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王等人說:“陛下怎麼能說出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大局已定,你應該把心放在肚子裏。”
趙匡胤回答:“有你們在我身邊我當然放心,但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你們手下的人貪圖富貴,將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還能跟著我安心幹活嗎?”
石、王等人趕緊跪下磕頭如搗蒜,請求老大能給指一條光明道路。趙匡胤講了一段很具有哲理性,但又很實在的話:“人生如白駒過隙,你們應該享受生活,讓子孫享福。我有個不成熟的建議,你們不如放棄兵權,去選個好地方做官,為自己和子孫置業,逍遙一世。另外我與你們結成兒女親家,親上加親,我的天下也有你們的份,這樣多好!”
石、王等人隻好無奈地回答:“陛下為我們考慮得這樣周全,真是讓人有重見光明、死而複生之感啊。”
第二天,這些老夥計就請了長期病假,趙匡胤賜予他們豐厚的財物和崇高的政治地位,但從此不讓他們染指軍權。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隨後,趙匡胤又逐步解除了一些有影響力的節度使的權力。
《漢書》中有一段從韓信嘴裏吐出來的至理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意思就是說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剪除異姓諸侯王,殺戮功臣的事。這樣一句話給漢高祖劉邦勾畫出一副疑神疑鬼寡恩刻薄的嘴臉。
盡管劉邦有著這樣那樣的苦衷,但還是遭致後人無窮的非議。
地球人都知道韓信是一個蓋世英雄,但是一個英雄未必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政治家不僅僅需要聰明,最重要的是明斷。韓信所缺乏的恰恰是這點。在權力世界的利害關係麵前,空談道義是奢侈的事。韓信既然想當王,那麼在劉邦和項羽二虎相爭的時候,就是他亮劍的最好時刻,也是他唯一的機會。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過了這個店就沒有這場局了。
韓信在關鍵時刻沒有背叛劉邦,他在正統道德範疇內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也是不會為人所詬病的。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來看,其實這也是理所應當的,畢竟他是劉邦的臣子,在劉邦的權力集團內部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如果韓信在關鍵時刻在背後捅上一刀,雖然在道義上說不過去,但是從權力利害關係上來看,卻是絕對的勝者。
韓信沒有在兩大利益集團爭鬥得兩敗俱傷的時刻,亮出自己的劍。那麼對於他來說,今後能做的也隻有跟在劉邦後麵亦步亦趨,要低調再低調,讓所有的鋒芒鏽蝕在權力結構之外。就像他的那些戰友們,諸如張良、陳平、蕭何之輩。
有人說韓信在職場上跟對人了,因為劉邦知道怎麼用他;也有人說,韓信可惜了,完全可以憑借一己之力去成就一番更大的事業。無論怎麼說,韓信隻是劉邦運籌帷幄的權力局中的一顆棋子。劉邦在對待韓信這些功臣們的底線是什麼呢?對此我們不能妄下結論,需要將事件和人放在那樣一個大時代的背景下作分析。在分析之前,有一個曆史細節不容放過。在劉邦的晚年,有一次患了一場重病,知道來日無多,於是將他的那些老夥計們喊到眼前,殺白馬為盟。盟約的內容是:異姓為王者,天下共擊之。
石、王等人說:“陛下怎麼能說出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大局已定,你應該把心放在肚子裏。”
趙匡胤回答:“有你們在我身邊我當然放心,但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你們手下的人貪圖富貴,將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還能跟著我安心幹活嗎?”
石、王等人趕緊跪下磕頭如搗蒜,請求老大能給指一條光明道路。趙匡胤講了一段很具有哲理性,但又很實在的話:“人生如白駒過隙,你們應該享受生活,讓子孫享福。我有個不成熟的建議,你們不如放棄兵權,去選個好地方做官,為自己和子孫置業,逍遙一世。另外我與你們結成兒女親家,親上加親,我的天下也有你們的份,這樣多好!”
石、王等人隻好無奈地回答:“陛下為我們考慮得這樣周全,真是讓人有重見光明、死而複生之感啊。”
第二天,這些老夥計就請了長期病假,趙匡胤賜予他們豐厚的財物和崇高的政治地位,但從此不讓他們染指軍權。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隨後,趙匡胤又逐步解除了一些有影響力的節度使的權力。
《漢書》中有一段從韓信嘴裏吐出來的至理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意思就是說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剪除異姓諸侯王,殺戮功臣的事。這樣一句話給漢高祖劉邦勾畫出一副疑神疑鬼寡恩刻薄的嘴臉。
盡管劉邦有著這樣那樣的苦衷,但還是遭致後人無窮的非議。
地球人都知道韓信是一個蓋世英雄,但是一個英雄未必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政治家不僅僅需要聰明,最重要的是明斷。韓信所缺乏的恰恰是這點。在權力世界的利害關係麵前,空談道義是奢侈的事。韓信既然想當王,那麼在劉邦和項羽二虎相爭的時候,就是他亮劍的最好時刻,也是他唯一的機會。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過了這個店就沒有這場局了。
韓信在關鍵時刻沒有背叛劉邦,他在正統道德範疇內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也是不會為人所詬病的。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來看,其實這也是理所應當的,畢竟他是劉邦的臣子,在劉邦的權力集團內部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如果韓信在關鍵時刻在背後捅上一刀,雖然在道義上說不過去,但是從權力利害關係上來看,卻是絕對的勝者。
韓信沒有在兩大利益集團爭鬥得兩敗俱傷的時刻,亮出自己的劍。那麼對於他來說,今後能做的也隻有跟在劉邦後麵亦步亦趨,要低調再低調,讓所有的鋒芒鏽蝕在權力結構之外。就像他的那些戰友們,諸如張良、陳平、蕭何之輩。
有人說韓信在職場上跟對人了,因為劉邦知道怎麼用他;也有人說,韓信可惜了,完全可以憑借一己之力去成就一番更大的事業。無論怎麼說,韓信隻是劉邦運籌帷幄的權力局中的一顆棋子。劉邦在對待韓信這些功臣們的底線是什麼呢?對此我們不能妄下結論,需要將事件和人放在那樣一個大時代的背景下作分析。在分析之前,有一個曆史細節不容放過。在劉邦的晚年,有一次患了一場重病,知道來日無多,於是將他的那些老夥計們喊到眼前,殺白馬為盟。盟約的內容是:異姓為王者,天下共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