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吐蕃與唐朝進入東亞強國應該在同一時期。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前後,青藏高原的部落聯盟首領鬆讚幹布統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國。
唐廷在貞觀時期奉行的是“華夷平等”的外交政策。唐太宗在朝廷裏,大量任用少數民族貴族為官。那時候各部首領凡來到長安的,都拜為將軍(武官,在大將軍之下)、中郎將等官。以突厥為例,當時五品以上的突厥武官達到一百多人,幾乎占了朝廷的一半。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李唐王朝與吐蕃王朝之間開始互相遣使往來,這算是雙方第一次親密接觸。
開戰前,唐休璟看到麹莽布支的軍隊衣甲鮮明,就對部下將領們說:欽陵兄弟已經死去,麹莽布支剛當上大將,對軍事還不太懂,很多吐蕃大臣的子弟跟著他,看起來像是精銳部隊,其實很容易對付,我今天就要擊敗他們讓你們瞧瞧。
唐休璟為什麼要在開戰動員講話中提到“欽陵兄弟已經死去”呢,也就是說,一個死人在武周軍隊心目中餘威尚存。
欽陵兄弟不僅善於作戰,而且能言善辯,極有遠見,唐朝軍隊曾經不止一次吃過欽陵兄弟的虧。當年他們就曾經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大敗過赫赫有名的薛仁貴,一舉殲滅唐軍十萬。調露元年(公元679)二月,芒鬆芒讚去世,欽陵擁立新的讚普。唐高宗聞信後,命大將裴行儉乘機出兵攻青海。裴行儉說:“欽陵為政,大臣輯睦,未可圖也。”唐高宗隻好無奈地收回了成命。從這裏可以看出欽陵在當時吐蕃國中的威望之高和吐蕃勢力之大。
不知道是因為“欽陵兄弟已經死去”起了作用,還是唐休璟的確是一員悍將,他率先突入敵陣,一通砍殺。沒有欽陵兄弟,一切皆有可能。
吐蕃軍隊被打得一路敗退,六次戰役全都以唐休璟的勝利而告終。吐蕃軍隊中有兩千五百人被唐軍斬下首級,還有兩名將領做了俘虜。吐蕃軍隊打不贏,隻好退兵。
欽陵兄弟如果地下有知,非踹爛棺材板不可。自己剛離開兩年,就淪落至此。由此可見一個好的將領對於一支軍隊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所以說兩軍對陣,不是玩命這麼簡單。
吐蕃軍隊就這樣稀裏糊塗被唐休璟修理了一通,卷著鋪蓋卷回家種地去了。
戰爭是這個星球上最頑固的瘟疫,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警惕,不然就有可能遭受到來自對手的猛擊。就在洪源穀之戰後不到一個月,沉寂了多年的西突厥也開始蠢蠢欲動。
久視元年九月,西突厥酋長阿悉吉薄露率部反唐,武則天派遣左金吾將軍田揚名、殿中侍禦史封思業帶兵征討阿悉吉薄露。
唐軍到達碎葉城時,阿悉吉薄露在夜間劫掠碎葉城附近的居民。封思業帶領騎兵追擊,反而被阿悉吉薄露擊敗。封思業受挫,田揚名也沒有能夠揚名立萬。
田揚名率領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斛瑟羅的軍隊攻打阿悉吉薄露所在的城池,十幾天都未能攻下來。
就在田揚名揚名無門之時,天上掉餡餅了。阿悉吉薄露自己主動上門請降。田揚名樂壞了,看來這次不揚名都難。
在任何情況下,尤其在戰場上,絕對沒有免費的午餐。阿悉吉薄露又不是傻子,在己方占據主動的情況下,放下武器投降,也許是阿悉吉薄露覺得這場戰爭的技術含量太低了,有點侮辱自己的高智商。
他在一覺醒來後,就想到了玩一把詐降,借投降的名義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這種高級計策,也隻有他這種高級人才才能想得出來。
一聽說對手要投降,最高興的莫過於田揚名了,他立馬接受了阿悉吉薄露的投降請求,這種送上門的便宜不占白不占。眼看自己的詐降計劃就要實現,阿悉吉薄露為自己感到驕傲。
從小我們受到的教育是,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落後就要挨打。阿悉吉薄露肯定不知道這個道理,因為就在他為自己感到驕傲的同時,那個被他打敗了的封思業卻利用一次見麵的機會將其除掉,他的手下也全部成了封思業的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