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在諭旨中說得很明白:“豈以明年屆聯歸政之期,輒敢輕易嚐試?……聯仰承昊眷,康強逢吉,一日不至倦勤,即一日不敢懈弛,即歸政後,遇有此等事件,亦嚴加整飭,寧可置之不問!”這話的意思是說,我明年就要退居二線了,這些人敢以身試法,就是拿我這個即將退休的皇帝不當回事。我告訴你們,我一天不退,一天就不能放鬆吏治,就算我退下去了,遇到這樣的事情,我也會嚴加整治。

乾隆對山東巡撫玉德十分不滿,指責他“辦理此案意有寬縱”。乾隆懷疑德明動用車馬上省是向玉德賄賂送禮。他的理由是德明又不是調任到異地,需要十餘匹馬搬家,而且他還用了三輛大車。車裏究竟裝的是什麼東西?一定是一些金銀器物,說不定是用來賄賂山東巡撫玉德。

作為一省巡撫玉德為什麼不詳查具奏?乾隆命交部要對這個案子嚴加議處。馬上將德明車上裝的什麼?用來做什麼?詳細查明,據實上奏。

玉德也是剛任山東巡撫不到半年時間,就碰上了這個棘手的案子,搞不好就把自己拉下水了。而這個事件惹得皇帝如此動怒,使玉德陷入惶恐。他連忙上表章自責,請求朝廷能夠給一個處分。表章中有自己“初任封疆,不諳世理”的話;又說目前山東登州、萊州、青州一帶海盜猖獗,請求“親率官兵絹拿海盜”。將玉德的話聯係起來考慮,那就是:為自己的罪責找一個開脫的理由,並請求將功贖罪。

作為山東省省長的玉德,對於其中的規則還是諳熟於心的。

不料乾隆卻抓住他不放,說他“所奏殊屬錯謬”。認為他所上奏的奏章都是拿他這個皇帝開涮。乾隆將玉德狠狠挖苦了一番:我從來沒聽說過女人要先學會生孩子再出嫁的!你玉德大人曾當過藩、臬、道、府諸任,怎麼能說是沒有經驗?至於海盜,用不著你親自去征討,你就老老實實地辦德明的案子吧!如果你玉德再拿我開涮,拖著不辦,那就直接把德明押解來京由我這個皇帝親自訊問,一旦審出真情,你這個山東巡撫應擔當什麼責任,就不用我告訴你了吧?

乾隆的這道諭旨以每天四百裏的速度快馬驛傳就送到了玉德的手裏。玉德讀完後,估計脖頸處感覺出了刀鋒掠過的寒氣。玉德見皇帝真的很生氣,如果再打馬虎眼,那麼後果將會更嚴重。沒辦法,他隻能如實奏報。玉德說出了怎樣的實情呢?在審訊德明的時候,德明交代他曾備帶如意、朝珠、蟒袍等寶貝進入省城,是為了送給巡撫和省城大小官員。結果還沒來得及出貨,就被抄了出來。

玉德說出的實情,並沒有驚倒乾隆皇帝。雖然乾隆在這裏誇張地用了一個詞“駭然”,但這隻是他打的官腔。其實作為皇帝的他比誰都清楚,官場之上“私受饋受,相習成風”的那些彎彎繞,是地球人都明白的。

乾隆這幾道諭旨下發的時間是在農曆七月十一日至八月七日,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也就是說,德明向陳時索要車馬,是為了到省城向玉德等督撫大員們送中秋節禮。這個案子一經公開,皇帝和大臣們才恍然大悟。乾隆在上諭中說:“督撫如果能夠潔身自好,就不會發生此類事情。由此可見各省饋遺之風並未禁絕,本案由我親自督辦,巡撫玉德才不敢隱瞞。由此想見,那些沒有被查出的,肯定不在少數(此外未經破露者,自更不少)!”

乾隆皇帝在這裏雖然說出了當時的官場中的真實情況,但是他卻忽略了一點,他自己才是這個世道裏終極的接受饋遺者。下邊是一級跟著一級學,而他這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吏治的腐敗,是清政府一直都無法根治的痼疾。不要說是乾隆,就連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對此也是有心無力。康熙曾經一針見血地對“天下第一廉吏”之稱的兗州知府張鵬翮說過一句話:“爾自言一介不取,一介不與。若謂一介不與則或有之,一介不取則未必然。”又說他“在山東兗州為官時,亦曾受在規例”。

康熙能夠對一個世人眼中的“天下第一廉吏”說出這樣一番話,隻能說明一個問題,皇帝已經意識到,在自己的統治之下,那些落滿塵埃的灰章程已經躍過了正式章程,成為打通官場脈絡的不二法門。

此時距離康熙說那句話過去了將近百年,朝廷吏治每況愈下,哪兒還有什麼真正的廉吏?乾隆皇帝對這一點非常清楚,所以他在第三道上諭中就改變了原先的態度。他在講了一大通官員清廉自律的道理後,語氣一轉,表明了自己此時的態度:“朕不為已甚,不肯因此遍加嚴責也。”就是說,自己對此也是無能為力,隻好任由他去了。

從此以後,因陳時自殺一案而引起的“廉政風暴”在一陣疾風暴雨過後便消失得無影蹤。

有了老子的前車之鑒,嘉慶皇帝親政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反腐敗。

嘉慶雖然早就認識到這個問題關乎大清的生死存亡,然而他還是大大低估了反腐鬥爭的艱巨性。他以為,如果“掐斷了乾隆一手培育起來的和珅的庇護製網絡結構的花朵,中央權力內部的腐敗根株便會自然枯萎”。殺掉了和珅,清除和珅的黨羽,再掀起一個懲貪高潮,腐敗的勢頭就會戛然而止。

可是形勢的發展卻完全出乎他的意料,雖然他即位後使出的第一雷霆殺招就是殺了和珅,但是官場腐局並沒有真正得到破解,更多的人前赴後繼。

雖然殺了和珅,雖然在十一個全國總督當中,六個被他撤換,雖然在他為配合鎮壓白蓮教戰爭發起的懲貪高潮中,官場貪風一時有所收斂,然而,高潮過後,江山如舊。各地官員,從上到下,從大到小,仍然無人不在收禮送禮,買官賣官,官僚集團對腐敗已經不以為恥,反以為常。甚至連嘉慶皇帝自己親手樹起來的廉政模範,時間稍長,也一個接一個地陷入腐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