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民俗文化存在的區域性(1 / 3)

——在海鹽,“舊時安葬時在墳尖頂上種一棵萬年青,萬年青的根部放一隻雞蛋、一枚鐵釘、一枚順治年間的銅錢,取其代代相傳、人丁興旺、萬事順利之意。安葬時念咒語性質的儀式歌:‘吉祥萬年兩分開,又發丁來又發財。又發福,又買田來又造屋。……’安葬後,立墓碑,植樹。”同①,第312頁。

——在金華等地,“舊俗,先挖好的墓坑,叫‘壙’,有的地方要以芝麻杆燒之,稱‘暖壙’,並以雞血淋坑,淋畢,磐安一帶要用黃色絲線在棺材蓋上量度,量後扯斷分給小孩,稱分長命線。接著敲起急鑼,把棺材推入或放進壙內,親人們號啕大哭。金華一帶,棺木入土前,抬棺人可向死者的女婿討解索錢。棺材入土時,孝子要丟七粒石子在穴底,大喊三聲:‘某某啊,金山銀山倒了,快閉好眼睛!’親人相繼於墓地跪拜,謂‘拜墳堂’。送喪者互相拉手圍著墳地左右各轉三圈,叫‘團墳’‘圍山’,意為死者劃定管轄的地域。棺木落坑時定要放正,以示公平保佑子孫。材頭朝墳裏,材腳朝墳碑,意為死者好坐起受祭。棺材底部須放一塊寫在磚上的地契,以免陰間發生土地糾紛。由孝子先以泥蓋棺,然後送喪者撮土撒之並將棺背上的泥踩實,俗稱一個腳印一片瓦。此時,孝子脫去麻衣,背上紅布斜披;他人也摘去孝帽,取紅頭繩掛於胸前。出殯帶來的紙家具、生活用品、紙箱、金銀塔全部燒化,以示讓死者帶到陰間去”。“墳墓有的以磚砌成墓槨(不少是生前築就的),墓前一般立墓碑,墓碑的題字很講究,中間一行‘新故先考……之墓’要用生老病苦死五字周而複始的推算,如果‘墓’字落在病苦死三字上則不吉利,中間要增刪文字,使之落在生老二字上。富家多寫銘旌、作墓誌以及題墓碑。築墳畢,由抬柩者以雞血染過之米遍撒四周,意與圍山同。此日,周圍墳墓多標以紅紙,謂之‘賽紅’。安葬完畢,由陰陽先生唱山,撒五穀,大家跪地以衣兜接之。然後孝子肩披紅布,手提桂子燈籠搶先回家,俗謂‘領燈搶紅’。到家時要燃放鞭炮,放燈籠於中堂,每個房間點上蠟燭。”浙江民俗學會編:《浙江風俗簡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2—453頁。

——在台州,棺材“到了墓地,‘轎夫’們將棺材停在‘上馬石’上,先拆下棺材上的彩架,然後將蓋在棺材上的‘龍鳳被’依照次序發還給媳婦們。媳婦們拿起‘龍鳳被’,要從大到小依照次序下山。下了山的人胸前都要係一根紅線,表示送葬回來,到家後才去掉。先到本家堂前蘸了‘淨水’並在本家門口一定要跨過‘彈紅’(由留守在家的人將稻稈把點燃,讓送葬回來的人進屋前都跨過燃著的稻稈把,以示晦氣已過,往後的日子火紅,謂之‘彈紅’),再回到各自的房間,將被子往床上抖抖開,並說:‘發丁發財,富貴雙全。’淨水,是和尚或道士早就準備好的,就是舀一樽清水,拿著香和帶葉的小竹梢念動咒語,然後將些許香灰和小竹梢放入清水中。這一天,所有參加喪事的人在離開‘喪家’時,都要用‘淨水’往身上灑一灑,這樣,就消除了穢氣而清淨了。”接著是“在墓地祭祀,即第三道祭,叫‘上馬祭’,是女婿祭亡人的。形式一如‘開口祭’和‘踏道祭’。此次是最後的‘散席’,負責祭祀的主師要將祭品中的糖果等拋散開去,讓參加送葬的人們搶去吃掉。現在,人們不待主師拋散糖果,早就圍在祭桌邊等候,臨近結束便開始搶了”。等待“祭祀結束,所有送葬的人們都要朝棺材跪拜三拜,然後脫去孝服依照來時的次序下山。沒穿孝服,隻有頭上蒙著或肩上披著頭白布的,也要拿下來。如果做上‘孝’(即用白線套在脖頸上)的,回來的路上,要取下‘孝’,丟在長流水中。回到孝家,都要用淨水往身上灑一灑,並且‘彈紅’一次。手裏拿著什麼東西的,這些東西也要灑上淨水”。而“抱靈的長子,祭祀結束後,要繞著棺材順走3圈,倒行3圈,然後點著領魂用的香,跟在樂隊的後麵回來。回到燒蒿蔫灰的地方,把香插在灰上,表示下次‘做七’時,齋飯送到這裏,請亡人的魂靈到這裏來吃。長子回到家門口,也要‘彈紅’;進屋後,要將靈牌放倒在祖公座上(當晚做完功德道場,才可以‘豎靈’),然後灑淨水”。“最遲下山的是‘轎夫’和泥水工。如果亡人先已造好了壽墳,棺材暫停在墳前的‘上馬石’上,‘轎夫’要負責用稻稈蓋好棺材,並用稻稈繩縛牢,然後將白鶴插在上麵,將曆路幡放在墳上。如果事先沒造好壽墳,並且近年都不打算造墳的,則要泥水工當天造一具‘明墳’,即用磚打好比棺材稍大一點的墳樣,裏麵放兩塊‘上馬石’,‘轎夫’和泥工合作,將棺材抬進去放在‘上馬石’上,然後封了口(一般是,墳的兩頭都空著一點,能看到棺材的兩頭,所以叫明墳),再蓋上石板,插上白鶴。他們下山後,同樣要灑些淨水和過一下‘彈紅’。”政協台州市文史資料和學習委員會、浙江省台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編:《台州民俗大觀》,寧波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127頁。