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十年(1795),兗州地界忽然爆出一條特大新聞,滋陽縣令(縣長)陳時在衙署內自縊而死!官員自殺在任何時候都是輿論焦點和敏感的政治話題。
陳時是雲南人,舉人出身,於上一年即乾隆五十九年來滋陽縣任職。也就是說,他隻在任上待了一年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經過初步調查,他自殺的原因是:兗沂曹道員德明派了家人陳錦,開出傳單,向他索要馬車三輛去省城。結果陳錦這個下人狗仗人勢,出言不遜,“騷擾驛站”。陳時竟一時無法排解心頭鬱悶,落了個“畏罪自縊”的結局。
關於陳時的死因,留下的記載實在太過簡略,令人感到難以理解。
按照當時的情況,兗沂曹道雖然衙門設在兗州,但並非滋陽縣令的頂頭上司,中間還有個兗州府呢,德明憑什麼直接向陳時索要車馬?即使陳時拒絕,也是職責所限,有何“罪”可“畏”?陳時就算再窩囊,也是堂堂的地方縣令,朝廷的命官。陳錦即使再蠻橫,充其量也不過是惡仆豪奴,狐假虎威而已。陳時對他完全可以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來處理此事,怎麼會因此輕生?想來陳時死的背後,肯定隱藏著更為複雜的內幕原因?
陳時死後,有關當局當然會想盡一切辦法百般遮蓋,因為一個現任縣令在衙署自殺,畢竟不是小事。既然不是小事,就有做大的可能。有這種想法的人叫張晉,他通過某種渠道把這件不是小事的事給通了天,直接告到了乾隆皇帝那裏。
乾隆皇帝聽說了這件事,領導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他在一個月內連續下了三道諭旨,追問此案情況。山東巡撫玉德奏報了對當事人的處分情況:“德明發往伊犁效力贖罪,陳錦發往黑龍江給披甲人為奴”。
誰知道處理結果讓乾隆皇帝更為不滿,他認為“所辦大錯”。在這裏,我把乾隆的諭旨做簡單的交代:德明作為滿州道員,因公上省,他怎麼敢擅用號馬,多帶車輛,還縱容家人滋擾,甚至拖累知縣,甚至釀成了官員自縊之事,情節尤重。如果這件事不加嚴懲,何以儆官常而肅吏治?德明著改為絞監候,先於濟南省城重責四十板,即在該司監禁。至於陳錦作為道員的家人,依仗主子的威權,任意騷擾地方安定。滋陽知縣陳時所發的傳單,就是由陳錦開條轉給,這件事表麵上看是陳時畏罪自縊,實際是由陳錦一手造成……陳錦著即在該處絞決,用來抵陳時的命,並為各省督撫司道家人長隨滋事不法者戒。
乾隆的一紙手諭,就把對德明的處分定為“絞監侯”(死緩),把陳錦定為“絞決”(死刑)。
乾隆在諭旨中說了很多有關吏治方麵的話,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最重視的並不是對此案的具體處理,而是下屬對他的態度。原來他已決定明年就讓位給兒子顒琰(即嘉慶帝),又害怕自己一下台,下屬眼中就沒有他這個皇帝。說白了,也就是為了試探官員的忠誠度。
乾隆六十年(1795),兗州地界忽然爆出一條特大新聞,滋陽縣令(縣長)陳時在衙署內自縊而死!官員自殺在任何時候都是輿論焦點和敏感的政治話題。
陳時是雲南人,舉人出身,於上一年即乾隆五十九年來滋陽縣任職。也就是說,他隻在任上待了一年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經過初步調查,他自殺的原因是:兗沂曹道員德明派了家人陳錦,開出傳單,向他索要馬車三輛去省城。結果陳錦這個下人狗仗人勢,出言不遜,“騷擾驛站”。陳時竟一時無法排解心頭鬱悶,落了個“畏罪自縊”的結局。
關於陳時的死因,留下的記載實在太過簡略,令人感到難以理解。
按照當時的情況,兗沂曹道雖然衙門設在兗州,但並非滋陽縣令的頂頭上司,中間還有個兗州府呢,德明憑什麼直接向陳時索要車馬?即使陳時拒絕,也是職責所限,有何“罪”可“畏”?陳時就算再窩囊,也是堂堂的地方縣令,朝廷的命官。陳錦即使再蠻橫,充其量也不過是惡仆豪奴,狐假虎威而已。陳時對他完全可以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來處理此事,怎麼會因此輕生?想來陳時死的背後,肯定隱藏著更為複雜的內幕原因?
陳時死後,有關當局當然會想盡一切辦法百般遮蓋,因為一個現任縣令在衙署自殺,畢竟不是小事。既然不是小事,就有做大的可能。有這種想法的人叫張晉,他通過某種渠道把這件不是小事的事給通了天,直接告到了乾隆皇帝那裏。
乾隆皇帝聽說了這件事,領導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他在一個月內連續下了三道諭旨,追問此案情況。山東巡撫玉德奏報了對當事人的處分情況:“德明發往伊犁效力贖罪,陳錦發往黑龍江給披甲人為奴”。
誰知道處理結果讓乾隆皇帝更為不滿,他認為“所辦大錯”。在這裏,我把乾隆的諭旨做簡單的交代:德明作為滿州道員,因公上省,他怎麼敢擅用號馬,多帶車輛,還縱容家人滋擾,甚至拖累知縣,甚至釀成了官員自縊之事,情節尤重。如果這件事不加嚴懲,何以儆官常而肅吏治?德明著改為絞監候,先於濟南省城重責四十板,即在該司監禁。至於陳錦作為道員的家人,依仗主子的威權,任意騷擾地方安定。滋陽知縣陳時所發的傳單,就是由陳錦開條轉給,這件事表麵上看是陳時畏罪自縊,實際是由陳錦一手造成……陳錦著即在該處絞決,用來抵陳時的命,並為各省督撫司道家人長隨滋事不法者戒。
乾隆的一紙手諭,就把對德明的處分定為“絞監侯”(死緩),把陳錦定為“絞決”(死刑)。
乾隆在諭旨中說了很多有關吏治方麵的話,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最重視的並不是對此案的具體處理,而是下屬對他的態度。原來他已決定明年就讓位給兒子顒琰(即嘉慶帝),又害怕自己一下台,下屬眼中就沒有他這個皇帝。說白了,也就是為了試探官員的忠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