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福建的官員,和洪武年間相比,不過增加幾個人而已,近日又裁減掉了市舶司的鎮守太監,在驛站流動的人員和洪武年間大致相等。有人整天抱怨說嚴格按太祖的製度辦事,驛站維持不下去,所以天天把製度改來改去,卻從不去認真思考為什麼洪武年間可以維持,現在就不行!
—他們還說什麼此一時,彼一時,說什麼洪武年間事情少,法律嚴,如今事情多,法律也更寬鬆。事情多,難道朝廷最近有什麼特別的差遣?法律寬鬆,難道朝廷修改了法律?
—就這麼些官員,就這麼多工作量,法律法規兩百年來也都沒改,不遵守太祖製定的驛站製度,分明是出於個人的私心,還找什麼借口!
海瑞最後給出的結論是:除了“求複國初”,也就是除了按太祖皇帝朱元璋的規矩辦事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和措施,即便是“議事盡其變,防弊盡其周”,考慮得再周詳、再嚴謹,也無濟於事,“皆下策也”!
那麼讓我們再回到海瑞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萬曆十四年(1586年)。或許是感覺到了自己已經來日無多,海瑞給萬曆皇帝寫了一份奏疏。這份奏疏字字如刀劍,入骨三分。如果說剛剛步入權力係統的海瑞,以一個小官僚的身份對國家體製的看法是“求複國初”,即按太祖皇帝(朱元璋)的規矩辦事;那麼在經曆了將近三十年的宦海浮沉,海瑞所堅持的政治理想並沒有變化。他在呈給萬曆皇帝的報告裏,如此寫道:
—皇帝勵精圖治,國家並沒有變好。這主要是因為對官場上的貪瀆之徒刑罰過輕。
—官員們要求朝廷對士大夫能夠以禮相待,對他們以禮相待,那又拿什麼對待無辜的百姓?
—如今天下貪汙腐敗成風,隻有恢複太祖皇帝貪汙八十貫就絞死的律令,以及剝皮實草的酷刑,才能扭轉貪風。
前後對照,我們會發現時間在變,海瑞始終是以不變應萬變。在這份刀頭舔血的奏疏背後,是海瑞心頭難以舒緩的怨氣。身為官僚集團中的一員,海瑞給人的感覺,一直是官場異類。他就像是一個帶著前世詛咒的複仇者,向這個既讓他忠實依附,又令他極端厭惡的官僚群體發起一輪又一輪的攻擊。盡管如此,他生存的價值要遠遠低於他的道德消耗值。海瑞死後,萬曆皇帝一語就道破其中真諦:瑞在世廟時,直言敢諫,有披鱗折檻之風;清約自持,有茹蘖飲冰之節。雖當局任事恐非所長,而用之以鎮雅俗,勵頹風,未為無補。合令本官照舊供職。
皇帝說這番話的時候,海瑞已經不在人間。在萬曆皇帝的眼中,像海瑞這樣的“清官”隻能“用之以鎮雅俗,勵頹風”,做一塊官場的招牌,用來裝飾道德的門麵,鼓動官員們學習其精神。至於“當局任事”,參與實際權力運作是不合適的。尤其是到了後太祖時代,官僚集團在利益的驅使下,隻能蒙住雙眼,無視高懸於帝國天空的那麵道德旗幟。眼睛裏看不見,不代表現實裏就不存在。無論是活著的,還是死了的海瑞,官員的誰也不敢明目張膽地嗤之以鼻,還必須裝出奉為圭臬的樣子。對於這個言必稱“祖製”的家夥,他們反對他,就等於反對“祖製”,誰能擔得了這麼大的罪過。海瑞“挾祖製”橫空出世,很快就占據了大明朝道德意識形態的製高點。
—如今福建的官員,和洪武年間相比,不過增加幾個人而已,近日又裁減掉了市舶司的鎮守太監,在驛站流動的人員和洪武年間大致相等。有人整天抱怨說嚴格按太祖的製度辦事,驛站維持不下去,所以天天把製度改來改去,卻從不去認真思考為什麼洪武年間可以維持,現在就不行!
—他們還說什麼此一時,彼一時,說什麼洪武年間事情少,法律嚴,如今事情多,法律也更寬鬆。事情多,難道朝廷最近有什麼特別的差遣?法律寬鬆,難道朝廷修改了法律?
—就這麼些官員,就這麼多工作量,法律法規兩百年來也都沒改,不遵守太祖製定的驛站製度,分明是出於個人的私心,還找什麼借口!
海瑞最後給出的結論是:除了“求複國初”,也就是除了按太祖皇帝朱元璋的規矩辦事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和措施,即便是“議事盡其變,防弊盡其周”,考慮得再周詳、再嚴謹,也無濟於事,“皆下策也”!
那麼讓我們再回到海瑞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萬曆十四年(1586年)。或許是感覺到了自己已經來日無多,海瑞給萬曆皇帝寫了一份奏疏。這份奏疏字字如刀劍,入骨三分。如果說剛剛步入權力係統的海瑞,以一個小官僚的身份對國家體製的看法是“求複國初”,即按太祖皇帝(朱元璋)的規矩辦事;那麼在經曆了將近三十年的宦海浮沉,海瑞所堅持的政治理想並沒有變化。他在呈給萬曆皇帝的報告裏,如此寫道:
—皇帝勵精圖治,國家並沒有變好。這主要是因為對官場上的貪瀆之徒刑罰過輕。
—官員們要求朝廷對士大夫能夠以禮相待,對他們以禮相待,那又拿什麼對待無辜的百姓?
—如今天下貪汙腐敗成風,隻有恢複太祖皇帝貪汙八十貫就絞死的律令,以及剝皮實草的酷刑,才能扭轉貪風。
前後對照,我們會發現時間在變,海瑞始終是以不變應萬變。在這份刀頭舔血的奏疏背後,是海瑞心頭難以舒緩的怨氣。身為官僚集團中的一員,海瑞給人的感覺,一直是官場異類。他就像是一個帶著前世詛咒的複仇者,向這個既讓他忠實依附,又令他極端厭惡的官僚群體發起一輪又一輪的攻擊。盡管如此,他生存的價值要遠遠低於他的道德消耗值。海瑞死後,萬曆皇帝一語就道破其中真諦:瑞在世廟時,直言敢諫,有披鱗折檻之風;清約自持,有茹蘖飲冰之節。雖當局任事恐非所長,而用之以鎮雅俗,勵頹風,未為無補。合令本官照舊供職。
皇帝說這番話的時候,海瑞已經不在人間。在萬曆皇帝的眼中,像海瑞這樣的“清官”隻能“用之以鎮雅俗,勵頹風”,做一塊官場的招牌,用來裝飾道德的門麵,鼓動官員們學習其精神。至於“當局任事”,參與實際權力運作是不合適的。尤其是到了後太祖時代,官僚集團在利益的驅使下,隻能蒙住雙眼,無視高懸於帝國天空的那麵道德旗幟。眼睛裏看不見,不代表現實裏就不存在。無論是活著的,還是死了的海瑞,官員的誰也不敢明目張膽地嗤之以鼻,還必須裝出奉為圭臬的樣子。對於這個言必稱“祖製”的家夥,他們反對他,就等於反對“祖製”,誰能擔得了這麼大的罪過。海瑞“挾祖製”橫空出世,很快就占據了大明朝道德意識形態的製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