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共產黨從學習中蹣跚起步(2 / 2)

1920年9月,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將《新青年》改為黨的公開理論刊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隨後,又創辦半公開的刊物《共產黨》,介紹革命理論和黨的基本知識,推動建黨工作的開展。

中國各地的共產黨早期組織采取多種形式,建立並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陣地。比如北京大學李大釗、鄧中夏、高君宇等人發起的黨的學說研究會;上海陳獨秀、李漢俊、李達、俞秀鬆等人發起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湖南毛澤東等發起的長沙文化書社和長沙俄羅斯研究會;湖北惲代英等發起的利群書社;天津周恩來、郭隆真等發起的覺悟社等。出版的報刊有武漢的《武漢星期評論》、濟南的《勵新》半月刊廣州的《廣東群報》等。

1921年7月,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中國共產黨成立,鄭重地把馬克思主義寫在黨的旗幟上,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拉開了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和分析中國問題,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序幕。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理論上論證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和動力,提出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的兩步走戰略,製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開辟了以農村為中心,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早成果——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關於中國曆史和現實的分析,中國革命與世界革命關係的論述,中國革命兩個階段的決策,中國革命的特殊道路的確定,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理論,以及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統一戰線等重要觀點和思想,都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也是中國革命實踐的科學概括。

中國社會的特殊性,決定了在中國無論是從事革命還是進行建設,都不能完全照抄馬列主義的“本本”,也不能機械照搬外國的經驗。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在總結實踐經驗和群眾創造、吸收借鑒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理論創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用一個又一個偉大的理論創新成果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掀開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新的光輝篇章。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根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把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先後產生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正確地回答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係列事關社會主義生存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播種、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一年又一年地堅持下來,一代又一代地發展下去,一次又一次地飛躍起來,不斷走向新的境界,與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分不開,與中國共產黨人重視學習,重視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求實精神和創新意識分不開。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指引中國走出漫漫黑夜的燈塔。

中國共產黨誕生90多年來,通過學習有力地推動和保證了黨的成長、發展、壯大,並領導中國人民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曆史性轉變,不可逆轉地結束了近代以後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偉大複興的曆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