔進火爐裏一陣搗鼓。他迷上煉丹,對這神神秘秘的東西很感興趣。煉丹盛於唐朝,據說是修仙的必備之物,李白便是煉丹高手。蘇軾到處尋找原材料,煉得很賣力,然而煉好了,卻是“絕不敢服”。想想他在黃州釀的酒能讓人拉幾天肚子,這奇怪的圓球吃下去更不知會成啥樣。其實蘇軾在乎的,多半是過程而非結果,丹煉好了瞅上兩眼就滿足了。有個姓陸的道士便是隻吃仙丹絕不吃飯,結果瘦成一架骨頭,精神倒挺好。蘇軾挺佩服他,但完全不想變成那樣,畢竟人要身心俱健嘛。

蘇軾快六十了,身子骨還行,但大抵不如以往。一日他走在半路上,覺著腿腳不濟,索性就地躺下。望望山上的鬆風亭還隔著老遠,有些犯愁,“意謂如何得到?”忽而念頭一轉,大呼“此間有甚麼歇不得處!”於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這篇《記遊鬆風亭》,與黃州名作《定風波》有共通的地方。或瀟灑,或樂觀,這是蘇軾一貫的姿態,遊於物外,自由自在。百般煩惱,便在這樣的“自在”裏得以化解。蘇軾一生,對這三個貶所情有獨鍾,這並非什麼抗爭,倒是蘇軾的本真狀態。背向官場,麵朝自然,轉身之間自身的存在得以明晰。

紹聖三年(1096)秋天,一朵鮮花在惠州凋謝。朝雲去了,永遠地躺在豐湖濱山之上。“此會我雖健,狂風卷朝霞……西湖不欲往,暮樹號寒鴉。”一日三秋,蘇軾白發零亂,遠遠地望著豐湖岸邊,他不敢走過去,隻噙著淚水顫抖著。朝雲是微笑著走的,惠州三年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就如王弗姐姐、閏之夫人一樣,朝雲化為天上仙女,默默地為蘇軾祝福。因這老人就要漂洋過海,離開他深愛的這片熱土。

(原載《眉山日報》2012年4月28日)

卓契順帶來的信件裏,有封佛印的,是為傳世傑作。“三世諸佛,隻是個有血性的漢子。子瞻若能腳下承當,把三二十年富貴功名,賤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這大徹大悟的和尚給蘇軾送來一份鼓勵,這也是他們最後的交流。一年之後,佛印離世。

坡仙煉丹記

紹聖二年(1095)秋天,蘇軾在家打坐,終日不出門。他痔瘡犯了,該是“日啖荔枝三百顆”的緣故。病稍好,他在豐山上築了間小木屋,往山裏尋些泥石草藥,扔進火爐裏一陣搗鼓。他迷上煉丹,對這神神秘秘的東西很感興趣。煉丹盛於唐朝,據說是修仙的必備之物,李白便是煉丹高手。蘇軾到處尋找原材料,煉得很賣力,然而煉好了,卻是“絕不敢服”。想想他在黃州釀的酒能讓人拉幾天肚子,這奇怪的圓球吃下去更不知會成啥樣。其實蘇軾在乎的,多半是過程而非結果,丹煉好了瞅上兩眼就滿足了。有個姓陸的道士便是隻吃仙丹絕不吃飯,結果瘦成一架骨頭,精神倒挺好。蘇軾挺佩服他,但完全不想變成那樣,畢竟人要身心俱健嘛。

蘇軾快六十了,身子骨還行,但大抵不如以往。一日他走在半路上,覺著腿腳不濟,索性就地躺下。望望山上的鬆風亭還隔著老遠,有些犯愁,“意謂如何得到?”忽而念頭一轉,大呼“此間有甚麼歇不得處!”於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這篇《記遊鬆風亭》,與黃州名作《定風波》有共通的地方。或瀟灑,或樂觀,這是蘇軾一貫的姿態,遊於物外,自由自在。百般煩惱,便在這樣的“自在”裏得以化解。蘇軾一生,對這三個貶所情有獨鍾,這並非什麼抗爭,倒是蘇軾的本真狀態。背向官場,麵朝自然,轉身之間自身的存在得以明晰。

紹聖三年(1096)秋天,一朵鮮花在惠州凋謝。朝雲去了,永遠地躺在豐湖濱山之上。“此會我雖健,狂風卷朝霞……西湖不欲往,暮樹號寒鴉。”一日三秋,蘇軾白發零亂,遠遠地望著豐湖岸邊,他不敢走過去,隻噙著淚水顫抖著。朝雲是微笑著走的,惠州三年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就如王弗姐姐、閏之夫人一樣,朝雲化為天上仙女,默默地為蘇軾祝福。因這老人就要漂洋過海,離開他深愛的這片熱土。

(原載《眉山日報》2012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