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張柬之在八十歲的年紀終於拜相了。可是雖然武則天對張柬之有知遇之恩,但最後張柬之卻站到了武則天的對立麵上,因為張柬之拜相的時候已經是武周王朝的多事之秋。二張兄弟氣焰熏天,國家前途未卜。
對於張柬之這樣一個正統的儒家知識分子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除掉這兩個小人,即所謂的“清君側”,確保太子李顯能夠順利繼位。就這樣,這個政治立場特別堅定、深沉有謀,而且又身居相位、手握大權的張柬之就一下子成了大臣之中反二張力量的核心。
離開荊州的前夜,他和好友楊元琰一同泛舟江上。那一夜,他們談了很多,平生際遇,世事滄桑。講到動情處二人不覺慨然淚下,相約盟誓,此生定要竭盡全力推翻武周政權,匡複李唐天下。
酒盡,燈殘。張柬之辭別摯友,再度回到紙醉金迷的洛陽城,然而那一夜的豪情與江上盟誓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底,念念於心,無時不忘。
一別經年,張柬之的官職仍在原地踏步。如果不是任性的二張一口氣趕走魏元忠、韋安石、唐休璟、姚崇等多位能臣良相,致使朝堂空虛的話,張柬之很可能還是沒機會入閣拜相。
然而,如果隻是如果,不管武皇政治嗅覺有多高,對張柬之有多麼不放心,她畢竟還是讓他進入了權力中心。張柬之站穩腳跟後,立即提拔楊元琰為右羽林將軍,掌握部分禁軍。
好友相見,沒有風花雪月,沒有暢述舊情,有的隻是彼此莫逆於心的知己情懷。
“元琰可還記得昔日江上之言?”張柬之動情地說,前程往事,如過眼煙雲。然後他話語一轉,沉聲道:“今日我授予你這個職務,並非沒有理由的。”
楊元琰自然明白張柬之的內心,他微笑道:“明公放心,元琰沒有一天忘記過。”
四目相對,眼裏都有掩飾不住的興奮之情,那是天下風雲盡在我輩指掌間的萬丈豪情。此時張柬之已經八十歲了,然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展望前景,張柬之依然躊躇滿誌,隻要夢想的種子不曾死去,人生的任何階段都可以作為征程的起點。這也正是“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唐人精神。
當今二三十歲就開始為退休生涯計劃攢錢的現代人應當感覺慚愧,健康狀況改善,物質生活豐富,卻已漸漸淡忘理想為何物。從張柬之的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正處於上升時期的中華帝國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昂揚意態。
武周晚年,局勢已趨緩和,但李唐複辟仍然困難重重。武皇餘威猶在,二張勢力擴張極快,跟張柬之幾乎同時被提拔起來的宰相韋承慶、房融等都倒向二張。
張柬之沉著以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物,挑動起人們心底的波瀾。有不滿武周政權的,有安於現狀卻也懷念李唐的,有對武李無所偏好但憎恨二張的……
就這樣,張柬之在八十歲的年紀終於拜相了。可是雖然武則天對張柬之有知遇之恩,但最後張柬之卻站到了武則天的對立麵上,因為張柬之拜相的時候已經是武周王朝的多事之秋。二張兄弟氣焰熏天,國家前途未卜。
對於張柬之這樣一個正統的儒家知識分子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除掉這兩個小人,即所謂的“清君側”,確保太子李顯能夠順利繼位。就這樣,這個政治立場特別堅定、深沉有謀,而且又身居相位、手握大權的張柬之就一下子成了大臣之中反二張力量的核心。
離開荊州的前夜,他和好友楊元琰一同泛舟江上。那一夜,他們談了很多,平生際遇,世事滄桑。講到動情處二人不覺慨然淚下,相約盟誓,此生定要竭盡全力推翻武周政權,匡複李唐天下。
酒盡,燈殘。張柬之辭別摯友,再度回到紙醉金迷的洛陽城,然而那一夜的豪情與江上盟誓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底,念念於心,無時不忘。
一別經年,張柬之的官職仍在原地踏步。如果不是任性的二張一口氣趕走魏元忠、韋安石、唐休璟、姚崇等多位能臣良相,致使朝堂空虛的話,張柬之很可能還是沒機會入閣拜相。
然而,如果隻是如果,不管武皇政治嗅覺有多高,對張柬之有多麼不放心,她畢竟還是讓他進入了權力中心。張柬之站穩腳跟後,立即提拔楊元琰為右羽林將軍,掌握部分禁軍。
好友相見,沒有風花雪月,沒有暢述舊情,有的隻是彼此莫逆於心的知己情懷。
“元琰可還記得昔日江上之言?”張柬之動情地說,前程往事,如過眼煙雲。然後他話語一轉,沉聲道:“今日我授予你這個職務,並非沒有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