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飲茶曆史以及相伴生的大量文化內容,為中華民族文化增光添色的同時,也為今天茶文化地方個性的形成,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二、茶文化個性鮮明,地方特點突出
現代人看來,說到飲茶首先想到的是用一茶具對著茶葉進行衝泡而加以飲用。這固然沒錯,卻把飲茶,或者說把茶文化所具有的豐富內涵簡單化了。飲茶在各地各民族中不僅習慣差異非常大,而且還有許多具體的規定,從而使從飲茶開始的茶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我們不妨舉一個事例加以說明:
地處黃海之濱的如東人,對茶很有興趣,這不僅因為茶是良好的飲料,更重要的是茶在如東人生活中有著一係列約定俗成的規矩。
嬰兒離開母體後三天,有“洗三”的風俗。首先洗頭,這水一定是茶葉泡的水,並且要綠茶,民間認為茶葉洗頭後,小孩長大的頭皮會是青色的,少生頭屑,且有平肝的作用。女孩子訂親稱之為“吃了茶”。結婚時夫妻二人要吃“富貴茶”,婚後回門向女方父母饋贈禮品,其中必須有一樣是茶葉,茶葉的質量無關緊要,但不可少此一禮。人壽終正寢要在口內放進茶葉和米,這樣到陰間可以避邪鬼,投好胎。
小孩子受了驚嚇,夜裏發魘,大人為他叫魂,在小孩的枕頭底下放上一小包茶葉和米;走夜路怕遇邪的人,在口中含著茶葉,從而大膽地往前走;住在河附近的人家,夏季聞到河中有腥味,認為有水鬼作祟,於是向河中撒去茶葉和米;海上作業的船遇到掀風作浪的魚,船上的人會立刻向海中撒去茶葉和米;那放焰口做正坐的和尚,一邊念著經文,一邊用手彈出茶葉和米以驅邪鬼。茶葉成了辟邪物起了巫術作用。
茶用於祭禮。在神像前供一杯清茶;正月新年,在先人的遺容前供上清茶;死人出殯,他的生前好友、親戚在靈柩經過的某處設一供桌,上放供品茶食、水果,再泡清茶一杯,靈柩到此一歇,親友向靈柩行禮,這種活動名之曰“奠茶”;神像出巡,有所謂“接茶”,其形式近似“奠茶”,所不同的停下的是神像,行禮者是這個地區的代表。
茶在人際關係中表現是多方麵的。客人來泡上一杯茶以示歡迎。“拿煙倒茶,恭維不暇”是最熱忱的表現。調解矛盾,約當事雙方“吃杯茶”,茶能化怒恨為友善,向他人賠不是叫“請你吃杯茶”。這種“茶”視矛盾與利害關係的程度而定,有普通的茶,也有不是茶,而是酒菜。茶館是調解糾紛的重要場所,所謂“要打官司上茶館”。這種官司是民事性質的。上茶館不僅為了喝茶、“打官司”,更多的是趕熱鬧、議論閑事、談買賣、托人情、打招呼、探消息……請人到茶館吃茶是一種榮譽,民間技藝競賽,獲勝者往往被一些熱心的觀眾請到茶館,泡上一杯茶表示祝賀,被邀者感到無上光榮,在他今後生活中可以向其他人誇口曾被人請到茶館吃過泡茶,這一杯茶簡直成了他的獎章。
茶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謂的早茶、中茶、晚茶。吃早茶不一定是喝茶,有把早點稱之為“早茶”的,也有先喝一些茶而後吃點心的,也有不吃早點隻喝茶的。中茶,晚茶實是點心。在如東幾乎成年人都有喝茶的習慣,無論工人、農民、教師、幹部,飯後一杯茶,喝了清清口;宴後一杯茶,有助於醒酒,分解油膩食物。
……
茶在如東人生活中,還是檢驗良好社會公德的一種標誌。每到夏季各店鋪門口均擺著一個茶缸,裏麵是開水衝的茶末、藿香之類的消暑草藥,供口渴者自取,全天供應,分文不取,名之曰“施茶”。上文引自趙誌毅所寫的《如東人與茶》,見《中國民俗趣談》,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9—291頁。
這是一個地方所具有的茶俗茶文化,這種茶俗茶文化既有中華民族茶文化的共性,但同時更多地具有地方文化的個性和獨特的特點。這些特點,在許多茶文化文章和書籍當中都有介紹,如漢族的閩粵尤其是客家人中盛行的功夫茶,四川成都等地的蓋碗茶,蘭州的“三炮台”,上海青浦商榻的“阿婆茶”(其實準確地說應該叫作“庚申茶”,是一種與道教守庚申相關而延伸形成的習俗);少數民族中特色突出的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等民族的奶茶,維吾爾族的香茶,土家族的擂茶,白族的三道茶等。這些茶俗茶文化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地方或民族特點非常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