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做官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請記住:永遠是利益。那麼屈原為什麼做官?答案也當然逃不開利益二字。不過屈原的利益是建立在忠君基礎之上的,這也是官家的正統利益。君、國這兩個範疇,在屈原的思想裏,基本上是沒有多大區別的,甚至有可能是君重於國。他先是遭楚懷王貶斥,又遭襄王放逐,但他老先生仍然抱著一顆“九死而未悔”的決絕之心,就像一個不能自拔的單相思情人,除了收獲內心的痛苦還是痛苦。在當時那樣一種曆史背景下,權力結構的變革,西周以來由官家倡導的傳統政教正在失去市場。麵對這種失衡的社會變革,“士”這一階層也正在由無條件地奉行官家那一套逐步走向覺醒,他們持“道”不屈,敢與王侯直接叫板;他們對責任的擔當、對真理的追求激發了生活在這一熱情時代的精英分子們的心頭之誌。對於處於世族權威(家長製)統治之下的楚國,屈原首先需要服從並忠誠於權威(楚王)和宗族中的長輩(父子關係的擴大和投射),他始終生活在宗族圈內,並欣然接受了這種圈裏圈外的生活狀態。
其實屈原自己比誰心裏都要清楚,要實現自己的完美理想,隻有一條路可以讓自己選擇,那就是通過楚王手中的王權方可抵達勝利的彼岸,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屈原認準了這條路,並準備一條道走到黑。但這條路又是完全不靠譜的,用現代人的話說,就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現。因為他把國家的前途係於君王一人,這本身就是士大夫認識上的一個誤區。作為這個時代的高知,屈原們擅長思考,但在思考的過程中他們卻始終在回避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假如有一天皇帝倒台或者死掉,他們到底該怎麼辦?曆史已經無數次地證明,當這一刻來臨之際,這些“九死而未悔”的士大夫除了陷入一種世紀末的茫然狀態,就是用一廂情願的回憶來溫暖現實的冰冷。
說到屈原,我們怎麼也繞不開他的忠君思想。屈原並不是那個時代的雷鋒,他的忠君隻是一種有償服務,那就是忠君和戀家對他來說是捆綁式的,不是單打一的。在屈原的眼裏,家、君、國是三位一體。屈原上可與比幹、微子,下可與朱耷相比,他們都與皇室是同姓同族。在他們的眼中,國就是家,君就是那個一家之長;因此,國仇=家仇,家仇無限放大就會成為國仇。對於屈原到底是該舍生取義地去赴死還是該明哲保身地活下去,千餘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成為一樁公案。我們姑且拋開他的死到底合理與否不說,僅從戀家(也就是戀楚國的王室)角度指出其局限性與狹隘性。屈原的愛國,集中體現為忠君;為什麼忠君,又因為他戀的是同姓之家。我們前麵說過屈氏是當時的三大家之一。不然的話,他為什麼不能砸碎束縛自己的枷鎖,像百裏奚、吳起、蘇秦那樣,離開自己的生養之地楚國跑到其他國家去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呢?屈原的痛苦是因為他想離開卻無法離開,外麵的世界再精彩,那也是別人的地盤別人在做主,而他的家永遠在楚國。
古代做官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請記住:永遠是利益。那麼屈原為什麼做官?答案也當然逃不開利益二字。不過屈原的利益是建立在忠君基礎之上的,這也是官家的正統利益。君、國這兩個範疇,在屈原的思想裏,基本上是沒有多大區別的,甚至有可能是君重於國。他先是遭楚懷王貶斥,又遭襄王放逐,但他老先生仍然抱著一顆“九死而未悔”的決絕之心,就像一個不能自拔的單相思情人,除了收獲內心的痛苦還是痛苦。在當時那樣一種曆史背景下,權力結構的變革,西周以來由官家倡導的傳統政教正在失去市場。麵對這種失衡的社會變革,“士”這一階層也正在由無條件地奉行官家那一套逐步走向覺醒,他們持“道”不屈,敢與王侯直接叫板;他們對責任的擔當、對真理的追求激發了生活在這一熱情時代的精英分子們的心頭之誌。對於處於世族權威(家長製)統治之下的楚國,屈原首先需要服從並忠誠於權威(楚王)和宗族中的長輩(父子關係的擴大和投射),他始終生活在宗族圈內,並欣然接受了這種圈裏圈外的生活狀態。
其實屈原自己比誰心裏都要清楚,要實現自己的完美理想,隻有一條路可以讓自己選擇,那就是通過楚王手中的王權方可抵達勝利的彼岸,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屈原認準了這條路,並準備一條道走到黑。但這條路又是完全不靠譜的,用現代人的話說,就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現。因為他把國家的前途係於君王一人,這本身就是士大夫認識上的一個誤區。作為這個時代的高知,屈原們擅長思考,但在思考的過程中他們卻始終在回避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假如有一天皇帝倒台或者死掉,他們到底該怎麼辦?曆史已經無數次地證明,當這一刻來臨之際,這些“九死而未悔”的士大夫除了陷入一種世紀末的茫然狀態,就是用一廂情願的回憶來溫暖現實的冰冷。
說到屈原,我們怎麼也繞不開他的忠君思想。屈原並不是那個時代的雷鋒,他的忠君隻是一種有償服務,那就是忠君和戀家對他來說是捆綁式的,不是單打一的。在屈原的眼裏,家、君、國是三位一體。屈原上可與比幹、微子,下可與朱耷相比,他們都與皇室是同姓同族。在他們的眼中,國就是家,君就是那個一家之長;因此,國仇=家仇,家仇無限放大就會成為國仇。對於屈原到底是該舍生取義地去赴死還是該明哲保身地活下去,千餘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成為一樁公案。我們姑且拋開他的死到底合理與否不說,僅從戀家(也就是戀楚國的王室)角度指出其局限性與狹隘性。屈原的愛國,集中體現為忠君;為什麼忠君,又因為他戀的是同姓之家。我們前麵說過屈氏是當時的三大家之一。不然的話,他為什麼不能砸碎束縛自己的枷鎖,像百裏奚、吳起、蘇秦那樣,離開自己的生養之地楚國跑到其他國家去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呢?屈原的痛苦是因為他想離開卻無法離開,外麵的世界再精彩,那也是別人的地盤別人在做主,而他的家永遠在楚國。
他寧願選擇在自己的國度裏痛苦到死,也不願意跑到別人的地盤上逍遙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