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友軍 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
“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製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製、不能腐的防範機製、不易腐的保障機製。”
習近平在2013年1月22日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強調,各級領導幹部都要牢記,任何人都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任何人行使權力都必須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並自覺接受人民監督。
習近平的講話,猶如金石之音,振聾發聵、使人警醒,充分顯示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從嚴治黨、對腐敗零容忍的決心和力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堅持有腐必懲、有貪必肅,以零容忍的態度懲治腐敗,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呈現出三個“前所未有”:即管黨治黨的決心前所未有,懲貪治腐的力度前所未有,正風肅紀的成效前所未有。通過全方位、多角度重拳出擊,從副國級、省部級落馬,到鄉科級、一般黨員幹部被查,反腐敗做到了“上無禁區、下無死角、外無空白”。
零容忍是指對各種腐敗行為和活動不論其發生的具體情況和背景如何、無論涉及什麼人,都要嚴查和懲處,不允許、不容忍任何官員有任何腐敗行為,甚至是輕微的腐敗行為都要毫不猶豫、絕不妥協地與之進行徹底的鬥爭,做到不護短、不姑息、不手軟,使任何腐敗行為都受到嚴厲的處罰。
零容忍反腐敗戰略的理論依據是“破窗理論”,它強調的是對於事物完整性的追求,認為完好的東西一旦受到破壞就可能帶來更大的破壞,因為第一扇窗被打破而未能得到及時的修理,就會被認為可以肆意破壞,釋放出縱容的錯誤信號。因此,反腐敗就要堅決將腐敗扼殺在“第一個窗戶”,堅決遏製腐敗的蔓延趨勢,堅決防止“千裏之堤,毀於蟻穴”的現象發生。
中國香港、新加坡、瑞典等廉潔程度較高的地區和國家,在道德層麵和法律層麵,都對腐敗采取零容忍態度。
中國實施零容忍反腐敗戰略的背景,是已出現“腐敗蔓延勢頭”,可能有一些官員已腐敗過了,隻是還沒有被發現。現在“發現一個就要堅決查處一個”。但是,加強反腐敗的體製機製創新和製度保障,才是最為關鍵的一招。
早在1980年8月,鄧小平就在《黨和國家領導製度的改革》的講話中突出強調了製度的重要性:“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製度、工作製度方麵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麵的製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製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麵。”“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製度、組織製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
如今,反腐敗零容忍隻是最大限度地減少腐敗存量,而要預防腐敗的發生,關鍵還是要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
在權力還沒有被完全關進“製度的籠子”時,腐敗的表現形式是“千姿百態”的:在官員調整的關鍵時刻“打招呼”、“蘿卜招聘”、“繞道進人”、買官賣官、“吃空餉”、“房脆脆”、“橋塌塌”、“樓歪歪”……對腐敗零容忍,就要把花樣眾多的腐敗真相揭露出來,李鬆的這部書就承擔了這樣的使命。
中國反腐敗的力量,不僅來自體製內部的監督,而且也來自民眾監督與輿論監督。隻有監督力量大了,製度完善了,把權力真正關進“製度的籠子”,才能最終讓有權者“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成為現實。
這部《有權不可任性》,是李鬆針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反腐事件而發表的評論精選。其精煉的語言、深刻的思考,不僅引導讀者對近幾年的反腐曆程進行係統回顧,還使每一位讀者對反腐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
閱讀《有權不可任性》,不難發現在每一篇評論中,作者不僅針砭時弊,而且還提出不少建設性的建議,充分體現了一位中國記者的理智與良知,以及對國家未來的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
李鬆站在時代的高度,完成了這部近年來反腐倡廉領域不可多得的佳作。希望廣大讀者能夠喜歡,也希望廣大黨員幹部能夠從中有所獲益。
我願與廣大讀者共勉。
是為序。
2015年6月15日 於北京師範大學
前言
在中國曆史上,既有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豐富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的深刻教訓,以及由亂到治的智慧。
崇禎十年(1637年),明崇禎皇帝麵對官僚群體的腐敗曾下罪己詔:“張官設吏,原為治國安民,今出仕專為身謀,居官有同貿易……嗟此小民,誰能安枕?”掌權者把做官當成了交易,金錢換來職位,何以廉潔奉公?結果,僅僅7年之後,崇禎皇帝上吊,明朝276年的統治宣告結束……
“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這句話隨即引爆了中國社會輿論。其中“有權不可任性”一下成了網絡熱詞,公眾從中看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一種執政理性。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執掌著十三億人民賦予的權力,有著深厚的執政基礎。所以,領導幹部在權力的使用上絕對不能“任性”,如果一但任性,就會置黨的紀律於不顧,置國家法紀於不顧,就會貪汙受賄、賣官鬻爵、徇情枉法、腐敗墮落,最終必將遭到人民無情的唾棄。
中國曆史反複證明,不少朝代速亡均與執政者的任性有關。比如夏桀的酒池肉林,商紂的剁骨驗髓,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秦二世宰相趙高的指驢為馬,清慈禧以海軍軍費修圓明園和做六十大壽,這些都是執政者任性的表現,其間人民受盡苦難,國家朝代頃刻覆沒,教訓實在慘痛。“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興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歸之”等古語,亦無不詮釋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曆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